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新空间,也是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斗争的新阵地、新战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N位一体”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一体化云平台,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品牌化建设,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网络“E”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方法,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基金项目】
:
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教思政司函[2019]2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新空间,也是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斗争的新阵地、新战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N位一体”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一体化云平台,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品牌化建设,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网络“E”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方法,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使命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丰厚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业绩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涵丰富、特质鲜明,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增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好其传承和发展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要科学把握其基本内涵,明晰其鲜明特质,更要关注其生成逻辑,深刻挖掘其现实价值,科学构建其传承和发展机制。
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思想对于准确把握劳动的精神价值,尤其是其在人的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价值,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劳动与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从劳动的四重意义维度看,劳动在人的精神家园建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精神价值。从劳动的哲学本体论意义维度看,劳动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确证了人在精神家园建构中的主体性价值;从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意义维度看,劳动已经“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存在”,具有终极意义属性;从劳动作为财富创造源泉的意义维度看,劳动创造的
党员质量事关党的生命力,提升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还面临一系列问题,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新时代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需要在党员发展时序上注意系统化教育与全程化培养,在党员组织生活上注意规范化监督与多样化开展,在党员作用发挥上注意生活化教育与立体化引导,在体制机制保障上注意全员化投入与智慧化管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话语权、彰显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和有力载体,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举措。然而,内容分散引致的深度欠缺、需求错位导致的理念偏差、主体语言差异导致的形式亮度受限、虚化交互场景导致的情感温度不足等都是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聚焦社会主流思想,开发设计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教育内容;整合师生主体需求,牢固确立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理念体系;推动师生网络主体语言转换,优化创新以服务受众为基本目标的形式体系;重视融入真情实感,加强线上线下互补融合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把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坚定共产主义者的基础工程。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充分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深入分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加强思想建设、提高队伍质量、规范党员培养与推进活动创新等举措,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