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意识培育、公民能力养成的重要渠道,是推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公民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应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互协调的学校公民教育的多维课程结构。
[关键词]公民教育;新课程;课程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为公民教育在我国的推进提供了政治保障。基础教育作为普及性的国民教育,是形成公民个体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关键时期,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新课程在课程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与公民教育在价值追求上实现了高度统一,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教育课程结构。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公民参与国家和公共生活所需的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等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和公民能力。
一、编制完整的公民教育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又称认知课程或理论课程。对于公民教育来说,包括两类:一类是专门的公民教育学科课程,如新加坡的《好公民》、英国的《生命线》等;另一类是包含有公民教育内容的其他学科课程,即间接课程。
我国中小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程,公民教育内容主要包含在政治、历史和地理等人文学科中。2005年学者丛日云编著了《中国公民读本》,但没有列入国家法定课程。本文认为目前小学至高中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实际上扮演着公民教育学科课程的主要角色。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包括四大模块,《经济生活》定位于学生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获得参与现代经济活动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全书内容包含了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诚信、守法、规则、竞争、环保、国际合作等公民意识教育。《政治生活》设四个单元,依次为:“公民的政治生活”,介绍我国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以及公民应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让学生理解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学会如何评价、监督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方式。“当代国际社会”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理性认识国际关系,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政治生活》是对学生集中地进行公民教育。《文化生活》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待多元文化学会尊重、宽容。《生活与哲学》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选择、决策能力。在此次课改中,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及其教学的延伸和扩展,还设置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个模块的选修课程。可以说高中政治新教材的编写就是定位于公民教育。
但是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本身缺乏公民教育意识,不能充分认识并利用教材所蕴含的公民教育资源。还是仅仅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解读教材。另外受高考制度的影响,选修课程也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治、历史、地理必修课也因为客观存在的教育功利化,被学生甚至学校的管理者认为是“副科”而受到冷落。鉴于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应该编写专门的学科课程作为独立科目,以国家正规课程形式强力推行。
二、有效推进公民教育的活动课程
公民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美国学者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反对公民教育仅偏重认知,它关注的重点是公民的行动能力。
新课程体系中首次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被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内容之一。社会服务学习又称为服务学习法(Service Learn-ing),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劳动如帮助孤残、环境清理、学雷锋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可以在鲜活的社会生活氛围中促成学生的主动融入、积极体验,从而增进其主动接受教育、提高自身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就校门口旁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以书面形式向交管部门提出建议被采纳。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了解参与的程序和途径,增强参与能力。
实际上,每一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德育部门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途径,对学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都进行了部署,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公民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社会实践内涵的认识存在误区。“实践”概念被泛化,被简单地等同于“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方面,“将并非实践的活动如祭扫烈士墓、向希望工程捐助、义务献血以及访问参观、社会考察等认识活动视为社会实践范畴,而很多本属于社会实践范畴的活动如家务劳动、日常交往等却遭到了严重忽视。”
二是学校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评价不足。在社会实践的主体方面,不能兼顾学生全体,往往是成绩表现好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的参与机会上缺乏全面性和公平性。对社会实践过程的具体指导不够,对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效果缺少评价。往往是布置完了事。
三是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问题。檀传宝教授曾去一所学校参加“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听证会”。从活动主题看,应该是典型的公民教育:学生去做社会调查,向社区提建议。而且知道建议的程序,还邀请了交警大队和城管大队的领导,一切像模像样。但所有学生的活动都由老师安排,所有学生的发言都是按老师的要求背“台词”,有的学生“台词”不熟,急得满头大汗。“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如果让学生在听证会上把他们在调查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自由表达出来。就不会出现‘背不下来’的情况。只按老师要求表演给来宾看,那是臣民教育,不是公民教育。”檀传宝教授说。“在公民生活中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应该成为学校公民教育中最重要的命题”。
基于公民教育的社会实践更应该突出学生作为公民对身处其中的公共生活的影响能力,要坚持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开放性原则,让学生经历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而在社会(区)活动中体验社会不同领域存在的规范,产生对公众的责任感,形成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公民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有效实施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教育体制;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具体指导;社会(区)要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戴锐.吴树烈.《作为德育途径、方法的社会实践:理论追问与操作分析》.芜湖教育信息网德育网
[2]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走访教育界专家学者.光明日报。2008-04-18
[关键词]公民教育;新课程;课程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为公民教育在我国的推进提供了政治保障。基础教育作为普及性的国民教育,是形成公民个体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关键时期,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新课程在课程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与公民教育在价值追求上实现了高度统一,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教育课程结构。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公民参与国家和公共生活所需的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等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和公民能力。
一、编制完整的公民教育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又称认知课程或理论课程。对于公民教育来说,包括两类:一类是专门的公民教育学科课程,如新加坡的《好公民》、英国的《生命线》等;另一类是包含有公民教育内容的其他学科课程,即间接课程。
我国中小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程,公民教育内容主要包含在政治、历史和地理等人文学科中。2005年学者丛日云编著了《中国公民读本》,但没有列入国家法定课程。本文认为目前小学至高中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实际上扮演着公民教育学科课程的主要角色。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包括四大模块,《经济生活》定位于学生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获得参与现代经济活动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全书内容包含了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诚信、守法、规则、竞争、环保、国际合作等公民意识教育。《政治生活》设四个单元,依次为:“公民的政治生活”,介绍我国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以及公民应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让学生理解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学会如何评价、监督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方式。“当代国际社会”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理性认识国际关系,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政治生活》是对学生集中地进行公民教育。《文化生活》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待多元文化学会尊重、宽容。《生活与哲学》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选择、决策能力。在此次课改中,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及其教学的延伸和扩展,还设置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个模块的选修课程。可以说高中政治新教材的编写就是定位于公民教育。
但是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本身缺乏公民教育意识,不能充分认识并利用教材所蕴含的公民教育资源。还是仅仅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解读教材。另外受高考制度的影响,选修课程也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治、历史、地理必修课也因为客观存在的教育功利化,被学生甚至学校的管理者认为是“副科”而受到冷落。鉴于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应该编写专门的学科课程作为独立科目,以国家正规课程形式强力推行。
二、有效推进公民教育的活动课程
公民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美国学者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反对公民教育仅偏重认知,它关注的重点是公民的行动能力。
新课程体系中首次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被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内容之一。社会服务学习又称为服务学习法(Service Learn-ing),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劳动如帮助孤残、环境清理、学雷锋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可以在鲜活的社会生活氛围中促成学生的主动融入、积极体验,从而增进其主动接受教育、提高自身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就校门口旁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以书面形式向交管部门提出建议被采纳。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了解参与的程序和途径,增强参与能力。
实际上,每一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德育部门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途径,对学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都进行了部署,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公民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社会实践内涵的认识存在误区。“实践”概念被泛化,被简单地等同于“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方面,“将并非实践的活动如祭扫烈士墓、向希望工程捐助、义务献血以及访问参观、社会考察等认识活动视为社会实践范畴,而很多本属于社会实践范畴的活动如家务劳动、日常交往等却遭到了严重忽视。”
二是学校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评价不足。在社会实践的主体方面,不能兼顾学生全体,往往是成绩表现好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的参与机会上缺乏全面性和公平性。对社会实践过程的具体指导不够,对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效果缺少评价。往往是布置完了事。
三是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问题。檀传宝教授曾去一所学校参加“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听证会”。从活动主题看,应该是典型的公民教育:学生去做社会调查,向社区提建议。而且知道建议的程序,还邀请了交警大队和城管大队的领导,一切像模像样。但所有学生的活动都由老师安排,所有学生的发言都是按老师的要求背“台词”,有的学生“台词”不熟,急得满头大汗。“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如果让学生在听证会上把他们在调查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自由表达出来。就不会出现‘背不下来’的情况。只按老师要求表演给来宾看,那是臣民教育,不是公民教育。”檀传宝教授说。“在公民生活中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应该成为学校公民教育中最重要的命题”。
基于公民教育的社会实践更应该突出学生作为公民对身处其中的公共生活的影响能力,要坚持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开放性原则,让学生经历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而在社会(区)活动中体验社会不同领域存在的规范,产生对公众的责任感,形成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公民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有效实施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教育体制;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具体指导;社会(区)要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戴锐.吴树烈.《作为德育途径、方法的社会实践:理论追问与操作分析》.芜湖教育信息网德育网
[2]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走访教育界专家学者.光明日报。200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