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材,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信息技术新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把知识串接起来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的观念,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转变学的观念。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再是教学资源的唯一占有者。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教师与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掌握得还要快、还要多。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即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给学生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所有内容。只有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终生学习,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宗旨。
现在的中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或多或少受到旧的教学方法的影响,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嗷嗷待哺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转变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在正式开课前,向学生宣讲新教材的实施目标、设计思路,将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新教材学习中的任务、主体地位和应当尝试的学习方法等,在学生的脑海中初步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他们自由选择组成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合作精神,要善于探索与创新。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本学科的陌生感,又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充满期待。
2 积极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习惯
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地自觉学习。教师可将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首先要爱学。如讲“网页制作”一章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大量的经过专业设计的网页作品,通过丰富多变的页面设计,使学生亲眼看到技术的变化,亲身体验到这些技术的奇特功能,从而引起他们渴望去学习的动机。也可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保存下来,作为范例展示给其他学生,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自信心,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如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不再以讲授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当先设计一定的任务,这些任务中应当包括本课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串联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与习惯。例如在教授人像面部处理时,教师可以将有关人像面部处理的所有操作设计成为“人像美容”这样一个项目任务,其子项目都是有关人像面部处理的。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图像处理前后对比效果图,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去完成这样一个项目任务。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难题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掌握好人像面部处理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突出,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层次明确,轻松自然。这样的项目设计也符合学生将来就业工作的实际要求。
此时,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控制课堂学习的进度,在关键处做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使问题逐层深入,培养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3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
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优
良品质
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即通过完成指定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在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时,教师可将每个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以知识目标为提纲,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助的学习形式。并通过交流信息的形式,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展示各自的作品,使他们初步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设计一定的任务,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成创作组,允许他们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他们根据各自的专长,划分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以培养他们主动合作、乐于和善于合作的精神品质。
4 注重获取信息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学生初步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采取措施,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使这种品质更加恒久。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一些终生有用的东西——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所要求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在离开学校和教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重结果的传授,要在传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以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主动
发展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理论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那些学业优秀,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受欢迎。因此,创新素质的具备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对每个劳动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应体现创造教育的原则,应利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索——结论——问题——探索”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讨论、辩论、自学和实验等开放式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品质与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意志和创新精神与能力。在此阶段,教师可不再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而是指导学生主动地、自主地设计任务,自己去尝试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养成主动发展的习惯。
信息技术新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把知识串接起来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的观念,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转变学的观念。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再是教学资源的唯一占有者。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教师与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掌握得还要快、还要多。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即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给学生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所有内容。只有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终生学习,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宗旨。
现在的中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或多或少受到旧的教学方法的影响,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嗷嗷待哺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转变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在正式开课前,向学生宣讲新教材的实施目标、设计思路,将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新教材学习中的任务、主体地位和应当尝试的学习方法等,在学生的脑海中初步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他们自由选择组成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合作精神,要善于探索与创新。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本学科的陌生感,又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充满期待。
2 积极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习惯
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地自觉学习。教师可将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首先要爱学。如讲“网页制作”一章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大量的经过专业设计的网页作品,通过丰富多变的页面设计,使学生亲眼看到技术的变化,亲身体验到这些技术的奇特功能,从而引起他们渴望去学习的动机。也可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保存下来,作为范例展示给其他学生,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自信心,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如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不再以讲授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当先设计一定的任务,这些任务中应当包括本课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串联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与习惯。例如在教授人像面部处理时,教师可以将有关人像面部处理的所有操作设计成为“人像美容”这样一个项目任务,其子项目都是有关人像面部处理的。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图像处理前后对比效果图,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去完成这样一个项目任务。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难题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掌握好人像面部处理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突出,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层次明确,轻松自然。这样的项目设计也符合学生将来就业工作的实际要求。
此时,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控制课堂学习的进度,在关键处做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使问题逐层深入,培养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3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
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优
良品质
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即通过完成指定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在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时,教师可将每个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以知识目标为提纲,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助的学习形式。并通过交流信息的形式,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展示各自的作品,使他们初步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设计一定的任务,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成创作组,允许他们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他们根据各自的专长,划分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以培养他们主动合作、乐于和善于合作的精神品质。
4 注重获取信息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学生初步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采取措施,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使这种品质更加恒久。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一些终生有用的东西——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所要求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在离开学校和教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重结果的传授,要在传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以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主动
发展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理论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那些学业优秀,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受欢迎。因此,创新素质的具备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对每个劳动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应体现创造教育的原则,应利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索——结论——问题——探索”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讨论、辩论、自学和实验等开放式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品质与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意志和创新精神与能力。在此阶段,教师可不再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而是指导学生主动地、自主地设计任务,自己去尝试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养成主动发展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