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跆拳道的日常训练是对战术、技术、体能、心理、智能等多个因素的综合练习。跆拳道的战术训练与其他各因素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但其相互关系又都存在一定的辩证性。本文通过对战术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为青少年跆拳道的战术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青少年 跆拳道 战术训练
[中图分类号]G8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38-01
自跆拳道传入我国以来,因其项目特点一直备受推崇,其主要参与人群的年龄多集中于青少年群体。就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而言,主要任务在于专项技战术基础的训练,提升一般运动能力,同时着力培养运动员在参与跆拳道运动时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其中,跆拳道的战术训练是指培养运动员在比赛进行中,依据临场实际,以自身优势为突破点,限制对方的特长,为赢得胜利而采取一系列计策与方法的能力。跆拳道战术训练不是孤立的,与智能、技术、体能、心理等多方面要素息息相关,因此,在把握战术训练时,也应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跆拳道战术训练的基本理论
一般而言,跆拳道的竞技能力由技术、战术、体能、心理、运动智能组成,能够综合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准。运动员将已有的技术、体能、心理、智能水平在激烈的竞赛中合理的运用及发挥,这是其战术能力的最直观体现。跆拳道的战术训练是建立在运动员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基础上的,需要运动员对自己的优势有充分的了解,并有一定的阅读比赛的能力,能够及时获取各方信息并做出综合判断。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训练,常包括技术战术训练、反击战术训练、体力训练、反击训练等。这些战术较为基础,适应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并在比赛中能获得直接的战术效果。
二、跆拳道战术训练与运动员技术的关系
在跆拳道运动中,战术行动以技术为手段,并通过技术动作的不同组合来实现。战术训练旨在向运动员传授在何种情况应如何合理的使用自己的技术。临场比赛中的战术应用,无法超越运动员已有的技术能力水平。在青少年最初的跆拳道训练中,技术练习是最主要的内容,只有当运动员的技术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才能进行有战术性质的练习,例如通过动作的节奏变换、攻击的时机选择、动作间的转换等实现某一技术动作的效果最大化。当运动员掌握一定数量的熟练技术后,其战术训练的内容也将逐渐丰富,各种技术动作的相互配合不断增加,为其在实际比赛中获胜增加了更多的筹码。
三、跆拳道战术训练与运动员体能的关系
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战术运用和技术动作发挥的情况。再完美的战术,若没有良好的体能为前提,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现。在变幻莫测的跆拳道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有灵活迅捷的移动能力和极快的反应能力,这是对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要求;当实施强攻战术时,击打的力量越大,越能取得好的效果并限制对手的下一步进攻,这是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要求;跆拳道中一个级别的所有轮次比赛,往往需要在一天之内完成,连续作战对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提出了考验;跆拳道是一个以腿法变换为主的格斗技击项目,在对抗中,运动员四肢的伸展应柔中带刚且富有弹性,这是对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要求;稳固的防守和犀利的进攻都要求跆拳道运动员具有很高的灵敏素质,从而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竞赛过程中保持攻防转换的流畅与技战术动作的正确选择。
四、跆拳道战术训练与运动员心理的关系
人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参与主体,因此,任何体育运动都伴有参与主体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于跆拳道这种格斗项目,心理在比赛中对战术的发挥影响较大,并极有可能直接导致某次比赛的最终结果。在双方整体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将对赛果起到决定性作用,比赛的层次越高、运动员水平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对青少年而言,战术训练前的心理疏导极为重要。当在比赛中遇到对手顽强抵抗或对手采用的技战术与自己赛前准备的不同时,运动员极易产生焦虑、厌战等不良情绪,并最终影响自身及战术水平的发挥。因此,加强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构建,使其成为一个具备良好心理调节能力的运动员,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完成情绪的自控,才能保证其在比赛中无所畏惧,并将应有的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出来。
五、跆拳道战术训练与运动员智能的关系
体育活动中的各项身体运动,都是通过大脑的支配完成的。对于跆拳道这类存在直接身体对抗的格斗类项目,运动员的智能显得尤为重要。运动员智能,不仅仅是指普通的智力水平和能力,也包括运动员对比赛的阅读能力和掌控能力。比赛中,当两名运动员技术、战术、体能、心理调节等各项能力不分伯仲时,具备较高智能的一方,往往能够快速的对比赛进程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根据自身及对手的技术特点和体能心理状况,选择更为适合的战术,从而战胜对手。
总而言之,在青少年跆拳道训练中,技术是战术训练的基石,体能是战术能力提升和运用的重要前提,心理是战术充分发挥的保障,智能是战术发挥的基本条件。因此,以提升战术能力为目标的战术训练,必然需要技术、体能、心理、智能的全面提升,同时也将推动这些能力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孙茂军,朱海燕.对跆拳道战术运用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关键词]青少年 跆拳道 战术训练
[中图分类号]G8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38-01
自跆拳道传入我国以来,因其项目特点一直备受推崇,其主要参与人群的年龄多集中于青少年群体。就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而言,主要任务在于专项技战术基础的训练,提升一般运动能力,同时着力培养运动员在参与跆拳道运动时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其中,跆拳道的战术训练是指培养运动员在比赛进行中,依据临场实际,以自身优势为突破点,限制对方的特长,为赢得胜利而采取一系列计策与方法的能力。跆拳道战术训练不是孤立的,与智能、技术、体能、心理等多方面要素息息相关,因此,在把握战术训练时,也应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跆拳道战术训练的基本理论
一般而言,跆拳道的竞技能力由技术、战术、体能、心理、运动智能组成,能够综合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准。运动员将已有的技术、体能、心理、智能水平在激烈的竞赛中合理的运用及发挥,这是其战术能力的最直观体现。跆拳道的战术训练是建立在运动员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基础上的,需要运动员对自己的优势有充分的了解,并有一定的阅读比赛的能力,能够及时获取各方信息并做出综合判断。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训练,常包括技术战术训练、反击战术训练、体力训练、反击训练等。这些战术较为基础,适应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并在比赛中能获得直接的战术效果。
二、跆拳道战术训练与运动员技术的关系
在跆拳道运动中,战术行动以技术为手段,并通过技术动作的不同组合来实现。战术训练旨在向运动员传授在何种情况应如何合理的使用自己的技术。临场比赛中的战术应用,无法超越运动员已有的技术能力水平。在青少年最初的跆拳道训练中,技术练习是最主要的内容,只有当运动员的技术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才能进行有战术性质的练习,例如通过动作的节奏变换、攻击的时机选择、动作间的转换等实现某一技术动作的效果最大化。当运动员掌握一定数量的熟练技术后,其战术训练的内容也将逐渐丰富,各种技术动作的相互配合不断增加,为其在实际比赛中获胜增加了更多的筹码。
三、跆拳道战术训练与运动员体能的关系
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战术运用和技术动作发挥的情况。再完美的战术,若没有良好的体能为前提,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现。在变幻莫测的跆拳道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有灵活迅捷的移动能力和极快的反应能力,这是对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要求;当实施强攻战术时,击打的力量越大,越能取得好的效果并限制对手的下一步进攻,这是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要求;跆拳道中一个级别的所有轮次比赛,往往需要在一天之内完成,连续作战对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提出了考验;跆拳道是一个以腿法变换为主的格斗技击项目,在对抗中,运动员四肢的伸展应柔中带刚且富有弹性,这是对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要求;稳固的防守和犀利的进攻都要求跆拳道运动员具有很高的灵敏素质,从而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竞赛过程中保持攻防转换的流畅与技战术动作的正确选择。
四、跆拳道战术训练与运动员心理的关系
人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参与主体,因此,任何体育运动都伴有参与主体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于跆拳道这种格斗项目,心理在比赛中对战术的发挥影响较大,并极有可能直接导致某次比赛的最终结果。在双方整体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将对赛果起到决定性作用,比赛的层次越高、运动员水平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对青少年而言,战术训练前的心理疏导极为重要。当在比赛中遇到对手顽强抵抗或对手采用的技战术与自己赛前准备的不同时,运动员极易产生焦虑、厌战等不良情绪,并最终影响自身及战术水平的发挥。因此,加强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构建,使其成为一个具备良好心理调节能力的运动员,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完成情绪的自控,才能保证其在比赛中无所畏惧,并将应有的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出来。
五、跆拳道战术训练与运动员智能的关系
体育活动中的各项身体运动,都是通过大脑的支配完成的。对于跆拳道这类存在直接身体对抗的格斗类项目,运动员的智能显得尤为重要。运动员智能,不仅仅是指普通的智力水平和能力,也包括运动员对比赛的阅读能力和掌控能力。比赛中,当两名运动员技术、战术、体能、心理调节等各项能力不分伯仲时,具备较高智能的一方,往往能够快速的对比赛进程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根据自身及对手的技术特点和体能心理状况,选择更为适合的战术,从而战胜对手。
总而言之,在青少年跆拳道训练中,技术是战术训练的基石,体能是战术能力提升和运用的重要前提,心理是战术充分发挥的保障,智能是战术发挥的基本条件。因此,以提升战术能力为目标的战术训练,必然需要技术、体能、心理、智能的全面提升,同时也将推动这些能力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孙茂军,朱海燕.对跆拳道战术运用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