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用形象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愉快并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的特点,对新课导入的作用、基本原则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课堂教学 导入
导入是指上课之初,教师为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进行的一定形式的教学组织、教学引导过程,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既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又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切入口,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情感和知识交流的第一座桥梁;更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金钥匙。
一、新课导入的作用
1.唤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精彩的课堂导入,会在新课伊始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地开展新课的教学活动。
2.使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
上课之初,不少学生的注意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活动中,这对进行新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不利的。如果教师事先精心设计了新课的导入环节,则不仅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同时也会使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对新课的学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学习内容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有利于新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承担着新旧知识的衔接与传承。
教学内容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导入就如同指路明灯一样,维系着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良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旧知识引入到一个新的知识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为整堂课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二、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地去寻找它。新课导入要富有艺术性也并非易事,它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指向性原则。
新课导入必须目的明确,迅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起到一锤定音的功效。新课导入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
(1)内容定旨。新课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无论是开门见山或温故知新,还是设置悬念或模拟情境,就犹如一首乐曲的前奏,它应为整个“乐章”定下一个“主旋律”。这一“主旋律”就是教学的主题或教学重点。否则,离题万里,是无法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
(2)思维定向。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新课导入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要使学生迅速捕捉思维目标,进入对课文知识的探求,尤其是对教学重点的探求。
(3)情感定调。教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体验到这种感情。教师的新课导入应运用与教学内容一致且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感染学生,使他们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为后续学习确定一种情感基调。
2.新颖性原则。
新课导入往往是出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注意力不够集中之时,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教学信息的新颖性来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新颖性原则的运用具体表现为:一是材料新颖。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引入教学。这样常教常新,就会给学生以新鲜感。二是角度新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早已熟悉的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可以另辟蹊径,变换切人的角度,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例如,“洛阳纸贵”的典故,对于高中生来说,其文学上的寓意早已知晓。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借用这一典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其中蕴含的“商品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道理”,学生就会产生另一番新的感受。三是方法新异。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叙述、描绘、议论、说明、设疑、投影等均可用之。
3.和谐性原则。
新课导入的真正价值和目的在于创造愉悦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将思维指向课文主题。这就要求新课导入与教学的诸要素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具体表现在:第一,内容一致。教师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插科打诨,否则,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陶醉于那些笑料之中,久久不能出来,何谈导引?第二,情调协调。由于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情感类型、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异,所以,新课导入必须因文制宜,造成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统一的情调气氛,以形成由导语到课文的流畅通道。第三,心理融合。新课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尤其要符合学生的情景心理,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的心理趋向于课堂学习,自然而然地形成心理过渡,达到“和谐共振”之目的。
4、精练性原则 。
精练本来是教学语言的普遍原则。但是,相对于其他教育环节的语言而言,新课导语尤其要讲究精练。新课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不允许占用过多的时间,即使允许多占时间,语言啰嗦、冗长也易使学生不得要领,或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导入应该是:
(1)简洁明快,一语中的。教师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导入课题,迅速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标,把握教学主题。
(2)辞切意明,言简意赅。“辞切”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意明”就是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古人云:“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文约”、“言省”都必须在“通”与“明”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精练。
(3)内容精当,要求具体。新课导入要简明扼要,最好就是三言两语,如果不得要领,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又怎能吸引学生?因此,导语的设计应有—个中心,要使学生明确其中的主要信息及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
三、新课导入的方法
1.热点导入法。
热点导入法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2.漫画导入法。
漫画蕴含深刻的真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运用漫画的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身临其境。
3.图片导入法。
图片往往集趣味性、启发性、警示性于一体,有机地拓宽了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在讲“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节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下戚火贵的公仆形象和沦为阶下囚的照片,通过给学生讲述他前后变化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内容。
4.寓言故事导入法。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主观符合客观”这一节时可以讲述“画家画牛”的典故,通过典故反映出的道理引出教学的内容。
5.多媒体导入法。
巴甫洛夫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进一步,我们仿佛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从未看到的事物。”多媒体用于教学活动,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用多媒体导课,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较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录像,就能先声夺人,把学生注意力牢牢把握住,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就在生活中。
6.提问导入法。
在讲新课前,有针对地提问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因为,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后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提问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把人为用章节分割的知识再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科学。
四、结论
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配合的合作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导入精妙,情境创设得当,就能在课堂导入这第一环节赢得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导入成为一种充满魅力的艺术,获得课堂教学一半的成功。
(山西太原幼儿师范学校;03002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课堂教学 导入
导入是指上课之初,教师为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进行的一定形式的教学组织、教学引导过程,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既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又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切入口,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情感和知识交流的第一座桥梁;更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金钥匙。
一、新课导入的作用
1.唤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精彩的课堂导入,会在新课伊始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地开展新课的教学活动。
2.使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
上课之初,不少学生的注意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活动中,这对进行新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不利的。如果教师事先精心设计了新课的导入环节,则不仅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同时也会使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对新课的学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学习内容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有利于新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承担着新旧知识的衔接与传承。
教学内容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导入就如同指路明灯一样,维系着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良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旧知识引入到一个新的知识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为整堂课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二、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地去寻找它。新课导入要富有艺术性也并非易事,它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指向性原则。
新课导入必须目的明确,迅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起到一锤定音的功效。新课导入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
(1)内容定旨。新课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无论是开门见山或温故知新,还是设置悬念或模拟情境,就犹如一首乐曲的前奏,它应为整个“乐章”定下一个“主旋律”。这一“主旋律”就是教学的主题或教学重点。否则,离题万里,是无法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
(2)思维定向。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新课导入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要使学生迅速捕捉思维目标,进入对课文知识的探求,尤其是对教学重点的探求。
(3)情感定调。教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体验到这种感情。教师的新课导入应运用与教学内容一致且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感染学生,使他们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为后续学习确定一种情感基调。
2.新颖性原则。
新课导入往往是出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注意力不够集中之时,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教学信息的新颖性来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新颖性原则的运用具体表现为:一是材料新颖。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引入教学。这样常教常新,就会给学生以新鲜感。二是角度新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早已熟悉的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可以另辟蹊径,变换切人的角度,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例如,“洛阳纸贵”的典故,对于高中生来说,其文学上的寓意早已知晓。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借用这一典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其中蕴含的“商品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道理”,学生就会产生另一番新的感受。三是方法新异。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叙述、描绘、议论、说明、设疑、投影等均可用之。
3.和谐性原则。
新课导入的真正价值和目的在于创造愉悦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将思维指向课文主题。这就要求新课导入与教学的诸要素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具体表现在:第一,内容一致。教师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插科打诨,否则,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陶醉于那些笑料之中,久久不能出来,何谈导引?第二,情调协调。由于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情感类型、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异,所以,新课导入必须因文制宜,造成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统一的情调气氛,以形成由导语到课文的流畅通道。第三,心理融合。新课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尤其要符合学生的情景心理,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的心理趋向于课堂学习,自然而然地形成心理过渡,达到“和谐共振”之目的。
4、精练性原则 。
精练本来是教学语言的普遍原则。但是,相对于其他教育环节的语言而言,新课导语尤其要讲究精练。新课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不允许占用过多的时间,即使允许多占时间,语言啰嗦、冗长也易使学生不得要领,或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导入应该是:
(1)简洁明快,一语中的。教师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导入课题,迅速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标,把握教学主题。
(2)辞切意明,言简意赅。“辞切”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意明”就是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古人云:“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文约”、“言省”都必须在“通”与“明”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精练。
(3)内容精当,要求具体。新课导入要简明扼要,最好就是三言两语,如果不得要领,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又怎能吸引学生?因此,导语的设计应有—个中心,要使学生明确其中的主要信息及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
三、新课导入的方法
1.热点导入法。
热点导入法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2.漫画导入法。
漫画蕴含深刻的真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运用漫画的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身临其境。
3.图片导入法。
图片往往集趣味性、启发性、警示性于一体,有机地拓宽了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在讲“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节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下戚火贵的公仆形象和沦为阶下囚的照片,通过给学生讲述他前后变化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内容。
4.寓言故事导入法。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主观符合客观”这一节时可以讲述“画家画牛”的典故,通过典故反映出的道理引出教学的内容。
5.多媒体导入法。
巴甫洛夫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进一步,我们仿佛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从未看到的事物。”多媒体用于教学活动,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用多媒体导课,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较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录像,就能先声夺人,把学生注意力牢牢把握住,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就在生活中。
6.提问导入法。
在讲新课前,有针对地提问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因为,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后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提问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把人为用章节分割的知识再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科学。
四、结论
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配合的合作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导入精妙,情境创设得当,就能在课堂导入这第一环节赢得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导入成为一种充满魅力的艺术,获得课堂教学一半的成功。
(山西太原幼儿师范学校;03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