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性教育是高职语文学科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实现对学生个性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从充分认识汉语民族语种特性做起,深入挖掘作品作者个性的教材潜力,彰显教师教学个性魅力,切合实际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个性成熟,使学生具有人格魅力。
[关键词]高职语文个性教育
[作者简介]杨彦冰(1963- ),陕西乾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陕西 咸阳712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11-02
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高职语文个性教育,是指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人才战略目标,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一种教育思维和理念,也就是人格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把人文教育作为第一位的追求目标,以人文精神为支点,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现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个性和特长”增添为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个性教育问题。这是语文教学改革时代教育观念的体现,为语文教学拓展了新的领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
一个人的个性,不仅影响他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还对其文化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自我创造和发展起着控制制约的作用。高职语文如何进行个性教育,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实现个性教育,是一个十分繁杂且见仁见智充满“个性”的育人工程。
一、认识汉语民族语种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前提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母语,有五千年的历史。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在世界范围的使用和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改革开放和高校扩招以来,我们对本民族母语的重视程度委实令人担忧:一边是英语课在基础教育升学考试和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证“指挥棒”作用下,英语课程从小学阶段就开设起来了,时下部分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英语课程的开出课时远超过了汉语课时;另一边是读错字、写错字的大学教师有之,大三学生写一篇不足六百字短文出现了26个错别字者有之;踏破铁鞋,寻遍班级,能写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的学生实在是凤毛麟角。培养学生“必需、够用”的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民族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和善于汲取的意识,这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沃土,是进行个性教育的前提。
二、挖掘作者作品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基石
高职语文教科书上编选了古往今来有个性的作家用有个性的语言记载的有个性的文化、历史与有个性的认知和创造,也记载了作家自己对时代、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体验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传承着我国优秀文化的文学作品,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表现了国人的情怀节操、品格胸怀、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的个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的个性,“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关汉卿的个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个性;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激励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顽强意志;徐志摩“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他只是比我们近情,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①还有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情怀、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胡适眼中的“不朽”、巴金梦境中的“秋夜”、钱钟书精神上的“快乐”、傅雷视生命挫折为“心灵的灰烬”的感悟,无不闪耀着作家睿智的光芒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孔子“从善如流”“见贤思齐”的人格修养,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与内心修养,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感情,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韩愈“为文养气”“养气致盛”的精神活动,无不表达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另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写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物的顽强毅力,坚韧奋斗,无私奉献,无不闪耀着伟大的人格魅力。
高职语文教科书上,还编选了古往今来有个性的作家塑造的典型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千姿百态的人物,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着的活生生的人一样,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风度气质和思想情感。如高尔基所说,作家“刻画的形象巧妙到这样的程度,你会感觉到仿佛他的主人公的肉体的存在;他仿佛站在你的面前,你想用手指去触摸他”。这些人物形象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经过作家的提炼、集中和创造,以具体、生动、可感的形式,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供人们欣赏,使人愉悦,给人以美感享受。教师要抓住这些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和分析,向学生传达情感神韵,获得愉悦与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审美能力的评判取舍,提高人文素质,塑造美好人格。
三、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关键
语文教学个性是一个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它是教师个人知识结构、思想认识、文化底蕴、生活阅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教育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不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不同,对施教对象的感受、情感期望不同,自然生成独一无二各具特色的教学个性。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母语教师,理应把自己的个性和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等结合在一起,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以鲜明的爱憎、坚定的立场、强烈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性情的学生,有个性的学生。
首先,语文教师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要有个性。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拥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水平,具有关注现实生活的敏锐的视觉和关怀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耐心的人格魅力,才能产生无声的力量,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尊重;具有号召力、感召力、凝聚力和亲和力,才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语文教师还要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要向学生展现自己的睿智和创新,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书本、挑战共识、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才是具有鲜活的个性魅力,学生才能敬畏和折服。
其次,语文教师的教学还必须把个性的彰显与自身特长相结合。有的语文教师语言很有个性特点:要么自然亲切,启人思维;要么辞藻丰富,富于感情;要么自然流畅,幽默生动;要么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那么借助这些个性语言就容易吸引、打动、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语文教师教学的方法很有个性,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长于诵读的,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内容,以情动人;善于书法、绘画的,可以书写、绘制课文内容,以字图育人;善于表演的,可以形神兼备地扮演课文角色,以情节和形象感人;喜欢唱歌的,尽可以放歌一曲,让婉转悠扬或慷慨激昂的歌声打动学生的心;擅长写作的,可以把自己的创作体验和感受讲给学生听,把自己的作品给学生看,引起共鸣,感染熏陶。这样,就能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鲜明而又独特的个性,是其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教学魅力所在。它不仅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状况的发展,也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加强培育自己的个性,以良好的个性影响学生。
四、培养学生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归宿
黄晓星先生针对现行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无视个性的做法时指出,人文精神的教育渐渐退出了学校,科学技术便成了教育的唯一上帝。这种缺乏人文精神活动的教育,造成了当今世界的信仰危机,也给教育带来了价值观的困惑。学生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教师和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个性教育的重要。培养学生个性,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尊重、激励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表现个性,为学生个性教育创造自由宽松的空间。每位学生的个性基础,因其出身、家境、经历、阅历、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只有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和调动学生表现的欲望和勇气,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求真、扬善、审美、探索和创造。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个体需要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因此,语文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推崇真实,鼓励争议,倡导创新,激发想象。
2.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内涵。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知识渊博,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长期坚持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日记和进行写作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启迪学生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独特的写作兴趣和爱好,使其个性在阅读和写作中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3.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完善个性。目前,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专业门类都比较齐全,这就要求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重视语文学科在不同专业的特殊作用,把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爱好与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爱好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适合专业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旅游演讲、绘图描述、设计辩论、表演朗诵、服装文化展览和各种专业讲座等,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注释]
①孙昕光.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
[参考文献]
[1]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
[2]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职语文个性教育
[作者简介]杨彦冰(1963- ),陕西乾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陕西 咸阳712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11-02
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高职语文个性教育,是指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人才战略目标,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一种教育思维和理念,也就是人格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把人文教育作为第一位的追求目标,以人文精神为支点,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现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个性和特长”增添为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个性教育问题。这是语文教学改革时代教育观念的体现,为语文教学拓展了新的领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
一个人的个性,不仅影响他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还对其文化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自我创造和发展起着控制制约的作用。高职语文如何进行个性教育,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实现个性教育,是一个十分繁杂且见仁见智充满“个性”的育人工程。
一、认识汉语民族语种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前提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母语,有五千年的历史。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在世界范围的使用和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改革开放和高校扩招以来,我们对本民族母语的重视程度委实令人担忧:一边是英语课在基础教育升学考试和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证“指挥棒”作用下,英语课程从小学阶段就开设起来了,时下部分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英语课程的开出课时远超过了汉语课时;另一边是读错字、写错字的大学教师有之,大三学生写一篇不足六百字短文出现了26个错别字者有之;踏破铁鞋,寻遍班级,能写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的学生实在是凤毛麟角。培养学生“必需、够用”的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民族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和善于汲取的意识,这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沃土,是进行个性教育的前提。
二、挖掘作者作品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基石
高职语文教科书上编选了古往今来有个性的作家用有个性的语言记载的有个性的文化、历史与有个性的认知和创造,也记载了作家自己对时代、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体验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传承着我国优秀文化的文学作品,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表现了国人的情怀节操、品格胸怀、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的个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的个性,“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关汉卿的个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个性;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激励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顽强意志;徐志摩“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他只是比我们近情,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①还有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情怀、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胡适眼中的“不朽”、巴金梦境中的“秋夜”、钱钟书精神上的“快乐”、傅雷视生命挫折为“心灵的灰烬”的感悟,无不闪耀着作家睿智的光芒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孔子“从善如流”“见贤思齐”的人格修养,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与内心修养,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感情,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韩愈“为文养气”“养气致盛”的精神活动,无不表达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另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写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物的顽强毅力,坚韧奋斗,无私奉献,无不闪耀着伟大的人格魅力。
高职语文教科书上,还编选了古往今来有个性的作家塑造的典型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千姿百态的人物,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着的活生生的人一样,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风度气质和思想情感。如高尔基所说,作家“刻画的形象巧妙到这样的程度,你会感觉到仿佛他的主人公的肉体的存在;他仿佛站在你的面前,你想用手指去触摸他”。这些人物形象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经过作家的提炼、集中和创造,以具体、生动、可感的形式,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供人们欣赏,使人愉悦,给人以美感享受。教师要抓住这些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和分析,向学生传达情感神韵,获得愉悦与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审美能力的评判取舍,提高人文素质,塑造美好人格。
三、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关键
语文教学个性是一个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它是教师个人知识结构、思想认识、文化底蕴、生活阅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教育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不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不同,对施教对象的感受、情感期望不同,自然生成独一无二各具特色的教学个性。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母语教师,理应把自己的个性和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等结合在一起,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以鲜明的爱憎、坚定的立场、强烈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性情的学生,有个性的学生。
首先,语文教师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要有个性。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拥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水平,具有关注现实生活的敏锐的视觉和关怀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耐心的人格魅力,才能产生无声的力量,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尊重;具有号召力、感召力、凝聚力和亲和力,才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语文教师还要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要向学生展现自己的睿智和创新,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书本、挑战共识、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才是具有鲜活的个性魅力,学生才能敬畏和折服。
其次,语文教师的教学还必须把个性的彰显与自身特长相结合。有的语文教师语言很有个性特点:要么自然亲切,启人思维;要么辞藻丰富,富于感情;要么自然流畅,幽默生动;要么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那么借助这些个性语言就容易吸引、打动、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语文教师教学的方法很有个性,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长于诵读的,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内容,以情动人;善于书法、绘画的,可以书写、绘制课文内容,以字图育人;善于表演的,可以形神兼备地扮演课文角色,以情节和形象感人;喜欢唱歌的,尽可以放歌一曲,让婉转悠扬或慷慨激昂的歌声打动学生的心;擅长写作的,可以把自己的创作体验和感受讲给学生听,把自己的作品给学生看,引起共鸣,感染熏陶。这样,就能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鲜明而又独特的个性,是其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教学魅力所在。它不仅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状况的发展,也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加强培育自己的个性,以良好的个性影响学生。
四、培养学生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归宿
黄晓星先生针对现行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无视个性的做法时指出,人文精神的教育渐渐退出了学校,科学技术便成了教育的唯一上帝。这种缺乏人文精神活动的教育,造成了当今世界的信仰危机,也给教育带来了价值观的困惑。学生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教师和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个性教育的重要。培养学生个性,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尊重、激励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表现个性,为学生个性教育创造自由宽松的空间。每位学生的个性基础,因其出身、家境、经历、阅历、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只有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和调动学生表现的欲望和勇气,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求真、扬善、审美、探索和创造。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个体需要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因此,语文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推崇真实,鼓励争议,倡导创新,激发想象。
2.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内涵。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知识渊博,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长期坚持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日记和进行写作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启迪学生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独特的写作兴趣和爱好,使其个性在阅读和写作中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3.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完善个性。目前,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专业门类都比较齐全,这就要求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重视语文学科在不同专业的特殊作用,把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爱好与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爱好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适合专业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旅游演讲、绘图描述、设计辩论、表演朗诵、服装文化展览和各种专业讲座等,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注释]
①孙昕光.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
[参考文献]
[1]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
[2]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