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许多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对传承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东西方的文化各有其特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文化生活方面
  1.生活习俗的差异。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的许多围绕“吃”的问题所形成的词语,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与其字面对应的表达法,因此在翻译时就需意译。比如我们说的“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等。
  2.历史典故的差异。
  历史典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汉语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语言交际方面
  1.词汇文化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是明显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语言中除一部分核心词汇外,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即所谓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如表示颜色的词语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休戚相关,在人们心目中有特定的含义。比如红色(red)一词:在西方,红色被认为是危险或不幸的象征,像red alert(空袭)紧急警报,redhanded双手沾满血腥的,be red with anger 因发怒而涨红脸,get out of the red不再亏空;而在中国文化里红色却代表喜事,如“红包”、“大红喜事”等。在西方,白色(white)代表纯洁、幸运,如a white day吉日,whiteheaded得宠的,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whitehanded清白的、老实的;而在中国文化里白色传统上与丧事有关,是孝服的颜色。因此,教师不能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而要把词汇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英汉不同文化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词汇差异以及在语言方面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词汇的内涵,以排除本族文化的干扰,不断纠正自己在词汇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和错误。
  2.思维方式差异。
  不同民族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决定着不同民族语言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记英语单词就不同于记汉字,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要根据读音规则来拼读。同样,阅读英语文章需要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假若文章是有关生活的题材,读者就要了解西方生活、风俗习惯等,并以西方人的思维定势来欣赏这篇文章,这远远比用本民族的观念和思维定势阅读要更有价值。
  让我们再放眼于其他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吧。中国人的姓名,从古至今,姓居第一,名排其后,姓氏是一个家族的代表,可见姓在一个人的名字中所占地位之重;西方人的名字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强调个体的个性特征。汉语中,我们表述时间习惯于用年—月—日,提到地点是先大后小,省—市—县—乡—村—组,这种形式一目了然,个体归属于集体;西方人则不然,他们习惯于使用日—月—年,以及门牌—街道—街区—城市—国家,可见个体位于一切之首。在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时,我们会发现整篇文章没有段落与标点符号,自成一体,要理解其意义,必须得通读全文;英语文学则强调理解语篇的细节,名词有单复数之分,动词有时态的变化,形容词、副词有分级现象。在艺术作品中,对这两种文化亦可窥其一斑。西方国家的绘画作品讲究唯美,讲究运用透视法,以物体结构为基础,追求细节——点、线、面、色,展示他们生活中真实的一面;而中国山水画讲究画中物体的大体轮廓,中国画师倾向于用大框架来勾勒人物风景。中西饮食习惯也各有其特点:中国人习惯欢聚一堂,同桌共餐;而西方人则喜欢享受分餐制所带来的惬意。
  二、教学中解决文化差异障碍的对策
  (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克服汉语文化的优越感。
  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会出现民族中心主义心态,有汉语文化胜人一筹的感觉,认为英美的异族文化“不合理”“有欠缺”,甚至于无法接受。学生若产生了这种心态,会对英美的文化意识产生排他性,培养英语思维就无从谈起。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定的体系,一定的规则,一定的价值标准,不能片面地根据本民族文化去认同或批判他族文化,要克服汉语所带来的文化优越感,在认同和接受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和文化意识。
  2.克服本族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
  学生在中国生活,作为思想工具的语言和表达的语言均为汉语。学生用英语交流思想时,很多情况下需借助汉语,通过心译,再转化为英语,或者外语与本族语混合交替使用,这是学生刚学外语时的两种基本情况,而且主要倾向于前一种。故在学习过程中受本族语的负迁移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习惯性排他心理。由于受本族语的负迁移影响,学生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受到很大阻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利用各方面条件创设良好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达到用外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最佳效果。本族语对外语学习负迁移作用的克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
  3.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语感是由有关的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种种因素构成的,是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感受语言的一种心理现象。语感包含两方面的功能:表达时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理解时游刃有余,随感而发,驾轻就熟。获得英语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段,按语感顺势扩展语感所形成的语序,在英语思维惯式的推动下进行表情达意。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结合真实的情景在实践中反复操练。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来教学,教师本身也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创设并改善小范围的外语学习环境,用英语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器官感受和运用语言,时刻意识到他们是在学外语,不断地利用外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英美文化意识的提高。
  (二)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很多,可是最有用的我认为是通过体验,即通过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看电影和录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参加英语角、英语周、英语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学校的英语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如JEFC Book II Lesson 21 涉及问路和指路,这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场景。教师可选择一段录像,让学生在观看真实场景中的交际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英语问路和指路的地道说法。这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进行选择,我们在进行选择时都会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于自己有利,或者是便于自己接受。同样,学生在对待教师的教育时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他们会对教师的教育进行选择,并且会有选择地接受。所以说作为教师,必须要正视学生的这种选择性,尊重这种选择,这样才能在教育学生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选择,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选择性听取  学生不是留声
在四川任职时期是王廷相哲学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经由该时期,王廷相的气学理论逐步确立起来,并体现出崇实、独立、明辨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其诗文创作、从政理念等各方面,并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偏低。差异教学低效的突出表现是分层次教学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导致优生与差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变差异教学的低效现象,就要找出影响分层教学的因素,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一、英语差异教学的内涵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学生生活的
文章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点画为切入点,阐释澳洲原住民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梦幻"世界观的独特之处。"梦幻"是澳洲原住民构建其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框架。他们认为始祖的神灵无处不
信息科技时代,社会对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这也推动了各层次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其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存储技术等内容,把现代科技融入某一门学科中,方便了学生参与科技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创新思想为指导,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的课堂。  一、中职中专电子信息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优秀者更优秀,可以使迷茫者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教会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  态度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国家规定:历史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所以,在初中的第一节历史课上,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学生端正
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所用到的电解原理,常让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不易理解,难以掌握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突破口在于对离子放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上,并引入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希望能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离子在惰性电极上的放电规律  在惰性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离子与其放电难易程度有关,一般的,越容易放电的离子,越容易发生电极反应。  1.阳离子的放电顺序(由难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事件越来越多,为了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民间环境保护组织通过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方式对市场主体和政府主体开展诸多的活动。民间环境保
最值问题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分布在各个知识板块.学生在学到“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时,常感觉到“均值不等式a b2≥ab(a>0,b>0,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这一知识极易理解,但在解题过程中却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在教学中,我整理了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解法,以解除学生的学习困惑.一、负化正在运用均值不等式的时候首先要注意a>0,b>0的条件(即一正).如下题型,当正数条件不满足时,可以将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