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的怪现象
近几年来,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多次报道很多学生辱师、杀师事件,当辱师、杀师之类的消息见诸媒体,我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评论:孩子就是一个孩子,孩子还小,孩子还在接受教育,孩子之所以犯错,是教育者没有教育好,错在教育者。那么接下来的评论就顺理成章了,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突然被乌云遮住了,灰暗无比,各种骂名随之而来。教师的形象几乎在一夜之间天翻地覆。这让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前所未有的伤心和沉重。
现在的学生,是在温床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被溺爱被顺利层层包围。在他们心中,只有自我,没有他人。他们只知道行使所谓的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没有别人。只要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他们从不关心和在乎别人的需求和权利。现在的家长多是溺爱型的家长,在一个家庭里,所有的家长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所有的事情都以孩子为核心,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有一点的“委屈”,但凡孩子有一点不满意,他们从来就不会认为孩子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定会认为是学校或者是老师的问题。一定会为孩子出头,甚至是出气。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扭曲,太过自我。
面对某些学生或家长侵犯老师人格甚至生命尊严的事件,面对有些学生偏离健康人格、违背社会公德、做出违犯法律的事件,总有不少人会激愤地指责学校,气愤地声讨教师,但几乎没人会认为所谓的学生的“自由、权利和尊严”才是罪魁祸首。
二、教育惩罚的原则性
教育的目的不是惩罚,但惩罚是一种手段,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侮辱、歧视。惩罚是柄双刃剑,是一种教育手段。惩罚的目的是教育,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教育的爱心,本身就包含了严格要求,甚至包含了必要的教育惩罚。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惩罚的基础是尊重与信任,并且要特别小心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
三、教育惩罚的必要性
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有效的惩罚是一种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教书育人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中没有惩罚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真正的爱应该是在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之前,让他意识到某种行为或思想的危险性。教师对学生,必须一面给予爱的温暖,一面给予力的折服,这样学生才会成材。
把教育完全推给学校,一味地横加指责,抛出“教育万能论”的论调,学生做错了事就说几句“要以教育为主”这永远正确却大而空的话,丝毫无助问题的解决。无数的教育事实告诉我们:教育离不开惩罚。
四、教育惩罚的作用
1、使学生懂得规矩、明辨是非。
必要的惩罚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能够明辨是非,懂得规矩。
事实上,“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群体性,教育是从群体中来,结果是到群体中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具有一定的养成性和强制性。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样,在一个班级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和生活。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无视群体利益的自由行为。
2、让学生知荣耻、明责任。
回想我们长大的过程,并不是只有表扬是终身难忘的,有时候,惩罚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就人的成长规律来说,饿的时候吃的饭最香,同理,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任并进一步加深道德意识。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惩罚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并且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3、让大多数学生警戒。
惩罚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比如小时候,你告诉孩子,不要去碰热水瓶,其实孩子是不会听你的,他一定会偷偷的找个机会去触碰。但是,当他被热水烫到的时候,这种痛会让他牢牢记住,而且永远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他会对这种错误行为刻骨铭心,因为他为自己的这个行为付出了代价。其实这就是惩罚的作用。在群体性的教育中,这种惩罚会起到警示作用,也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五、合理运用必要的“惩罚”
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必然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有时是赞赏的引导,有时是有力的惩罚。尊重教育与适度惩罚并不矛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取消原则与底线。社会应该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也会关爱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符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这句亘古至今的名言中将“传道”提在“受业”、“解惑”之前的深远意义。
近几年来,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多次报道很多学生辱师、杀师事件,当辱师、杀师之类的消息见诸媒体,我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评论:孩子就是一个孩子,孩子还小,孩子还在接受教育,孩子之所以犯错,是教育者没有教育好,错在教育者。那么接下来的评论就顺理成章了,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突然被乌云遮住了,灰暗无比,各种骂名随之而来。教师的形象几乎在一夜之间天翻地覆。这让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前所未有的伤心和沉重。
现在的学生,是在温床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被溺爱被顺利层层包围。在他们心中,只有自我,没有他人。他们只知道行使所谓的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没有别人。只要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他们从不关心和在乎别人的需求和权利。现在的家长多是溺爱型的家长,在一个家庭里,所有的家长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所有的事情都以孩子为核心,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有一点的“委屈”,但凡孩子有一点不满意,他们从来就不会认为孩子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定会认为是学校或者是老师的问题。一定会为孩子出头,甚至是出气。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扭曲,太过自我。
面对某些学生或家长侵犯老师人格甚至生命尊严的事件,面对有些学生偏离健康人格、违背社会公德、做出违犯法律的事件,总有不少人会激愤地指责学校,气愤地声讨教师,但几乎没人会认为所谓的学生的“自由、权利和尊严”才是罪魁祸首。
二、教育惩罚的原则性
教育的目的不是惩罚,但惩罚是一种手段,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侮辱、歧视。惩罚是柄双刃剑,是一种教育手段。惩罚的目的是教育,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教育的爱心,本身就包含了严格要求,甚至包含了必要的教育惩罚。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惩罚的基础是尊重与信任,并且要特别小心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
三、教育惩罚的必要性
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有效的惩罚是一种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教书育人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中没有惩罚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真正的爱应该是在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之前,让他意识到某种行为或思想的危险性。教师对学生,必须一面给予爱的温暖,一面给予力的折服,这样学生才会成材。
把教育完全推给学校,一味地横加指责,抛出“教育万能论”的论调,学生做错了事就说几句“要以教育为主”这永远正确却大而空的话,丝毫无助问题的解决。无数的教育事实告诉我们:教育离不开惩罚。
四、教育惩罚的作用
1、使学生懂得规矩、明辨是非。
必要的惩罚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能够明辨是非,懂得规矩。
事实上,“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群体性,教育是从群体中来,结果是到群体中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具有一定的养成性和强制性。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样,在一个班级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和生活。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无视群体利益的自由行为。
2、让学生知荣耻、明责任。
回想我们长大的过程,并不是只有表扬是终身难忘的,有时候,惩罚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就人的成长规律来说,饿的时候吃的饭最香,同理,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任并进一步加深道德意识。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惩罚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并且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3、让大多数学生警戒。
惩罚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比如小时候,你告诉孩子,不要去碰热水瓶,其实孩子是不会听你的,他一定会偷偷的找个机会去触碰。但是,当他被热水烫到的时候,这种痛会让他牢牢记住,而且永远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他会对这种错误行为刻骨铭心,因为他为自己的这个行为付出了代价。其实这就是惩罚的作用。在群体性的教育中,这种惩罚会起到警示作用,也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五、合理运用必要的“惩罚”
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必然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有时是赞赏的引导,有时是有力的惩罚。尊重教育与适度惩罚并不矛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取消原则与底线。社会应该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也会关爱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符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这句亘古至今的名言中将“传道”提在“受业”、“解惑”之前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