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撰文批评上海小学语文教材篡改安徒生童话和剽窃王安忆文章之后,《收获》杂志社副编审、作家叶开昨日继续发力,在其博客上撰文称小学语文教材还大肆剽窃篡改巴金等名家作品。叶开将教材中巴金《鸟的天堂》课文与原文作对比,证明巴金作品遭到篡改,他认为这样的篡改,使得学生读到的课文,是被掺假的作品,原文的精髓已经被抛弃。叶开说:‘牛奶的三聚氰胺伤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则败坏他们的智力和精神。”’网友们近日对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解剖。
据天津《城市快报》报道,自由研究者郭初阳集合了20多位中小学语文教师成立了一个民间团队——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是“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儿、找茬儿”,并“弘扬现代公民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要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好语文,好的课本、优质的教学方法、适合孩子们就学的环境,那才是重中之重。而这些要在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下进行:那就是课本和教学过程要真,不管是《鸟的天堂》,还是剽窃篡改名家作品,这问题对孩子们固然很重要,但根子上还是大人的事。
所以要让孩子真,就要有小学语文的内容真,要有编写教材的人真。有了叶开、郭初阳等人的较真,中国小学语文幸甚!中国小学生幸甚!
郭初阳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发现了《爱迪生救妈妈》里的谎言,认为其内容极其荒谬!课文内容是這样的: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苦于房内只有几盏油灯,无法进行手术。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它附带提示孩子们:所有有成就的伟人,都有着美好的品德。
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念大二的何易接受郭初阳的委托,对其故事的真实性作了详细的调查:却查无此事!
阑尾炎这个词从1886年开始使用,而爱迪生7岁时是1847年,当时并无这个手术的概念!
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
为了增强说服力,虚构名人故事,是一种策略,还是向童心中种植的一棵毒草?
查《自己去吧》《陈毅探母》《地震中的父与子》《冰花》等课文,内容不是极夸张之能事,就是有不合理的情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为了体现父爱,这位超级老爸用38小时徒手挖出了14名小孩,课文的末尾,38个小时后,这些孩子从废墟中获救,他们说话利索、心态平静,无须任何救助,也无须任何治疗。他们排成整齐的队列,有序地爬出父亲刨挖的缺口。最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不要化妆。告诉孩子们世界的真相。”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隐瞒真相,尚不知不觉,却继续让真相消失在孩子们的视线里,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悲哀,也是全中国未来的悲哀。
我们透支着孩子们的童真,用语文课本作为工具。难道编写教材者不深思吗?孩子们迷信着课本,所以小学语文内容的选定当慎之、真之、童心之。
有些课文内容看似“童真”,里面的文字叙述却明显虚假。陈毅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改一改,也许不会那么假。“妈,你跟儿子说这话?你以前给我洗了那么多次衣服,我这才洗还你一次!”虽说这样改也不尽人意,但50多岁的陈毅会那么说话吗?况且故事内容也许还是虚构的,所说的话也就更不靠谱。
这就是语言的书面化让人感到虚假!
另外就是在教学教程中的存在的虚假让语文失真。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阵后,让学生讨论,无一例外是“叽叽喳喳”,最后才发现,这是一种“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其实是一种假象;那种表演性质的课堂教学,在忽视甚至压抑生命冲动的同时,也使师生形成了一种热衷表面、不讲实效的心态,学生心灵深处也可能暗暗滋生着‘占有性人格’”(田汉族《交往教学论》第325页)。
“同学们说雷锋的这种行为好不好?”“好!”机械式提问,机械式回答,似真却在雾里。如果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对话式教学的实质,简单的理解为只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对话式教学,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提问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却根本无须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表面上看去整个课堂是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只是为问而问,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也就无实际意义的“对话”。
掌声鼓励中,也有很多失真。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就称赞:“非常不错,掌声鼓励。”随之响起“啪啦啪啦”的掌声。这种流于表面、笼统的夸奖,未免过于形式化,其真的成分明显浓缩。
还原社会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相,给童真未失的孩子们真相,这是老师的责任,也是教科书的最基本的目的!
据天津《城市快报》报道,自由研究者郭初阳集合了20多位中小学语文教师成立了一个民间团队——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是“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儿、找茬儿”,并“弘扬现代公民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要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好语文,好的课本、优质的教学方法、适合孩子们就学的环境,那才是重中之重。而这些要在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下进行:那就是课本和教学过程要真,不管是《鸟的天堂》,还是剽窃篡改名家作品,这问题对孩子们固然很重要,但根子上还是大人的事。
所以要让孩子真,就要有小学语文的内容真,要有编写教材的人真。有了叶开、郭初阳等人的较真,中国小学语文幸甚!中国小学生幸甚!
郭初阳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发现了《爱迪生救妈妈》里的谎言,认为其内容极其荒谬!课文内容是這样的: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苦于房内只有几盏油灯,无法进行手术。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它附带提示孩子们:所有有成就的伟人,都有着美好的品德。
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念大二的何易接受郭初阳的委托,对其故事的真实性作了详细的调查:却查无此事!
阑尾炎这个词从1886年开始使用,而爱迪生7岁时是1847年,当时并无这个手术的概念!
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
为了增强说服力,虚构名人故事,是一种策略,还是向童心中种植的一棵毒草?
查《自己去吧》《陈毅探母》《地震中的父与子》《冰花》等课文,内容不是极夸张之能事,就是有不合理的情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为了体现父爱,这位超级老爸用38小时徒手挖出了14名小孩,课文的末尾,38个小时后,这些孩子从废墟中获救,他们说话利索、心态平静,无须任何救助,也无须任何治疗。他们排成整齐的队列,有序地爬出父亲刨挖的缺口。最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不要化妆。告诉孩子们世界的真相。”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隐瞒真相,尚不知不觉,却继续让真相消失在孩子们的视线里,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悲哀,也是全中国未来的悲哀。
我们透支着孩子们的童真,用语文课本作为工具。难道编写教材者不深思吗?孩子们迷信着课本,所以小学语文内容的选定当慎之、真之、童心之。
有些课文内容看似“童真”,里面的文字叙述却明显虚假。陈毅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改一改,也许不会那么假。“妈,你跟儿子说这话?你以前给我洗了那么多次衣服,我这才洗还你一次!”虽说这样改也不尽人意,但50多岁的陈毅会那么说话吗?况且故事内容也许还是虚构的,所说的话也就更不靠谱。
这就是语言的书面化让人感到虚假!
另外就是在教学教程中的存在的虚假让语文失真。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阵后,让学生讨论,无一例外是“叽叽喳喳”,最后才发现,这是一种“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其实是一种假象;那种表演性质的课堂教学,在忽视甚至压抑生命冲动的同时,也使师生形成了一种热衷表面、不讲实效的心态,学生心灵深处也可能暗暗滋生着‘占有性人格’”(田汉族《交往教学论》第325页)。
“同学们说雷锋的这种行为好不好?”“好!”机械式提问,机械式回答,似真却在雾里。如果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对话式教学的实质,简单的理解为只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对话式教学,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提问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却根本无须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表面上看去整个课堂是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只是为问而问,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也就无实际意义的“对话”。
掌声鼓励中,也有很多失真。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就称赞:“非常不错,掌声鼓励。”随之响起“啪啦啪啦”的掌声。这种流于表面、笼统的夸奖,未免过于形式化,其真的成分明显浓缩。
还原社会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相,给童真未失的孩子们真相,这是老师的责任,也是教科书的最基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