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大会是一次筹备时间长、参与范围广、重视程度高的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两年,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温家宝总理先后发表两篇重要文章,亲自主持召开多次座谈会直接听取群众意见,还到我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课,与师生交流。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让中国由人口大国尽快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北京市海淀区是文化教育区,是中关村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海淀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够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的某些领域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区域教育整体优质、相对均衡发展,是海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过程中,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是不断提高全区教育系统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和专题论坛,让广大干部成为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主动参与者,在学习、研讨与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地把学校工作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更多的干部从忙于做事的事务型向追求理想的事业型和研究规律的专业型管理者转变。
二是认真谋划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我们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过程,也是把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的重要途径。为了把学习与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要求学校和教育系统各单位根据《规划纲要》拟定或进一步修订完善本部门的发展计划,让学习过程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三是力求工作有所突破。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回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十年的历程,我们有收获,也有教训。为了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我们要从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基础环节抓起。例如,要在重视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更加注重组织广大青年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在关注优质课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引导教师上好常态课;在探究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中,更加侧重对减少教学的低效性的研究。通过上述工作,把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
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海淀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还有一批优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特别是一些附中、附小,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以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海淀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责任。
从空间布局看,海淀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农村;从内部系统看,海淀区教育的弱项在学前、职成和国际教育。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将抓住中关村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和城乡结合地区整体改造的契机,加快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职业教育精品化、集团化建设,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尽快补上教育的“短板”。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基本方向,开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改革,是改变公办学校缺乏办学活力局面的重要途径。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干部、教师聘用社会化的途径;就要推进教育管理改革,探索合同式、目标化管理的新模式;还要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实现学校发展评价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尽管这项改革面临诸多挑战,海淀教育工作者有决心也有信心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次行动。我们将借此契机,把加快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理清楚,想明白,结合海淀实际,谋好局,布好篇,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为海淀和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北京市海淀区是文化教育区,是中关村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海淀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够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的某些领域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区域教育整体优质、相对均衡发展,是海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过程中,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是不断提高全区教育系统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和专题论坛,让广大干部成为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主动参与者,在学习、研讨与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地把学校工作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更多的干部从忙于做事的事务型向追求理想的事业型和研究规律的专业型管理者转变。
二是认真谋划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我们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过程,也是把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的重要途径。为了把学习与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要求学校和教育系统各单位根据《规划纲要》拟定或进一步修订完善本部门的发展计划,让学习过程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三是力求工作有所突破。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回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十年的历程,我们有收获,也有教训。为了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我们要从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基础环节抓起。例如,要在重视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更加注重组织广大青年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在关注优质课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引导教师上好常态课;在探究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中,更加侧重对减少教学的低效性的研究。通过上述工作,把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
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海淀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还有一批优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特别是一些附中、附小,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以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海淀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责任。
从空间布局看,海淀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农村;从内部系统看,海淀区教育的弱项在学前、职成和国际教育。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将抓住中关村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和城乡结合地区整体改造的契机,加快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职业教育精品化、集团化建设,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尽快补上教育的“短板”。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基本方向,开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改革,是改变公办学校缺乏办学活力局面的重要途径。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干部、教师聘用社会化的途径;就要推进教育管理改革,探索合同式、目标化管理的新模式;还要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实现学校发展评价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尽管这项改革面临诸多挑战,海淀教育工作者有决心也有信心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次行动。我们将借此契机,把加快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理清楚,想明白,结合海淀实际,谋好局,布好篇,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为海淀和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