高中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FIF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湖北日报》报道,新学期到来,湖北省不少暑期备课的高中老师发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必修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不见了,保留在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记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三篇。鲁迅作品入选高中教材,曾经陪伴几代人的成长,现在减少这些篇目,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汉口一位高二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较晦涩、语言较难懂。估计这是语文教材减少其作品的主要原因。汉口一位高中语文教师说,原来的语文教材有6册,平均一学期上一册。课改后的语文必修教材有5册,要求在高二上学期结束教学,适当删减鲁迅的作品可以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高中生来说都是必须学习的。”武汉六中特级语文教师胡明道说:“先生的作品,我教了十几遍,每次读起来还能感觉到其中的新意。体味到其中的时代感。”很多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如何让学生接受他的作品上下工夫。”胡明道认为,其实通过一些教案的设计,完全可以让学生感到鲁迅的作品就在自己身边。育才高中一位语文老师说,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们的口味。如果“生涩难懂”就应该删除,语文该教学生什么内容呢?武汉十四中高二(4)班一位学生认为,被删减的作品很经典,尽管一些同学读来不能完全理解,但这些作品对培养当代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汉语危机:简陋词语套住独立思维
  
  《广州日报》发表评论说,现代汉语,顾名思义,本应有现代性格。什么是现代性格呢?其实也没有什么高远难及的标准,无非是现代人类已经达到的。诸如科学、市场之类的建制,以及适应这些建制的社会意识。然而现代意识及其语言的最通常的用法,无论科学术语的规范与普及,抑或契约规范、时间效率、法律明确、思维简洁等等的语言习惯,在我们的现有语言中是如此珍稀难觅,我们看到的只是少量定型的词语,套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造成千人一面、万人同声的社会局面。人人张口便是什么“名牌,明星,名人,名车,名狗,名猫,名表,名鞋”,什么“飙车,赛车,玩车,买车,养车,偷车”,什么“小姐,小蜜,靓女,帅哥,二奶,三奶”,什么“桑拿浴,按摩室,美发厅,洗脚房”,什么“高消费,高投人,高产出,高尔夫”,什么“帅呆酷毙,一头雾水,大跌眼镜,吸引眼球,人间蒸发”,甚至什么“菜鸟,初哥,大虾,恐龙,酱紫,拍砖,灌水,水母”——如果人的意识被这些纸牌般的简陋词语牢牢套住,稍欲动脑便落入窠臼,还能有多少独立思维的余地呢?
  
  湖北新课改 评价“综合素质”六方面
  
  荆楚网消息,高中课改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和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起,共同作为高校选拔录取的依据。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发布《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试行)》,从六个方面评价“综合素质”,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这六个方面分别是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具体评价标准由地方或学校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自评结果按30%的权重、互评结果按70%的权重计入评价结果。此外,还要进行班级审查、年级审核和学校认定。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高考方案一年后才出台,挂钩方式目前未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除了甄别功能外,更大程度上在于教育意义。每学期评一次,帮助学生及时总结成绩、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南京名师编出首部考场作文“三字经”
  
  《扬子晚报》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对于我国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人们耳熟能详,可是,南京的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姜鸿翔近日编写了一部《考场作文三字经》大家可能就不太熟悉了。这部作品以三字经的形式系统归纳了考场作文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方法。总计1788字。共分十二章,涉及构思、拟题、修改、临场发挥等考场作文的十二个方面,内容全面且纲目分明。它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记。除少数语句需要看注释,绝大部分句子一看就懂,并且每两句或四句押韵,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比如,在第十二章“临考篇”中写道:“藐考试重考题心态稳要积槛”,告诉考生如何调整心态;而在第十章“修改篇”中提到“改作文如攻璞石皆尽玉皆出”,以此来说明修改的作用。“考场文、考积累、考智慧、考心理”,据姜鸿翔介绍,不论是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或者中考、高考,还是成人考的作文,凡考场限时作文,这部作品中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方法都能参考使用。
  
  汉字“整形”受到各方关注
  
  截止到8月3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44个汉字的“整形”问题受到各方关注,一些人士担心,一旦确定汉字“整形”,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44个汉字,用其做偏旁部首的汉字也得改变。那么相应的字典、辞典、课本都要重新印刷;使用这些字的招牌、店铺也得改变;与这些字相关的地名、人名也得重新修改……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比如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每本10元,按照出版50年间4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改变成本就高达数十亿元。还有教科书、辞海、其他书籍等,成本无法估量。不少人质疑,因影响面太广,汉字“整形”不该由几名专家说了算。对此,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此次的汉字表虽然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但会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然后该可会将各方意见汇总,提交给国务院,最后由国务院决定最终定稿,然后再交教育部负责发布。
  
  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引热议
  
  据《文汇报》报道,最近现身网上的“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一下子拨动了亿万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尽管教育部随即发表“安民告示”称,“官方版”高考改革方案尚未成型,但明眼人已经感觉到,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时间的迫近,高考指挥棒有可能出现指向性的重大改变。理想的高考方案应该是什么样的?“民间版”的高考改革方案是否有参考价值?“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1和2为:方案1: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高考只考3门:语文、数学、外语,不再分文理科。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方案2: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高考按学科群考5门:语文、数学、外语,实验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人文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不分文理科。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校可根据培养方向和目标,以加权平均分数录取,不同专业加权系数不同。教育界专家及高校招办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表示,不管高考改革方案最终采用什么 版本,学生利益都应该得到最优先考虑,而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确保公平公正,给考生更多机会,并且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辞海》不该对流行语词不屑一顾
  
  据《新京报》报道,日前,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媒体主管朱志凌告诉记者,作为工具书应该通用性、稳定性、规范性兼顾,目前的一些流行语能否长期流行还有待观察。此话一出,即招来一片质疑,有人说,编辑辞书的确是件严肃的事情,教师需要它来教导学生,学者需要它来明确辞句的确切涵义,甚至法律工作者还得借助辞书来审定案件文本中的字词的意义,它的通用性、稳定性与规范性毋庸置疑。但这位媒体主管还应该加上“广泛性”,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广泛流行,为人们所熟知的固定用词,也应该考虑加进新版《辞海》。我们通过网络检索一下“超女”与“快男”,会发现它们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已是“海量”出现。这样的词句,可能不稳定、不规范,甚至可能只存在于当下的时期。但它曾绚烂过一时,广为民众熟知,如果《辞海》中不出现,将来的教师遇到学生疑问,要想准确解释,则是件困难的事情。最起码,权威的工具书《辞海》,帮不上老师的忙。《辞海》需要的,是海洋一样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而不是板着一副长者严肃的面孔,对现实中流行语词与俗文化不屑一顾。富有生命力的知识源于民间,也来源于网络,如果新的《辞海》不尊重民间社会的知识形态与网络的知识生态,我们的《辞海》可能会变成死海,被束之高阁而无人问津。
  
  2009年春夏季 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据中国语言文字网报道,“2009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近日出炉,该榜在北京语言大学动态流通语料库(DCC)基础上提取,语料来源包括国内16家主流报纸2009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全部文本。部分十大流行语分别为:一、综合类:扩大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甲型H1N1流感、金砖四国、海上阅兵、地球一小时、新中国成立60周年、“5·12”地震一周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朝鲜发射卫星。二、国内时政类:兽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房市、武隆山体滑坡、防灾减灾日、整顿低俗之风、“小金库”治理、大学生就业难、中国渔政311。三、社会问题专题:躲猫猫、满文军、许宗衡、徐梗荣事件、瘦肉精、嫖宿幼女案、邓玉娇案、罗彩霞事件、成都公交车燃烧、“5·7”交通肇事案。四、文化教育类:罗京、《南京!南京!》、文理分科、繁简之争、文怀沙、《国家》、世界读书日、学术不端、绿坝一花季护航、高考舞弊案。
其他文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能引发想象,创设意境,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走人文本,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一、教具导入 引想象    教具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可见的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学生由看得见的实物引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学习《叫三声夸克》时,我做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小纸盒(上扎针孔),提问:如果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
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进入社会前十多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那么学习有什么可谈的?实际上,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存在着“人人可以为之,人人却未必擅为之”的现象。同样入校学习,同样的导师,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说明因对学习的内涵领悟不一样,导致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一样,对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及内容的选择也就不一样。  说到学习,不能不使人联想起有关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
文言文的背诵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在背诵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并体会我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指导背诵技巧固然是一个办法,但是我发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让背诵水到渠成,效果可能更好!  一.还原场景,模仿古人直接交谈让记忆水到渠成  初中阶段有一部分文言文,人物对话比较多,内容丰富、对话精彩。教学中我还原当时场景,让人物运用古语交谈,然后再让学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无疑都是以汉族文学为主导的,对少数民族文学涉及很少或者并未深入探究,对中国古代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区域文化探讨也没有深入进行。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区域文化为视角,注重文本的文化属性,采用文化分析法、对比法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思想、流派形成的理解。  区域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就是以区域、民族文化为视角,研究文学作品、流派、作家思想生成的文化因素及这些文化因素如何
PPT课件是教师采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制作反映教学的幻灯片课件,实际授课时,教师通过投影机放映出来,起到辅助讲解的作用,利用PPT课件进行授课,被称为电子板书授课,或称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  今天,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PPT课件的使用愈加广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之语,其中的“以相娱乐”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诸多版本均将其翻译为“以(借)此互相娱乐”。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仅未能准确地传达司马迁的本意,也未能完全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轻巧腾挪、化被动为主动出击的大智大勇。理由如下:  1.无论是赵王“鼓瑟”还是秦王“击缶”,双方都不可能“互相”同时共享“娱乐”。  秦王所谓的“寡人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回顾过去的教育,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虽然存在,然而,由于我们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成了一种教学的艺术,而未成为教学的精神。当我们致力于全面生成和个性发展的和谐共进时,重温孔子的教育方式,不能不感佩我们民族的先贤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孔子从不以教师爷自居,他不认为学生就一定不如先生,因此,平易近人。他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因在师长面
王朔形容某人长相平平“掉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如果我们考场作文也掉到“万人一面的汪洋中”,就很难突出个性。要力戒文章语言的趋同现象,避免在词语选用、句式结构、语气语势上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力使自己文章的语言或雅致凝练,或俏皮幽默,或优美诗意……要做到凭空逗巧,意外出奇就要在写作中求新避俗。  要使语言避俗求新,可以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想象修辞——追求形象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人口开出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学生写作的目标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可是广大语文教师经常觉得当前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假、大、空”的现象非常普遍,到底是教师的作文评价标准出了问题,还是学生的作文真实存在此类问题?我想两者兼而有之。  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作文的真实性。  我们对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要求,不应拘泥于生活的真实,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