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日常教学,构建生命课堂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探索新知的主阵地,是学生开启灵性,形成正确人生观的过程。新时期,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已经形成。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课堂为新兴的生命课堂。在初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构建生命课堂呢,为达到理想的生命课堂,我们应追求“启”、“悟”、“润”、“化”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日常教学;生命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新时期,随着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课堂为新兴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个性、生命情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手段,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情境,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初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构建生命课堂呢,为达到理想的生命课堂,我们应追求“启”、“悟”、“润”、“化”的教学境界。
  一、知识理解,重在“启”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课堂往往成为了老师的主阵地,一节课后,教师往往只感动了自己,却忽略了学生。而新型生命课堂在知识传授上应重视“启”,首先,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适时的点拨。教师要讲就要讲得精准、精炼、精彩。其次,课堂提问要进行有效提问,要真正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教授《品质》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本的理解之中,抓住学生阅读的最大疑问:制靴手艺精湛的格斯拉兄弟为什么会死?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初探死因到再探死因,从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问题贯穿了课堂的始终,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既丰富了人物内涵,又有效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能力提升,重在“悟”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教学的理想境界。初中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语文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经典美文又浩如烟海,语文课堂仅能呈现沧海之一粟,所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学自悟能力,引领学生主动鉴赏美文佳作,感受中华文化精髓就势在必行了。为实现此目标,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展示美,更要带领学生欣赏美;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提升学习的能力。所以“悟”首先体现在教师要关注教学的本质,不能就文章讲文章,就内容讲内容,要在教学中总结方法,体现实用性;“悟”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教学《醉花阴》一课,仅就诗歌本身讲解作者、理解诗句、品读情感,那么学生或许从中深切体会了李清照的思夫之愁。而我在教学中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了按照“反复诵读、感知情感、了解背景、品读词句、捕捉景物、分析手法”的鉴赏步骤赏析诗歌的方法。通过同类诗歌对比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李清照的愁情类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思夫到离家再到亡国,体会这份绵延不尽、欲语还休的“愁”。学生能沉入其中,随作者一起感伤,一起沉痛。学生又能走出愁情,立于诗歌之上进行愁情的归类和总结。
  三、关注发展,重在“润”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上。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体现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之人,充分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开拓语文学习园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课本剧展演、辩论比赛、作文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领。长此以往,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精准的表达力,精彩的表演都会让学生互相促进,有所裨益。
  四、培养人格,重在“化”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文道统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学科优势,让美文与经典一道,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把传统课堂打造成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动,以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为重要目标。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范仲淹的强烈责任感、袁隆平的奉献精神、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陶渊明的旷达自适,这些高尚的人格魅力必将感染熏陶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拥有高尚的人格才是世间绝美的风景。”
  总之,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关注日常教学、打造生命课堂开始,始终牢记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完成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的提升。我将倾其一生把课堂变成“生命课堂”,借“授受知识”,来“开启智慧”,致“润泽生命”,力求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失去梦想,每朵鲜活的生命之花都能在课堂中努力绽放。
  参考文献
  [1] 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J].中学语文教学,2003(07).
  [2] 李晓宁.关注学生个性情感,演绎语文课堂精彩[J].江西教育,2012(03).
  作者简介:方芳(1978-),女,长春人,硕士,中教一级,长春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教育界兴起,之后迅速波及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培养反思型教师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与意义两方面,阐述教师教学反思促进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教学反思;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时就有“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扪
【摘要】教师只有把握时机,抓住要点,适时精讲,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讲透、讲厚、讲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三讲”;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实行以来,很多人对课堂教学中的“讲授”避之如洪水猛兽,好像只要是讲就是“填鸭”,就是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实际上新课改并非排斥讲,相反对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讲
【摘要】从目前初中语文课诗词教学中常见的两种倾向入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阐释与诵读的有机结合;多媒体的适时、适度利用。  【关键词】诗歌教学;阐释与诵读;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诗词的学习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典诗词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学生们却没有学习的热情,往往把背诵诗词当作一种负担。他们虽然也
【摘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语文课异彩纷呈,但缺乏实效性。归根究底,现如今的语文课缺乏“语文味”。那如何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呢?简单的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扫、清、搬,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把语文课堂上出真正的“语文味”。  【关键词】缺乏实效性;扫;清;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这几年,全国各地沸沸扬扬,异军突起。表面看来,大家都在改革中做出不小的贡献,若仔细观察
【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键词】文本;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呵护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
【摘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学生做课后作业的主动性比较弱,但是课后作业是用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以“想说爱你也容易”为例,进行分析初中语文课课外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设计和评价课后作业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课;课外作业;设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教
【摘要】作文占据初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作文教学中尝试探索“说文”训练,同时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改革;说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当前的作文教学已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是老师付出了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有效教学的理念逐步深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对有效教学理论进行探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本文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提出了几个方面思考。  【关键词】有效教学;朴实;互动;有效反思;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
【摘要】传统的文字阅读和新颖的多媒体阅读各怀“绝技”。前者以揣摩文字入手,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并能从中学习布局构篇、遣词造句、人物塑造等多方面知识。后者在激发阅读兴趣上凸显优势,能一下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唤起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它们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  【关键词】文字阅读;多媒体阅读;课外阅读;指导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小说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喜爱。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小说,大多取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对初中生文学素养的熏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领悟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三方面对初中语文课堂的小说教学有效策略进行了深入探析,力求让教师能够准确抓住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