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惩罚”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的怪现象
  近几年来,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多次报道很多学生辱师、杀师事件,当辱师、杀师之类的消息见诸媒体,我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评论:孩子就是一个孩子,孩子还小,孩子还在接受教育,孩子之所以犯错,是教育者没有教育好,错在教育者。那么接下来的评论就顺理成章了,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突然被乌云遮住了,灰暗无比,各种骂名随之而来。教师的形象几乎在一夜之间天翻地覆。这让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前所未有的伤心和沉重。
  现在的学生,是在温床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被溺爱被顺利层层包围。在他们心中,只有自我,没有他人。他们只知道行使所谓的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没有别人。只要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他们从不关心和在乎别人的需求和权利。现在的家长多是溺爱型的家长,在一个家庭里,所有的家长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所有的事情都以孩子为核心,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有一点的“委屈”,但凡孩子有一点不满意,他们从来就不会认为孩子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定会认为是学校或者是老师的问题。一定会为孩子出头,甚至是出气。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扭曲,太过自我。
  面对某些学生或家长侵犯老师人格甚至生命尊严的事件,面对有些学生偏离健康人格、违背社会公德、做出违犯法律的事件,总有不少人会激愤地指责学校,气愤地声讨教师,但几乎没人会认为所谓的学生的“自由、权利和尊严”才是罪魁祸首。
  二、教育惩罚的原则性
  教育的目的不是惩罚,但惩罚是一种手段,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侮辱、歧视。惩罚是柄双刃剑,是一种教育手段。惩罚的目的是教育,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教育的爱心,本身就包含了严格要求,甚至包含了必要的教育惩罚。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惩罚的基础是尊重与信任,并且要特别小心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
  三、教育惩罚的必要性
  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有效的惩罚是一种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教书育人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中没有惩罚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真正的爱应该是在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之前,让他意识到某种行为或思想的危险性。教师对学生,必须一面给予爱的温暖,一面给予力的折服,这样学生才会成材。
  把教育完全推给学校,一味地横加指责,抛出“教育万能论”的论调,学生做错了事就说几句“要以教育为主”这永远正确却大而空的话,丝毫无助问题的解决。无数的教育事实告诉我们:教育离不开惩罚。
  四、教育惩罚的作用
  1、使学生懂得规矩、明辨是非。
  必要的惩罚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能够明辨是非,懂得规矩。
  事实上,“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群体性,教育是从群体中来,结果是到群体中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具有一定的养成性和强制性。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样,在一个班级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和生活。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无视群体利益的自由行为。
  2、让学生知荣耻、明责任。
  回想我们长大的过程,并不是只有表扬是终身难忘的,有时候,惩罚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就人的成长规律来说,饿的时候吃的饭最香,同理,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任并进一步加深道德意识。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惩罚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并且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3、让大多数学生警戒。
  惩罚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比如小时候,你告诉孩子,不要去碰热水瓶,其实孩子是不会听你的,他一定会偷偷的找个机会去触碰。但是,当他被热水烫到的时候,这种痛会让他牢牢记住,而且永远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他会对这种错误行为刻骨铭心,因为他为自己的这个行为付出了代价。其实这就是惩罚的作用。在群体性的教育中,这种惩罚会起到警示作用,也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五、合理运用必要的“惩罚”
  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必然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有时是赞赏的引导,有时是有力的惩罚。尊重教育与适度惩罚并不矛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取消原则与底线。社会应该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也会关爱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符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这句亘古至今的名言中将“传道”提在“受业”、“解惑”之前的深远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的背景下,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指导,本文试着分析英语学习指导的方法,浅议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英语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学习指导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如今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在各行各业普及,尤其在英语学习上,掌握这门有着广泛用途的国际性语言对每个人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如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教师
当前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收视的个性正在得到尊重和强化。受众的收视习惯正在向多平台化、移动化、高清化、多维化、跨国界化、互动化和跨时间化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都在追求高效课堂,并且不少人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者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实施“六步导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展示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六步导学模式 自主合作
数学学科的特点主要是抽象性和逻辑性,但从人类数学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并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如果不具备数学想象力,要把数学学好是不可能的。柯尔莫戈洛夫说:“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会改善人们的认知环境。《几何画板》是一块“动态的黑板”。《几何画板》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图形的变化中把握不
摘 要: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母语干扰、学习环境、文化因素、认知方式、学习方法、性格特征、教师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进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成败。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正确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英语教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总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是任何学科教育的基础。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作用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能培养学生的读、说、听、写的能力  1、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学生各种各样知识信息的传入,主要是通过读这一途径。首先,读课本。教材中的篇章是经过筛选
案例背景  徐某在班级里由于基础差而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同时行为习惯也变得更差。上课注意力分散,不听课,小动作不断,扰乱课堂,课下不做作业。周围同学一直“告状”不断,任课老师怨声载道,让我好好管教。由于基础差,每次写的错误反思连句子都写不像样,几乎每个句子后面都要带个“吧”、“吗”、“啊”、“呀”等口语化的文字。每次找他谈,每次都信誓旦旦,但由于自制力差,三分钟热度后,又回到从前状态。期间也多次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优劣是由学生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学生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本文就此谈谈个人一些的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它是当今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是指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  新课标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给学生以一定成就感与时代感,需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切实拉近学生与文本和教师的关系,在这样的“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互动式地学习。那么怎样创设一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