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是江西南昌人,祖父是当地著名的中医,他留给后辈的祖训是“宁存千卷书,不置万亩田”。父亲谢哲孙精通金融会计学,在江西银行界颇有声望,他给我们的教导是“读万卷诗书,学一技之长”。母亲郑寿微淳朴善良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可以说,我生活在一个生活比较优裕的书香门第家庭。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我们家庭的宁静,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日子里,我们也像千百万中国人一样四处流浪、艰辛备尝,最后总算在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安顿下来。此时家道中落,所以我在重庆青木关中学读书的费用全是借的钱。1942年,我报考的西南联大、中央大学都来了录取通知书,但苦于囊中羞涩,只好选读了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现台湾中正理工大学的前身),因为那个学校各项费用全免,而且师资力量雄厚,设施先进,生活条件也很好。学制五年,我是造兵系(武器制造)第九期的。
2
1946年我大学毕业,1947年初被分到沈阳兵工厂,当时叫90兵工厂。那个厂子很大,原来是张作霖的兵工厂,后来日本人又加以扩建,设立了几个分厂。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以后,厂子里的大部分机械设备、精密检测仪器都被他们给拆走了,但一些拆不动的笨重机器:水压机、锻压机床、吊车和变压器等还是留了下来,当时那些设备在我们看来还是很先进的。总厂厂长是陈修和少将,他是陈毅元帅的叔辈兄弟,人很好。我被分配2分厂(解放后改为724厂),主要从事60迫击炮弹和120迫击炮弹的生产。此时解放军已经逼近沈阳,局面很乱,工厂也停产了,我们都住在陈修和的别墅里,他对我们讲:“我能走你们跟我走,我走不了你们也走不了,我哥哥是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你们就听我的吧。”1948年沈阳就解放了。由于我们都戴着国民党徽的技术军官帽子,所以被解放军押到一个师部里,不过对我们也还客气。这时何长工同志(时任东北重工业局局长)通过胡伦同志找到了我们,胡伦同志说:“你们都是技术兵,没打过仗,愿意留下参加革命的,我们很欢迎,不愿意的发给路费回家。”何长工是个很爱惜人才的领导干部,对我们很好。后来我回原厂当技术员,按团级干部待遇。当时正实行供给制,我们吃中灶,八人一桌四菜一汤,比原来吃得好多了,工人是大灶(大锅饭)。那时有两件事我记得很清楚,挺有意思的,说给大家听听。
3
一次在某处仓库里,我发现了许多印着英文的箱子,看守仓库的解放军不知道是什么,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美军的军用野战口粮(援蒋物资)。我找了一辆大卡车,就拉了回去。口粮分早中晚三种,荤素搭配,挺好吃的,早餐盒里还有香烟,足见二战时美军的后勤供应就很不错了。
何长工同志是东北局的高级干部,他有一辆小汽车,是原东北剿总副司令官卫立煌的专车,美国造的,很漂亮,而且还是无极变速的,这在当时是极少见的。可没有人会开,因为车上标识都是英文。我在大学英文很好,一看就明白了,于是就成了何长工的专职司机,每天也和他一起吃小灶,鸡鸭鱼肉特好。开了15天,何长工笑着说:“你还是回工厂当技术员吧,我可用不起你这个团级驾驶员。”
4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从前线反聩回来的地面作战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打击美军坦克。因为当时我军坦克很少,反坦克武器主要依靠炸药包、手雷。志愿军反坦克伤亡很大,平均击毁一辆坦克要付出伤亡一个班战士的代价。美军坦克经常成三五辆队列、互相交叉掩护以防我军迫近袭击(把炸药包塞到履带处)。所以前线迫切需要一种能在较远距离上打击坦克的武器。这时原国民党兵工总署火箭科技正(总工程师)徐兰如由南京分配到我们这里。徐兰如先生曾留学美国,对固体火箭喷气理论有很深的造诣,他还从美国带回一册“喷气原理”的杂志,我把它借来原文抄了一遍,这对于我日后从事火箭技术工作帮助是很大的。
由于战争的紧急需要,徐兰如率先研制成功135式多喷口旋转稳定火箭弹,效果良好,随即投入批量生产。紧接着我研制了241式单喷口尾翼稳定火箭弹,该弹吸取了缴获的美制90式火箭弹的优点,构造比135式更加简单,飞行稳定,准确性也有相应提高,垂直破甲达100毫米以上。1951年,我荣获“沈阳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由于当时我国沿海许多岛屿尚未解放,为了登岛作战,必须有一种适合船载的火箭炮(因为线膛火炮后坐力太大,不能放在临时征招的普通民船上使用)。所以我主持设计了506式6管火箭排炮,这种火炮很轻便,可以拆开由人背或畜力驮运,发射徐兰如设计的488式火箭弹,射程达6 000米,火力很猛。在此基础上改进的火箭炮在朝鲜战场、解放一江山岛、越南的奠边府战役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火箭弹所采用的空心装药技术和固体推进喷气技术(推进剂由硝化棉压制而成),现在看起来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原先我们厂生产大口径的炮弹,都是将TNT炸药熔化后浇铸到弹头内,但这种方法工艺复杂、成品率低,生产效率也低。在苏联专家米留申的协助下,我采用将TNT加温到80℃,成半融可塑状用螺杆旋转压入弹内的方法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各项技术指标,每天三班生产可达2 400发。以后这种方法推广到全国许多兵工厂。2002年我回沈阳724厂参观,他们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同时我又设计了车间水泥钢筋安全防护墙、轻型屋顶、喷水灭火及送排风系统等一整套相关防护安全设施,有力地保障了生产安全。
5
当时724厂在全国兵工系统内名气是蛮大的,因此国家和军队领导人都来过,现在回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1951年毛主席访问苏联归来,到我厂视察,由厂长陪同。那天在车间里,我正躺在一门506火箭炮发射架的底部,调整“分电盘”(控制发射顺序的装置)一双脚还露在外面,厂长跟我很熟,可他居然没叫我一声出来见主席,后来我知道了抱怨厂长好几次。厂长说,他也是太紧张给忘了。那时,毛主席的形象在人民心目中实在是太高大了。
还有一次刘少奇同志要来厂观看TNT装药生产线,为了绝对保证安全,我们把TNT换成红糖,从外观质感上看,红糖和TNT还挺像的。少奇同志参观完以后,车间把一个装着红糖的“炮弹”送给了我,结果我吃了好几个月的红糖。
1956年陈赓大将来我厂检查工作,厂里指派我陪同,由于我不认识陈赓,结果出了“岔子”。那天,陈赓在8名警卫的护卫下,来到我们车间门口。那些警卫个个人高马大、挎着驳壳枪,很威猛。可其中有人还叼着烟,我一看就急了,马上命令他们“缴械”,没收烟火,要知道这车间里都是炮弹,出了事那还了得!在车间里陈赓一面仔细地看,一面问我火箭弹的各项技术参数,我都以厂子有规定,保密不能讲来回答,一来二去,陈赓急了,“你对我还保密?找你们的厂长党委书记说话!”车间实验室里有一部电话,我打电话到厂部,这才知道是陈赓大将,可先前他们只讲是哈军工的人来检查。陈赓参观完车间之后,又询问了我关于发展火箭技术的问题。我说从目前情况来看,德国在二战时期发展的V-2火箭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武器,陈赓很吃惊。我就把V-2的详细技术参数向他做了介绍,并建议我们也应该发展这样的武器。陈赓大将一直在认真听我讲,并让我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他的笔记本上。最后他说你到北京工作吧,我说不去(那时我的工资已是250元,当时猪肉才二三毛钱一斤。而且724厂的福利各方面都很好,当然,这些我没好意思和陈赓同志讲)。他一听我不愿去,有些生气,“训”了我有十几分钟,我也只好同意了。我问他到北京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他都说:“你不用管,到时候就知道了!”
我是江西南昌人,祖父是当地著名的中医,他留给后辈的祖训是“宁存千卷书,不置万亩田”。父亲谢哲孙精通金融会计学,在江西银行界颇有声望,他给我们的教导是“读万卷诗书,学一技之长”。母亲郑寿微淳朴善良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可以说,我生活在一个生活比较优裕的书香门第家庭。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我们家庭的宁静,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日子里,我们也像千百万中国人一样四处流浪、艰辛备尝,最后总算在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安顿下来。此时家道中落,所以我在重庆青木关中学读书的费用全是借的钱。1942年,我报考的西南联大、中央大学都来了录取通知书,但苦于囊中羞涩,只好选读了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现台湾中正理工大学的前身),因为那个学校各项费用全免,而且师资力量雄厚,设施先进,生活条件也很好。学制五年,我是造兵系(武器制造)第九期的。
2
1946年我大学毕业,1947年初被分到沈阳兵工厂,当时叫90兵工厂。那个厂子很大,原来是张作霖的兵工厂,后来日本人又加以扩建,设立了几个分厂。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以后,厂子里的大部分机械设备、精密检测仪器都被他们给拆走了,但一些拆不动的笨重机器:水压机、锻压机床、吊车和变压器等还是留了下来,当时那些设备在我们看来还是很先进的。总厂厂长是陈修和少将,他是陈毅元帅的叔辈兄弟,人很好。我被分配2分厂(解放后改为724厂),主要从事60迫击炮弹和120迫击炮弹的生产。此时解放军已经逼近沈阳,局面很乱,工厂也停产了,我们都住在陈修和的别墅里,他对我们讲:“我能走你们跟我走,我走不了你们也走不了,我哥哥是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你们就听我的吧。”1948年沈阳就解放了。由于我们都戴着国民党徽的技术军官帽子,所以被解放军押到一个师部里,不过对我们也还客气。这时何长工同志(时任东北重工业局局长)通过胡伦同志找到了我们,胡伦同志说:“你们都是技术兵,没打过仗,愿意留下参加革命的,我们很欢迎,不愿意的发给路费回家。”何长工是个很爱惜人才的领导干部,对我们很好。后来我回原厂当技术员,按团级干部待遇。当时正实行供给制,我们吃中灶,八人一桌四菜一汤,比原来吃得好多了,工人是大灶(大锅饭)。那时有两件事我记得很清楚,挺有意思的,说给大家听听。
3
一次在某处仓库里,我发现了许多印着英文的箱子,看守仓库的解放军不知道是什么,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美军的军用野战口粮(援蒋物资)。我找了一辆大卡车,就拉了回去。口粮分早中晚三种,荤素搭配,挺好吃的,早餐盒里还有香烟,足见二战时美军的后勤供应就很不错了。
何长工同志是东北局的高级干部,他有一辆小汽车,是原东北剿总副司令官卫立煌的专车,美国造的,很漂亮,而且还是无极变速的,这在当时是极少见的。可没有人会开,因为车上标识都是英文。我在大学英文很好,一看就明白了,于是就成了何长工的专职司机,每天也和他一起吃小灶,鸡鸭鱼肉特好。开了15天,何长工笑着说:“你还是回工厂当技术员吧,我可用不起你这个团级驾驶员。”
4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从前线反聩回来的地面作战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打击美军坦克。因为当时我军坦克很少,反坦克武器主要依靠炸药包、手雷。志愿军反坦克伤亡很大,平均击毁一辆坦克要付出伤亡一个班战士的代价。美军坦克经常成三五辆队列、互相交叉掩护以防我军迫近袭击(把炸药包塞到履带处)。所以前线迫切需要一种能在较远距离上打击坦克的武器。这时原国民党兵工总署火箭科技正(总工程师)徐兰如由南京分配到我们这里。徐兰如先生曾留学美国,对固体火箭喷气理论有很深的造诣,他还从美国带回一册“喷气原理”的杂志,我把它借来原文抄了一遍,这对于我日后从事火箭技术工作帮助是很大的。
由于战争的紧急需要,徐兰如率先研制成功135式多喷口旋转稳定火箭弹,效果良好,随即投入批量生产。紧接着我研制了241式单喷口尾翼稳定火箭弹,该弹吸取了缴获的美制90式火箭弹的优点,构造比135式更加简单,飞行稳定,准确性也有相应提高,垂直破甲达100毫米以上。1951年,我荣获“沈阳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由于当时我国沿海许多岛屿尚未解放,为了登岛作战,必须有一种适合船载的火箭炮(因为线膛火炮后坐力太大,不能放在临时征招的普通民船上使用)。所以我主持设计了506式6管火箭排炮,这种火炮很轻便,可以拆开由人背或畜力驮运,发射徐兰如设计的488式火箭弹,射程达6 000米,火力很猛。在此基础上改进的火箭炮在朝鲜战场、解放一江山岛、越南的奠边府战役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火箭弹所采用的空心装药技术和固体推进喷气技术(推进剂由硝化棉压制而成),现在看起来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原先我们厂生产大口径的炮弹,都是将TNT炸药熔化后浇铸到弹头内,但这种方法工艺复杂、成品率低,生产效率也低。在苏联专家米留申的协助下,我采用将TNT加温到80℃,成半融可塑状用螺杆旋转压入弹内的方法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各项技术指标,每天三班生产可达2 400发。以后这种方法推广到全国许多兵工厂。2002年我回沈阳724厂参观,他们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同时我又设计了车间水泥钢筋安全防护墙、轻型屋顶、喷水灭火及送排风系统等一整套相关防护安全设施,有力地保障了生产安全。
5
当时724厂在全国兵工系统内名气是蛮大的,因此国家和军队领导人都来过,现在回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1951年毛主席访问苏联归来,到我厂视察,由厂长陪同。那天在车间里,我正躺在一门506火箭炮发射架的底部,调整“分电盘”(控制发射顺序的装置)一双脚还露在外面,厂长跟我很熟,可他居然没叫我一声出来见主席,后来我知道了抱怨厂长好几次。厂长说,他也是太紧张给忘了。那时,毛主席的形象在人民心目中实在是太高大了。
还有一次刘少奇同志要来厂观看TNT装药生产线,为了绝对保证安全,我们把TNT换成红糖,从外观质感上看,红糖和TNT还挺像的。少奇同志参观完以后,车间把一个装着红糖的“炮弹”送给了我,结果我吃了好几个月的红糖。
1956年陈赓大将来我厂检查工作,厂里指派我陪同,由于我不认识陈赓,结果出了“岔子”。那天,陈赓在8名警卫的护卫下,来到我们车间门口。那些警卫个个人高马大、挎着驳壳枪,很威猛。可其中有人还叼着烟,我一看就急了,马上命令他们“缴械”,没收烟火,要知道这车间里都是炮弹,出了事那还了得!在车间里陈赓一面仔细地看,一面问我火箭弹的各项技术参数,我都以厂子有规定,保密不能讲来回答,一来二去,陈赓急了,“你对我还保密?找你们的厂长党委书记说话!”车间实验室里有一部电话,我打电话到厂部,这才知道是陈赓大将,可先前他们只讲是哈军工的人来检查。陈赓参观完车间之后,又询问了我关于发展火箭技术的问题。我说从目前情况来看,德国在二战时期发展的V-2火箭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武器,陈赓很吃惊。我就把V-2的详细技术参数向他做了介绍,并建议我们也应该发展这样的武器。陈赓大将一直在认真听我讲,并让我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他的笔记本上。最后他说你到北京工作吧,我说不去(那时我的工资已是250元,当时猪肉才二三毛钱一斤。而且724厂的福利各方面都很好,当然,这些我没好意思和陈赓同志讲)。他一听我不愿去,有些生气,“训”了我有十几分钟,我也只好同意了。我问他到北京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他都说:“你不用管,到时候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