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功能评价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16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施行手术,不给予外力打击。实验组应用PSI-IH装置复制脊髓损伤模型。记录并分析损伤前以及损伤后3 h、1 d、3 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大鼠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和
【机 构】
:
蚌埠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安徽省蚌埠市 233030,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合肥 23004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安徽省蚌埠市 233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功能评价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16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施行手术,不给予外力打击。实验组应用PSI-IH装置复制脊髓损伤模型。记录并分析损伤前以及损伤后3 h、1 d、3 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大鼠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MEP),同时采用BBB评分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6周后观察大鼠脊髓组织学结构变化。
结果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 scMEP波幅减小,为正常波幅的32.69%±0.83%,2周后为正常波幅的52.93%±2.23%并处于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损伤后3 h mMEP波形消失,1 d后恢复至正常波幅的1.16%±0.17%,3 d后波幅明显恢复,4周后达正常波幅的48.20%± 3.70%并处于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和1 d,所有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3 d后评分(1.38±0.52)分,4周后评分(11.50±0.93)分,达到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6周,scMEP与BBB评分均为显著相关(r值为0.732~0.908,P值均<0.05)。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1~6周mMEP与BBB评分呈中度至高度相关(r值为0.718~0.951,P值均<0.05)。对照组大鼠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
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发生后,scMEP、mMEP和BBB评分三个脊髓功能指标会先后顺序恢复,而且scMEP、mMEP与BBB评分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大鼠脊髓损伤后,scMEP、mMEP是较BBB评分更为灵敏的脊髓功能评价指标。
其他文献
本文就泪前隐窝入路相关的应用解剖以及该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重点介绍泪前隐窝、齿槽隐窝、鼻泪管、筛前动脉鼻外侧支、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下鼻道动脉、翼腭窝及其内容物、颞下窝及其内容物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等的临床应用解剖结构,并对泪前隐窝入路在真菌性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眼眶眶底骨折、翼腭窝肿瘤、颞下窝肿瘤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病变中的应用,以及相应解剖结构对手术的影响加以分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师
少年儿童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的重建是广大骨肿瘤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难题。由于股骨下端和/或胫骨上端恶性肿瘤切除时连同骨骺一起切除,由此造成的肢体不等长及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及家属。随着化疗及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少年儿童膝关节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重建方法主要包括瘤骨壳灭活再植、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大段骨缺损、半关节假体置换、非铰链型儿童全膝关节假体和可延长假体。本文针对
目的探讨以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脊柱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2月长征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经骨髓穿刺及病理证实的脊柱髓系肉瘤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5~54岁;肿瘤位于胸椎3例、腰椎2例。4例采取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出院后根据骨髓穿刺及病理结果,予以化疗及血液系统肿瘤规范化治疗;另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消炎镇痛、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骨肉瘤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腓骨近端骨肉瘤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8~38岁(中位年龄17岁)。18例患者均主诉疼痛,伴有腓总神经麻痹症状8例、包块3例;病程1~24周。Enneking外科分期ⅡB期17例,Ⅲ期1例。18例患者中,15例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腓骨近端骨肉瘤切除术,其中Mala
目的比较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5例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7例,确诊年龄为(39.85±11.59)岁。根据肿瘤发病部位及影像学分型,结合骨巨细胞瘤中国协作组成员单位(GTOC)评分,分别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
目的总结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LGCO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学特点以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6年1月经病理学确诊的34例LG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13~62岁,中位年龄40岁。28例为初发肿瘤,6例为术后复发。发病部位股骨远端11例,胫骨近端9例,股骨近端7例,肱骨近端3例,尺骨、桡骨、髂骨、腓骨各1例。所有患者行广泛性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B-EHE)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5年9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9例B-EH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64岁。术前X线及CT检查均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例MRI可见周围软组织受累,1例出现肺部转移灶。3例选择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1例腰椎病灶选择肿瘤切除椎板减压内固定;3例近关节病灶选择肿瘤切除假体置换,其
目的探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的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135例,其中男89例、女46例,年龄17~71岁,左半肝切除73例、右半肝切除62例。术后观察患者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术后
目的探讨瘤段骨术中体外辐照灭活与乙醇灭活再植术在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助临床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瘤段骨灭活方法。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8年1月—2016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4例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7例、女27例,年龄7~58(20.58±12.89)岁。54例患者均未出现肿瘤转移,均接受瘤段骨灭活再植术治疗;根据瘤段骨灭活再植方式分为辐照组25例,乙醇组2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