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考消息》曾刊登过这样的消息:法新社芝加哥2012年10月6电:保罗·劳特布尔对他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感到意外,尽管几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他理应得到这份荣誉。他在办公室对记者说:“我感到意外。这始终是个意外,即使人们可能有时会说,他们认为这项成就理应得到这样的承认。当这份承认真的到来时,这始终是一个意外。”他又说:“许多方面还得继续改进,这些改进使磁共振成像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医学诊断工具。”据路透社报道,另一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彼得·曼斯菲尔德从妻子那里得到了获奖消息,他竟以为这只是个玩笑。他对记者说:“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些事。如果有人说你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90%的人都会说:‘哦,算了吧,去蒙别人吧。’”
反观当今的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评优创先需要教科研,学校丰富内涵、打造品牌、综合评估少不了教科研,教科研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和华丽。然而,我们需要怎样的教科研,或者说教科研到底为谁而研?
一、教科研需要尊严
案例:某校有一位数学老师来年要晋升中学高级教师,需要获奖论文,当年10月份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育学会进行论文评比活动,但这位数学老师没有及时得到论文评比的信息,当他知道论文评比的消息时,论文已在评委们的评比之中,要赶写出来已经来不及了。这位数学老师向评委们打过“招呼”以后,仅拟了一个论文题目便得到了一张一等奖的获奖证书。证书发下来后再慢慢撰写这篇论文。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在论文评比时,经常照顾即将晋升职称需要科研材料的教师,而其他教师即使论文再好也只能让路。
评析:论文评比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交流、促进发展、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晋升职称的确是教师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但教研部门在组织论文评比时,为教师评聘职称、评优评先、增加个人业绩的需要无原则让步,没有真正根据教师论文质量进行评比,以此达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为目的,结果违背了论文评比的初衷,失去了教科研的尊严。
二、教科研追求真实
案例:有一堂区(县)级英语公开课,上的是课文整体阅读教学课,授课教师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理解,然后便是最后的两个教学环节:1.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大意(Retell the text with your own words)。2.根据课文内容有几位学生扮演记者用英语进行电视采访,以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是这堂课最出彩之处)。这堂课看起来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热烈,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效果显著。
评析:即使学生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但经过30~40分钟的学习,就能把课文复述得那么熟练吗?学生用英语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电视采访对话时,学生间配合得那么默契,表达那么自如,得心应手,反应敏捷,原来他们上课前早已确定了各自扮演的角色,背好了各自的台词,并进行了反复操练。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形成“信息差”而带来的思考,更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及时生成了。有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早已演练过,甚至对老师的课堂提问都耳熟能详。听课的教师也或多或少心知肚明,因为大家都去搞这样的作秀课,热烈而轻松,评议时无懈可击,赢得了一片赞许,失去的是课堂的真实和真实课堂带给大家的值得研究的有价值资源和机会。
三、教科研注重时效
案例:有这么一个年轻的特级教师,自从评上特级后,便逐渐疏远了自己的学生和课堂,整天醉心于读啊、写啊,其文章终于漫天飞舞,于是,各地的讲学讲课邀请纷至沓来。这位特级教师的确也是表演的高手,看其在名师表演课上的拥抱学生、致歉学生,无不使人相信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他。然而,就是这位特级教师,在学校竟无人愿意和他搭班,他所执教的语文学科每次测试都比平行班级平均分低20多分,家长们怨声载道,纷纷拿着孩子的试卷找到教育局局长要求调换教师,让其“下课”。最后,特级不得不“孔雀东南飞”了。
评析:特级教师之特呼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底蕴,更需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超乎寻常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教师读书写作的真实目的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多发表几篇文章?为师者勤奋不倦地吸取知识应该是为更好地反哺于学生。脱离了教育工作坚实的基础去搞科研,纯粹为了一己私利、个人成名,即使文章再精彩,名气再大,也只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没有实际意义。
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科学成就奖了,也是许多人所梦寐以求的。然而,正是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目光和注意力总是投放到自己从事的研究上,却好像无意于这样的大奖,即使自己的确获奖了也深感到意外。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科学严谨、持之以恒和默默无闻的追求,“好运”就偏偏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他们的获奖在意料之外,又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搞教育教学科研有必要学一学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图虚名、不追功利、不讲形式、不饰外表、不求数量,确确实实地根据发展和改革的需要,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情理之中的成功。
反观当今的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评优创先需要教科研,学校丰富内涵、打造品牌、综合评估少不了教科研,教科研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和华丽。然而,我们需要怎样的教科研,或者说教科研到底为谁而研?
一、教科研需要尊严
案例:某校有一位数学老师来年要晋升中学高级教师,需要获奖论文,当年10月份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育学会进行论文评比活动,但这位数学老师没有及时得到论文评比的信息,当他知道论文评比的消息时,论文已在评委们的评比之中,要赶写出来已经来不及了。这位数学老师向评委们打过“招呼”以后,仅拟了一个论文题目便得到了一张一等奖的获奖证书。证书发下来后再慢慢撰写这篇论文。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在论文评比时,经常照顾即将晋升职称需要科研材料的教师,而其他教师即使论文再好也只能让路。
评析:论文评比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交流、促进发展、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晋升职称的确是教师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但教研部门在组织论文评比时,为教师评聘职称、评优评先、增加个人业绩的需要无原则让步,没有真正根据教师论文质量进行评比,以此达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为目的,结果违背了论文评比的初衷,失去了教科研的尊严。
二、教科研追求真实
案例:有一堂区(县)级英语公开课,上的是课文整体阅读教学课,授课教师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理解,然后便是最后的两个教学环节:1.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大意(Retell the text with your own words)。2.根据课文内容有几位学生扮演记者用英语进行电视采访,以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是这堂课最出彩之处)。这堂课看起来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热烈,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效果显著。
评析:即使学生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但经过30~40分钟的学习,就能把课文复述得那么熟练吗?学生用英语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电视采访对话时,学生间配合得那么默契,表达那么自如,得心应手,反应敏捷,原来他们上课前早已确定了各自扮演的角色,背好了各自的台词,并进行了反复操练。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形成“信息差”而带来的思考,更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及时生成了。有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早已演练过,甚至对老师的课堂提问都耳熟能详。听课的教师也或多或少心知肚明,因为大家都去搞这样的作秀课,热烈而轻松,评议时无懈可击,赢得了一片赞许,失去的是课堂的真实和真实课堂带给大家的值得研究的有价值资源和机会。
三、教科研注重时效
案例:有这么一个年轻的特级教师,自从评上特级后,便逐渐疏远了自己的学生和课堂,整天醉心于读啊、写啊,其文章终于漫天飞舞,于是,各地的讲学讲课邀请纷至沓来。这位特级教师的确也是表演的高手,看其在名师表演课上的拥抱学生、致歉学生,无不使人相信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他。然而,就是这位特级教师,在学校竟无人愿意和他搭班,他所执教的语文学科每次测试都比平行班级平均分低20多分,家长们怨声载道,纷纷拿着孩子的试卷找到教育局局长要求调换教师,让其“下课”。最后,特级不得不“孔雀东南飞”了。
评析:特级教师之特呼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底蕴,更需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超乎寻常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教师读书写作的真实目的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多发表几篇文章?为师者勤奋不倦地吸取知识应该是为更好地反哺于学生。脱离了教育工作坚实的基础去搞科研,纯粹为了一己私利、个人成名,即使文章再精彩,名气再大,也只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没有实际意义。
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科学成就奖了,也是许多人所梦寐以求的。然而,正是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目光和注意力总是投放到自己从事的研究上,却好像无意于这样的大奖,即使自己的确获奖了也深感到意外。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科学严谨、持之以恒和默默无闻的追求,“好运”就偏偏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他们的获奖在意料之外,又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搞教育教学科研有必要学一学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图虚名、不追功利、不讲形式、不饰外表、不求数量,确确实实地根据发展和改革的需要,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情理之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