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超级稻新两优6号的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包括种子处理、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该组合生产利用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关键词 超级稻;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新两优6号是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用新安S与安选6号组配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稻区试,2006年进入国家续试并同步进入生产试验,2007年已通过国家水稻专业组初审,2006年8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超级杂交稻。
1特征特性
1.1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平均产量8.30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93%,居第一位;2004年同步进入生产试验,其中区试平均产量9.49t/hm2,比对照增产9.3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9t/hm2,比对照增产7.11%,居第六位;2004年参加国家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品种筛选试验,比对照增产17.2%,综合评分85分,居各参试品种第一位。
1.2生育期
江淮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6d左右,与汕优63相仿;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作早稻种植,生育期125d左右,作晚稻栽培115d左右;在江西、湖南作晚稻种植,生育期与汕优10号相仿。
1.3形态特征
株高116~122cm,株型紧凑,主茎叶片16~17叶。叶上举不披,叶色较深,较耐肥,熟相好。穗长(24.5±1)cm,每穗总粒数(185±1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8.5±1)g,一般产量在(9.5±0.5)t/hm2。
1.4米质
根据农业部稻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米质优,12项指标中有10项达到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其中糙米率78.8%,精米率71.1%,整精米率62.6%,粒长6.8mm,长宽比3.2,垩白度2.7%,透明度2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60mm,直链淀粉14.7%,蛋白质10.4%。
1.5抗性
抗倒力较强,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耐水稻纹枯病,轻感稻曲病。
2高产栽培技术
2.1种子处理
新两优6号杂交稻种子颖壳呈浅褐色标记性状,易识别。在播种前用800倍液强氯精浸种6h以上,以防种带病害。
2.2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壮秧
作一季中稻栽培,4月20日至5月10日播种,用种量15kg/hm2,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均可。一般栽插时主茎叶龄达6~7叶,单株茎蘖3~4个,苗高30~40cm,茎基宽6~8mm。
2.3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以行距27~30cm、株距14~16cm、栽22.5~25.5万穴/hm2为宜,每穴1~2粒种子苗,落地苗120~150万苗/hm2。
2.4科学施肥,提高群体质量
新两优6号较耐肥,适合选择肥水条件好的田块种植,施肥原则是前重、中控、后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氮肥用量以150~195kg/hm2为宜,N∶P∶K为1∶0.6∶1,磷肥和70%钾肥用作基肥,30%钾肥作保花肥,氮肥按5∶2∶2∶1比例分别作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
2.5合理灌溉
前期坚持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促分蘖。新两优6号分蘖期长期灌深水易造成僵苗不发或后期易倒伏,活棵后遇高温天气田间由于作物秸秆迅速发酵,出现田泥腐烂冒气泡,秧苗黑根影响分蘖时应立即排水轻搁田,增加土壤通透性,待土壤沉实后立即复水促分蘖。栽后20d当总茎蘖数达270~300万茎/hm2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开沟搁田,控制无效分蘖。当田面烤到出现鸡爪缝、不陷脚时立即复水,千万不能烤过头,以免分蘖猛降,影响发育,减少有效穗,使穗型变小。水源条件方便的地方提倡多次轻搁田,抽穗扬花期间田间保持水层,以后做到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确保活熟到老不早衰。若脱水过早不仅降低产量,而且影响米质。
2.6加强病虫害防治
新两优6号较抗纹枯病及条纹叶枯病。若氮肥用量过大,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时一定要注意防治稻曲病。一般防治2次,第一次在破口前7d,即剑叶与倒二叶叶枕相平到两叶枕相距3~5cm时,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1.125 kg/hm2或10%井蜡芽悬浮剂1.5kg/hm2防治,破口时再用上述农药防治1次效果较好。只是禾枯灵用量不宜过大,因含三唑酮;而三唑酮在水稻破口前用量过大容易造成水稻抽穗困难和结实不良,使用时应严格按使用说明用药,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
2.7适时收获
该品种穗较大,且有轻度两段灌浆现象,应在95%成熟时收割为宜。
关键词 超级稻;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新两优6号是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用新安S与安选6号组配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稻区试,2006年进入国家续试并同步进入生产试验,2007年已通过国家水稻专业组初审,2006年8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超级杂交稻。
1特征特性
1.1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平均产量8.30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93%,居第一位;2004年同步进入生产试验,其中区试平均产量9.49t/hm2,比对照增产9.3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9t/hm2,比对照增产7.11%,居第六位;2004年参加国家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品种筛选试验,比对照增产17.2%,综合评分85分,居各参试品种第一位。
1.2生育期
江淮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6d左右,与汕优63相仿;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作早稻种植,生育期125d左右,作晚稻栽培115d左右;在江西、湖南作晚稻种植,生育期与汕优10号相仿。
1.3形态特征
株高116~122cm,株型紧凑,主茎叶片16~17叶。叶上举不披,叶色较深,较耐肥,熟相好。穗长(24.5±1)cm,每穗总粒数(185±1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8.5±1)g,一般产量在(9.5±0.5)t/hm2。
1.4米质
根据农业部稻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米质优,12项指标中有10项达到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其中糙米率78.8%,精米率71.1%,整精米率62.6%,粒长6.8mm,长宽比3.2,垩白度2.7%,透明度2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60mm,直链淀粉14.7%,蛋白质10.4%。
1.5抗性
抗倒力较强,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耐水稻纹枯病,轻感稻曲病。
2高产栽培技术
2.1种子处理
新两优6号杂交稻种子颖壳呈浅褐色标记性状,易识别。在播种前用800倍液强氯精浸种6h以上,以防种带病害。
2.2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壮秧
作一季中稻栽培,4月20日至5月10日播种,用种量15kg/hm2,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均可。一般栽插时主茎叶龄达6~7叶,单株茎蘖3~4个,苗高30~40cm,茎基宽6~8mm。
2.3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以行距27~30cm、株距14~16cm、栽22.5~25.5万穴/hm2为宜,每穴1~2粒种子苗,落地苗120~150万苗/hm2。
2.4科学施肥,提高群体质量
新两优6号较耐肥,适合选择肥水条件好的田块种植,施肥原则是前重、中控、后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氮肥用量以150~195kg/hm2为宜,N∶P∶K为1∶0.6∶1,磷肥和70%钾肥用作基肥,30%钾肥作保花肥,氮肥按5∶2∶2∶1比例分别作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
2.5合理灌溉
前期坚持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促分蘖。新两优6号分蘖期长期灌深水易造成僵苗不发或后期易倒伏,活棵后遇高温天气田间由于作物秸秆迅速发酵,出现田泥腐烂冒气泡,秧苗黑根影响分蘖时应立即排水轻搁田,增加土壤通透性,待土壤沉实后立即复水促分蘖。栽后20d当总茎蘖数达270~300万茎/hm2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开沟搁田,控制无效分蘖。当田面烤到出现鸡爪缝、不陷脚时立即复水,千万不能烤过头,以免分蘖猛降,影响发育,减少有效穗,使穗型变小。水源条件方便的地方提倡多次轻搁田,抽穗扬花期间田间保持水层,以后做到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确保活熟到老不早衰。若脱水过早不仅降低产量,而且影响米质。
2.6加强病虫害防治
新两优6号较抗纹枯病及条纹叶枯病。若氮肥用量过大,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时一定要注意防治稻曲病。一般防治2次,第一次在破口前7d,即剑叶与倒二叶叶枕相平到两叶枕相距3~5cm时,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1.125 kg/hm2或10%井蜡芽悬浮剂1.5kg/hm2防治,破口时再用上述农药防治1次效果较好。只是禾枯灵用量不宜过大,因含三唑酮;而三唑酮在水稻破口前用量过大容易造成水稻抽穗困难和结实不良,使用时应严格按使用说明用药,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
2.7适时收获
该品种穗较大,且有轻度两段灌浆现象,应在95%成熟时收割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