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谋求高度集权将把台湾引向何方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owdp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进党上台执政已经一周年了。有民调显示,民众对蔡英文执政的满意度仅为18.4%,不满意度却有76.4%。大失光彩的数据显示了民心向背;停滞不前的两岸关系,台湾国际经济环境日渐增加的压力,被视为民进党第二次执政遇到的重大瓶颈。
  近日,国民党新当选主席吴敦义提出,蔡英文在陈水扁时期担任陆委会主委时,曾经承认“九二共识”。吴敦义的言下之意,是要奉劝民进党改变拒绝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回归“九二共识”,恢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有感于此,本文提出观察民进党内政的另一根主线。对这根线的观察强调,以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当局,绝不会对“台独”路线偃旗息鼓。他们正在谋求高度集权,为民进党的“长治久安”进行铺垫。而且,为了实现“柔性台独”的目标,民进党在加快再集权的同时,还会进一步对外“放软姿态”,以便把台湾“不得不独立”、不得不“捍卫主权”的“台独”行径,“归罪”于大陆的“打压”。
  民进党的这一策略,隐藏极深。从手法看,民进党一是利用“转型正义”的政治资源,对其“台独”目的进行掩护;二是抛出“亲中爱台”等口号,以假乱真,把水搅浑。因此,直到现在,民进党的这一用心,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警觉。民进党再集权的趋势可能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将会把台湾的发展引入到军政体制的轨道,以此造成两岸的长期对立。
  加快对行政、立法、司法的高度集权
  自蔡英文执政以来,从岛内政治方面看,蔡英文所采取的政党政策除了要对国民党斩尽杀绝、令其“绝无生还”之机外,还有一个重大特征,就是加快对行政、立法、司法的高度集权。在“转型正义”的旗号下,通过削弱法制、控制资源,为民进党长期执政奠定新的“合法性基础”。
  与陈水扁执政时期相比,蔡英文执政下的民进党没有兑现其竞选期间的承诺,效仿当年陈水扁,在执政时期提出所谓的中间路线。这样做,除了是为了在社会舆论方面强化民进党对台湾岛内形势的看法外,也是为了解决蔡英文内心向往的“历史地位”问题,即通过为民进党创建“千秋万代业”,解决她个人与民进党关系的“政治定格”。
  从这个角度观察,近日在台湾社会出现的许多纷乱现象,就可以从民进党的政治意图角度得到某种解读:一边是贪腐的“前总统”陈水扁“顺理成章”地被“保释出狱”,坦然享受天伦之乐的太平日子,还发出威胁要聘请律师为其“蒙冤”起诉“政府司法不公”。另一边则是始终清廉的“前总统”马英九,在民进党利用“立法院”多数席位优势、挟持“司法优势”,使国民党遭到全盘没收党产的“浩劫”时却保持缄默,而台湾社会的反应竟然十分“木讷”。这说明民进党搞“台独”的政治意愿不可低估;说明在民进党执政下,台湾社会政见的分歧将进一步加剧;说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势。切不可掉以轻心!
  政治上“引火烧身”主动出击
  去年5.20蔡英文执政以来,民进党利用拥有“立法院”2/3席位的“优势格局”紧抓立法权,对国民党一路开杀、毫不留情。在这一过程中,蔡英文对人对事予取予夺,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刚愎自用,丝毫不考虑兑现她自己过去承诺——走所谓的“中间”政治路线;更不考虑投靠绿营的泛蓝人士,令那些声言她参选的“文胆”们难言的“失落”“痛楚”与“愤怒”。
  民进党执政后,围绕大法官的任免进行了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政治布局。蔡英文委任的几位大法官,政治立场都是主张“台独”的深绿人士,并由他们与其意识形态相似的绿营人士组成“司法改革委员会”,可以想象由这些人组成的“司法改革委员会”司法改革的结果将是什么。对台湾经济十几年持续下滑、消费低迷的社会现象,民进党一边进行粉饰,提出没有兑现能力的“新南向”政策作为“对策”;一边又推出缺乏论证、耗资巨大、预算超万亿台币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花大钱搞建设,目的则是通过利益输送招兵买马。5月18日,民进党当局发布人事任命,令“国安会秘书长”吴钊燮接任“总统府秘书长”一职,“国安会首席咨询委员”严德发则递补“国安会秘书长”职缺。通过这些手段,民进党正在实现行政上的“再集权”。
  “再集权”的危害性在于,民进党走这步类似威权体制复活的险棋,不仅可能危及台湾社会的健康发展,还可能导致两岸关系进一步停滞,国家走向分裂。
  为实现民进党长期执政之所为
  从政党轮替、政权转换的常识看,“再集权”是一着政治险棋,这种极端措施明显不利于岛内政局稳定,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那么,民进党为什么还敢“引火烧身”?
  笔者认为,从历史传承看,民进党总结了陈水扁执政时期的经验,他们认为,民进党在二次执政后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执政八年,因此,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走台湾之路”,为2020年“大选”埋下伏笔。从此目标出发,民进党认为,如果在两岸关系上,继续坚持极端路线、顽固对抗的立场,将有利于民进党在岛内长期的政治生存。但如果没有两岸关系的发展,没有两岸的交流交往,民进党的施政能力就落空了一半,大部分行政机构可能流入“空转”,此外还有可能遭到来自美国的压力。2017年4月舉行的“习特会”透露,近三年中美经贸关系的平稳发展已不可逆转。显然,这对民进党而言是一个困境。但民进党的政治考虑是与大陆的关系要靠民进党自己解决,不能“假手他人”,不能联合国民党。即使国民党跟着附和,也不能改变思路。
  这就触及“引火烧身”作为对策的问题。从现实力量对比看,民进党预感到,由于大陆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影响日益上升,大陆作为地区砝码的分量毫无疑义将持续加重,大陆对东亚地区经济与安全格局的影响力将更加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民进党当局认为,过去民进党推行的对美政策——“唯恐不出乱子”和“麻烦制造者”的极端路线,已不能适应美国特朗普政府时期亚太政策的需要。民进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面对局势变化,在操作模式上进行再调整,管控目标是:既要有利于民进党增强对两岸关系的“治理”能力,又要政策上刚好“切在边缘”,推出实为“台独”或者“柔性台独”的“软包装”,而不是公开搞“法理台独”。这样既可以体现在蔡英文执政下,民进党作为两岸关系“博弈一方”的出击能力,又能够将民进党的立场伪装为“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推行军政体制有可能成为民进党的政策选项
  众所周知,民进党执政以来,在两岸关系上的立场就是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引火烧身”作为对策,突出了民进党的掌权地位,突出了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在策略上的主动出击。但对蔡英文当局来说,这显然还不够,还不能放心。于是,主动挑衅两岸安全关系,在岛内推行军政体制,成为民进党的另一个“理性选项”。
  从操作层面看,目前民进党设想的军政体制还不完整,也不清晰。从其主要目的看,核心是强化民进党对军队的领导。如通过“潜艇国造”等计划的实施,通过加强与美日的军事“准盟国”关系,为其期盼的军政体制的逐步推行铺平道路。
  从内容看,民进党设想的军政体制包括在“加强国防”的旗号下,从美国和西方国家市场购买潜艇等进攻性武器,以及加强与美国和西方的军事合作和军事演习。近来,台湾当局围绕参与“自造潜艇计划”,对台湾“国防部”“政战局”“军备局”及企业界等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军政、行政、经济等部门,加强了管控能力,并进行“国防”视察等。今年3月21日,蔡英文主持签署“潜艇自造”设计启动及合作备忘签署仪式。5月13日,台湾向美国采购的两艘“佩里”级护卫舰——“铭传”号与“逢甲”号,耗时两个多月,航程绕经半个地球,在5.20民进党就职周年之前驶进高雄左营军港。台湾“海军司令部”高调宣称,军方这次行动可追溯到2016年5月,强调这是在蔡英文执政下,“台湾官兵陆续赴美,历经十几个月努力的结果。”
  民进党推行军政体制还有另外一些表象。今年年初,民进党当局一手炮制了台湾“大陆通敌案”;3月,制造抓捕大陆渔民事件,此举暗示蔡当局随时可能“挑起海上冲突”;最近,又抛出“飞弹少将共谍案”。民进党下一步的预定节目中还包括5.20之后台湾军方的“漢光演习”等。对蔡英文当局的这一系列举措,民进党掌控的“独派”媒体一方面欢呼“台湾反潜战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暗示在“国家”层面,在台湾的“独立主权”方面,推行军政体制极有可能成为民进党未来的政策选项。
  民进党加紧向
  深绿转型
  在蔡英文主政下,民进党执政走过了一年。蔡英文执政民调满意度下滑、不满意度上升,说明两岸局势愈加严峻。大陆一再向执政的蔡当局表明“台独是死胡同”,但民进党没有丝毫的回应,故意恶化两岸关系的立场有增无减。从2017年年初以来,民进党更是出现以“柔性台独”特征、利用“转型正义”为旗号,加紧向深绿转型的趋势。此外,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强硬“台独”势力,则通过“怒斥”蔡英文“破坏了民进党所设想的现状”,来达到“小骂大帮忙”——进一步破坏两岸和平发展现状的目的,协助蔡加速民进党向深绿转型,同时,又对“柔性台独”的险恶目的进行“政治遮掩”。
  我们要看到,民进党当局故意恶化两岸关系和平氛围,仅仅是问题的一面,而且是较为简单的一面。危险的是民进党在“死胡同”走不通后还会采用其他手段,继续在“转型正义”的旗号下,与大陆“纠缠”,制造各种虚虚实实的矛盾。在蔡英文主政下民进党完全向深绿转型的趋势,就是要在台湾搞另一种形式的“一中一台”。民进党的这一政治实质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民进党得以存在的政治基础,就是分裂两岸,与大陆敌对。民进党处心积虑,在岛内政治中逐步落实的集权再集权、以及推行军政体制的所作所为,提高了两岸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我们更要警惕,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顽固立场和“主动进攻”与“巧妙进攻”是相互配合的,是一连串策略的应用,其效果不亚于发出所谓“海峡局势终有一战”的安全恐吓,同时伴有假惺惺的“亲中爱台”。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民进党将继续对抗和平统一,继续与大陆为敌,企图否认两岸关系依然是“内战未结束状况”这一根本属性。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而言,在蔡英文执政下,台湾当局这种“乱出牌”的趋势,比公开的“法理台独”更加危险。民进党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不承认“九二共识”的问题。民进党以“转型正义”谋高度集权,是一种极端危险的新信号,大陆对此必须要提高警惕,对“台独”的种种蓄谋,绝不能有任何疏忽。
其他文献
【俄】《侧翼》2017年9月18日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候选人,共和国党领袖巴巴諾夫提出了“向前进”发展纲领,该纲领旨在推动吉政治、经济等领域改革,其中尤其强调司法体系改革。巴巴诺夫称,司法体系应保障人权,在吉尔吉斯斯坦,人们应当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他认为,随着移民迁出速度的减缓,若按上述发展纲领逐步进行改革,那么头两年民众将会明显感到生活质量提升,五、六年后吉尔吉斯斯坦中产家庭的数量将会翻番。  
美国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以140多个国家为调查对象的报告——《正在老去的世界2015》显示,2050年韩国的65岁以上人口比例预计将达35.9%,成为继日本(40.1%)之后的第二大老龄化国家。韩国2050年预计人口为4337万,其中1557万人为65岁以上的老人。  据报道,韩国老龄化速度也呈现出最快的势头。1980年65岁以上人口仅有3.8%,而2015年达到了13%。据预测,韩国将仅用27年就完
狂飙之中显“软肋”  谢韬:今年的美国大选的确显得“反建制”,也就是说只要某位竞选人是代表“建制派”的,对某些选民来说,无论他的话说得多合理,就不受欢迎,你反对什么我就支持什么,你喜欢什么我就反对什么。希拉里之所以不那么受喜欢,特朗普之所以那么受欢迎,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在里面。  相对于其他候选人,我对特朗普关注更多。《纽约时报》最近一篇报道披露,2014年曾有人建议特朗普先竞选纽约州州长职位,理由
【美】《科学美国人》2017年12月  世界经济论坛和全球未来理事会的专家、《科学美国人》顾问委员会成员等人士共同评选2017年全球十大新兴科技,评选标准是尚未普及但已吸引大量投资用于开发或有广阔发展前景,有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潜力。榜单包括:一是用光能从空气提取水的科技,不耗费电且可用于低湿度环境。二是能生产燃料的人工树叶,模仿树叶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三是
8月28日,非法入侵中国西藏洞朗地区的印度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到了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这一事件对中印关系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充分地暴露了印度的“霸主心态”。追根溯源,印度的这种心态源自其漫长的英国殖民历史,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英属印度帝国的继承者。  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河畔的城邦国家。但毫无疑问,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可进一步划分为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
外汇储备连续两月回升 资本外流压力继续缓解  中国人民银行5月7日公布的最新官方储备资产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为32196.68亿美元,前值为32125.79亿美元,环比增加70.89亿美元。不过从SDR(人民币特别提款权)计价的数据看,外汇储备仍呈现不断下降态势,但降幅明显收窄,显示了资本外流压力继续缓解。有分析称,4月末外汇储备高于市场预期,为连续两个月回升。机构人士认为,我国外汇
南海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渐由领土争议和海域主张争议演变为一场事关地缘政治、资源开发和航道管控的博弈,由原来争端直接当事国之间的“岛争”扩大到域内外力量间的“海争”。由于南海地区安全机制的缺失以及亚太地区安全结构的演变,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猜疑”上升,并采取寻求域外国家的安全保护和加强自身军力建设的应对策略,因此,“大国借机谋势、小国伺机谋利、大小国联合应对中国”,以“结盟”和“拉帮结派”
欧盟太空政策的总体目标  欧盟对太空的探索与开发虽略晚于美国,但技术水平较高,政策体系完整,因而欧盟是全球太空竞争中不可被忽视的重要行为体。  欧盟太空政策的总体目标有四点:一、确保欧洲能够独立掌控最尖端的太空技术,形成独立利用太空的能力。尽管美国在太空技术研发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欧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美国保护自身的战略安全,但在太空领域,欧盟仍然意志坚定地追求获得不受美国制约的独立性。二、
7月2日,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美国五州同时宣布,与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达成和解协议,后者同意在18年内向这五个州政府和400家地方政府机构支付187亿美元,以有效终结2010年墨西哥湾钻油平台致命爆炸和严重漏油事故引发的多年索赔诉讼。美国司法部称,187亿美元的赔偿规模将打破美国历史上与单一实体公司间最大和解协议的纪录。  根据协议,BP要在15年内支付美国《净水法案》项下的55亿美元民事罚
根据外媒近日报道,一名韩国议员为阻碍反恐法通过,在议会采用“拉布战术”演讲192小时,一举打破世界纪录。  据报道,拉布(Filibuster)是西方议会政治术语,指在议会故意发表冗长演说,以拖延表决。据悉,韩国本次的拉布于2月23日开始,韩国反对党议员进行了长达192个小时的议会拉布活动。此次拉布以超长持续时间打破了此前的世界纪录。之前的世界拉布纪录为57个小时,由加拿大一个政党在2011年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