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们能否生活得有趣味,能否学得更好,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幸福快乐,能否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教育很关键。
一、植根新的观念,用心引领学生转变
透视我们平时的教育,有许多做法也引人深思。举例来谈,一次,翻阅某班好人好事登记簿,其中最多的是XX同学主动捡拾清洁区废纸,XX同学主动擦洗玻璃……像捡拾纸屑、擦洗玻璃诸如此类的,在学生以后生活当中经常性涉及的行为,都归之为做好事的范畴。也经常性地看到X班班主任检查卫生时发现有纸屑,便会追问谁丢的?想方诱导,查出真相。处理办法则是:查出来,则让丢弃者即时捡拾,或全周拣拾,查不出则派一组或全班同学去捡拾,显然把此作为了一种处罚。上述两种现象,司空见惯,但这与养成教育的理念上存有偏差。
对这种情况,我们明确提出,像捡拾废纸,擦玻璃……诸如此类的行为,那是在尽责任,是《规范》里要求的最基本的行为,把这种必然性的行为理念植根于学生内心,让学生们觉得捡拾垃圾是天经地义的责任。而学校、教师们的责任则在于:
l.反思以前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改变就事处理时的评价与引导;
2.调整定位。应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引导者、帮扶者,积极主动,有策有略地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认识,并付之于行动;
3.更新理念。要明白在发现废纸等杂物的第一时间,先让学生捡拾掉,再查明来源,让学生明白,这是在尽责任,从而内化学生的行为!并对学生“主动捡拾脚边纸屑”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同时,更应认识到,学生行为优秀并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从身边习以为常的诸如捡拾杂物,不丢杂物的小事抓起,循序渐进地抓养成教育。
二、采取卓有成效的办法,扎实推进养成教育
理念决定方法。既然习惯养成关乎学生命运,主宰人生,而且习惯可以改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发展的理念,结合校情,以有效的措施,推进养成教育。
我们的做法是:
(一)回归生活,确定目标。
我们就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让学生努力践行,反复强化,借鉴他校做法,我们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在“跳摘”理论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卫生、诚信、惜时、纪律等方面制定了我们的目标:
如“五个无”——身边无废纸,周围无痰迹,桌面无刻画,墙上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十个一”—— 一分一秒不舍,一角一分不费,一件公物不损,一点他物不拿,一样文具不毁,一个杂物不扔,一句谎言不说,一次打架不沾,一条纪律不犯,一次不健康网吧不上。
而且对上下楼梯,列队做操,坐立行走,上课讨论,收拾文具,打扫卫生,课外活动,交通安全,宿舍生活,就餐秩序等作了目标的设定,基本涵盖了学生在校一日乃至在家一日的行为,“近、小、实、亲”,都不难做到。
(二)允许反复,持久养成。
从“发展”的理念出发,学生由于年龄及行为定势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已形成的习气顽固而又强烈,新的行为实行起来又具有极强的约束力,这就使一些意志稍差的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规范约束后,会放松要求,甚至会回到从前,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强责,不可放弃,应适时引导,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度过转变的“极限”,因为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自动行为,是经过反复实践锤炼而养成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是由被动行为经自觉行为逐步向自动行动转化的结果。但当自觉行为形成后,如果要求降低或检查中断,就会倒退到被动行为,因此,习惯养成教育要持久。
(三)营造氛围,整体养成。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如要让学生养成不丢杂物,主动捡拾的好习惯,就要讲清营造优美和谐育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可,这样行为上才能自觉。
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强化养成教育效果
我们充分利用并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一定外来压力约束下,反复训练、强化,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把学校的要求固定为自然的行为习惯。
发挥光荣榜的激励、树模、示范作用,发挥警示台的批评、激浊、诫示作用,使美丑形成鲜明对比,达到教育的作用;利用好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功能,周周确定主题,进行“学习礼仪常规、弘扬中华美德”教育,“知我中华,爱我祖国”教育,“名人成才”教育,为校争光和校史教育等;以“班主任心语”形式,要求各班主任把在对学生养成教育中的感悟,用优美的语句写出来,并刊到板报上,让师生以文字的形式对话,进行交流沟通,引起情感共鸣;运用办橱窗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行设计,自行组稿,自行排版,力求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利用重大节日进行教育,如清明祭扫活动,让学生在缅怀先烈中,激发报效祖国、奋发学习的热情,“七一”进行爱党教育,教师节进行尊师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强化养成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大荔县步昌初中)
一、植根新的观念,用心引领学生转变
透视我们平时的教育,有许多做法也引人深思。举例来谈,一次,翻阅某班好人好事登记簿,其中最多的是XX同学主动捡拾清洁区废纸,XX同学主动擦洗玻璃……像捡拾纸屑、擦洗玻璃诸如此类的,在学生以后生活当中经常性涉及的行为,都归之为做好事的范畴。也经常性地看到X班班主任检查卫生时发现有纸屑,便会追问谁丢的?想方诱导,查出真相。处理办法则是:查出来,则让丢弃者即时捡拾,或全周拣拾,查不出则派一组或全班同学去捡拾,显然把此作为了一种处罚。上述两种现象,司空见惯,但这与养成教育的理念上存有偏差。
对这种情况,我们明确提出,像捡拾废纸,擦玻璃……诸如此类的行为,那是在尽责任,是《规范》里要求的最基本的行为,把这种必然性的行为理念植根于学生内心,让学生们觉得捡拾垃圾是天经地义的责任。而学校、教师们的责任则在于:
l.反思以前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改变就事处理时的评价与引导;
2.调整定位。应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引导者、帮扶者,积极主动,有策有略地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认识,并付之于行动;
3.更新理念。要明白在发现废纸等杂物的第一时间,先让学生捡拾掉,再查明来源,让学生明白,这是在尽责任,从而内化学生的行为!并对学生“主动捡拾脚边纸屑”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同时,更应认识到,学生行为优秀并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从身边习以为常的诸如捡拾杂物,不丢杂物的小事抓起,循序渐进地抓养成教育。
二、采取卓有成效的办法,扎实推进养成教育
理念决定方法。既然习惯养成关乎学生命运,主宰人生,而且习惯可以改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发展的理念,结合校情,以有效的措施,推进养成教育。
我们的做法是:
(一)回归生活,确定目标。
我们就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让学生努力践行,反复强化,借鉴他校做法,我们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在“跳摘”理论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卫生、诚信、惜时、纪律等方面制定了我们的目标:
如“五个无”——身边无废纸,周围无痰迹,桌面无刻画,墙上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十个一”—— 一分一秒不舍,一角一分不费,一件公物不损,一点他物不拿,一样文具不毁,一个杂物不扔,一句谎言不说,一次打架不沾,一条纪律不犯,一次不健康网吧不上。
而且对上下楼梯,列队做操,坐立行走,上课讨论,收拾文具,打扫卫生,课外活动,交通安全,宿舍生活,就餐秩序等作了目标的设定,基本涵盖了学生在校一日乃至在家一日的行为,“近、小、实、亲”,都不难做到。
(二)允许反复,持久养成。
从“发展”的理念出发,学生由于年龄及行为定势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已形成的习气顽固而又强烈,新的行为实行起来又具有极强的约束力,这就使一些意志稍差的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规范约束后,会放松要求,甚至会回到从前,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强责,不可放弃,应适时引导,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度过转变的“极限”,因为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自动行为,是经过反复实践锤炼而养成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是由被动行为经自觉行为逐步向自动行动转化的结果。但当自觉行为形成后,如果要求降低或检查中断,就会倒退到被动行为,因此,习惯养成教育要持久。
(三)营造氛围,整体养成。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如要让学生养成不丢杂物,主动捡拾的好习惯,就要讲清营造优美和谐育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可,这样行为上才能自觉。
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强化养成教育效果
我们充分利用并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一定外来压力约束下,反复训练、强化,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把学校的要求固定为自然的行为习惯。
发挥光荣榜的激励、树模、示范作用,发挥警示台的批评、激浊、诫示作用,使美丑形成鲜明对比,达到教育的作用;利用好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功能,周周确定主题,进行“学习礼仪常规、弘扬中华美德”教育,“知我中华,爱我祖国”教育,“名人成才”教育,为校争光和校史教育等;以“班主任心语”形式,要求各班主任把在对学生养成教育中的感悟,用优美的语句写出来,并刊到板报上,让师生以文字的形式对话,进行交流沟通,引起情感共鸣;运用办橱窗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行设计,自行组稿,自行排版,力求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利用重大节日进行教育,如清明祭扫活动,让学生在缅怀先烈中,激发报效祖国、奋发学习的热情,“七一”进行爱党教育,教师节进行尊师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强化养成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大荔县步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