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语文素质自身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的每一切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力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除对学生高标准高要求外,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既提高读书的质量,又养成“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开展查字比赛活动。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借助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媒体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培养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
所谓“媒体”就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如日常人们使用的数字和文字、声像技术中的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都可以称为媒体。学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多媒体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活泼。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的运用,能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降低思维的难度,加深记忆,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而,网络也不例外,它现已成为一个永不陌生的新话题,在网络上学习知识也成了一个新的网络项目。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所讲不到的内容,能丰富知识面,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网络的最大功能应该是获取信息,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覆盖全球,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通过网络,我们能立刻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真可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任何最新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你想看哪方面的,就看哪方面的,而且都介绍得十分详细。要求学生们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收获就会更多。
四、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朗读是各种形式读的基础,而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学习诗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韵律、節奏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今天的语文学习,更是把朗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语气等技巧,使学生读出节奏之美,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的胸襟。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招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纵观历史,大凡有所建树的作家、思想家、文化人都是喜欢背诵并善于背诵妙文诗章的高手。然而,背诵作为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在一段时期内被冠以“死记硬背”的恶名而遭人唾弃,以至于当今高中毕业生中难以找到能背诵数十篇古文名篇的。由于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其语文素养和能力怎能不大打折扣呢?
学生必须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放声朗读自己所学的或所喜欢的名句、名篇。在朗读时,要克服害羞的心理,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放开声音朗读。不要因为觉得自己读得不好,怕人讥笑而不读,否则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如果学生每月背诵一篇千字短文,再背一首古诗词,在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没有白上语文课了。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养成朗读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提倡做学问,不必袭蹈古人、因循守旧,而要不断地怀疑、探讨。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就只能永远落后于人,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让他们在想象空间大胆质疑,大胆讨论,侃侃而谈,各抒己见。凡是有疑惑的都应勇于向老师、同学、身边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请教。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虽然多是名家名篇,但不一定都是完美无瑕的。学完一篇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找课文的不足之外,从字词到篇章,从内容到形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意见不一定正确,甚至很幼稚,也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绝不可能。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为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的每一切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力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除对学生高标准高要求外,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既提高读书的质量,又养成“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开展查字比赛活动。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借助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媒体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培养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
所谓“媒体”就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如日常人们使用的数字和文字、声像技术中的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都可以称为媒体。学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多媒体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活泼。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的运用,能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降低思维的难度,加深记忆,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而,网络也不例外,它现已成为一个永不陌生的新话题,在网络上学习知识也成了一个新的网络项目。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所讲不到的内容,能丰富知识面,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网络的最大功能应该是获取信息,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覆盖全球,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通过网络,我们能立刻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真可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任何最新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你想看哪方面的,就看哪方面的,而且都介绍得十分详细。要求学生们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收获就会更多。
四、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朗读是各种形式读的基础,而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学习诗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韵律、節奏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今天的语文学习,更是把朗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语气等技巧,使学生读出节奏之美,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的胸襟。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招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纵观历史,大凡有所建树的作家、思想家、文化人都是喜欢背诵并善于背诵妙文诗章的高手。然而,背诵作为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在一段时期内被冠以“死记硬背”的恶名而遭人唾弃,以至于当今高中毕业生中难以找到能背诵数十篇古文名篇的。由于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其语文素养和能力怎能不大打折扣呢?
学生必须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放声朗读自己所学的或所喜欢的名句、名篇。在朗读时,要克服害羞的心理,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放开声音朗读。不要因为觉得自己读得不好,怕人讥笑而不读,否则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如果学生每月背诵一篇千字短文,再背一首古诗词,在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没有白上语文课了。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养成朗读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提倡做学问,不必袭蹈古人、因循守旧,而要不断地怀疑、探讨。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就只能永远落后于人,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让他们在想象空间大胆质疑,大胆讨论,侃侃而谈,各抒己见。凡是有疑惑的都应勇于向老师、同学、身边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请教。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虽然多是名家名篇,但不一定都是完美无瑕的。学完一篇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找课文的不足之外,从字词到篇章,从内容到形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意见不一定正确,甚至很幼稚,也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绝不可能。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为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