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缅怀抗日名将彭雪枫功垂祖国、泽被长淮的生平业绩,我怀着深深的敬意,搜集有关他的文史和战史资料,研读有关他的生平和业绩的书籍。潜移默化之中,我深为他那辉煌的业绩、高尚的品德所景仰,更为他那崇高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1907年9月9日,彭雪枫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5年进入北京育德中学学习,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彭雪枫20年的奋斗史册上,党安排他到哪里,他就到那里,哪里最危险最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和英勇无畏地战斗着。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和得失。
他率部到皖东北后,曾多次报请华中局,要求邓子恢到四师任政治委员。他常说:“一切都是党的,人民的,连自己的生命都是属于党和人民的。”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在共同挽词中,称赞他“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无限忠诚 不怕牺牲
彭雪枫自幼跟随祖父,苦心练武,骑马耍枪,养成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坚强性格。参加革命后,经过战火的锤炼,他一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中以英勇善战著称的青年将领之一。
在抗日救国的前线,彭雪枫身先士卒,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1938年,他带领300人的队伍,挺进豫东,把华中敌人的后方变成前线。新四军重建军部之后,他率领第四师指战员,以洪泽湖为依托,在淮北大地上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1942年冬,粉碎日军33天的大扫荡。1943年春,在山子头自卫战中,击毙国民党反共顽固分子王光夏,活捉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
彭雪枫大智大勇,他指挥打仗,总爱“靠前指挥”,甚至亲自侦察进攻线路,直接掌握敌情变化。他总是说:“作为指挥员,不能像瞎子一样盲目指挥,为了避免造成不应有的伤亡,我不到第一线怎么行!”他经常教育干部“任何时候也不要忘记对人民负责、对战士负责和对党负责的一致性”。正是由于他的英勇无畏的表率作用,新四军四师也很快培养起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彭雪枫牺牲后,中共中央在悼词中赞扬他为“英勇的战士,天才的指挥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盛赞他“是一个智勇双全与英明能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爱兵如子 艰苦廉洁
在极端艰苦的长征中,彭雪枫始终以身作则,与干部战士同甘共苦。在行军途中,他经常把马让给体弱、伤病或者一些小同志代步,自己则背个包袱走路。在三军团过大渡河前后,全团的马匹都丢光了,只剩下他和张爱萍的两匹骡子。后来,张爱萍的那匹骡子在通过荒山密林、人烟绝迹的泡桐岗时跌死了,他那匹大黄骡子就成了全团仅有的坐骑。行军途中,彭雪枫自己步行,常催同志们骑他的骡子。翻越大鼓山那天,出发时还是朗朗晴天,走了一段,突然遇到一场急风暴雨,气温骤然下降,冻得人牙关打颤,浑身发抖。先头部队跟着彭雪枫爬上第一座山峰——上大鼓山,鸡蛋大小的冰雹把大家头上戴的斗笠砸穿了好多洞。彭雪枫命令战士们不准停留赶快通过,他自己却留在山顶上等候掉队的同志。先头部队已经爬上第二座山峰——中大鼓山了,他还站在上大鼓山的山顶上,焦急地向后张望。负责收容的张爱萍最后赶上来见他就问:“你怎么还不赶快走?”他这才放心地说:“同志们都上来了,这就好了。”
1942年11月13日,日军由徐州、宿迁、睢宁、泗县、盱眙、固镇各据点出发,五路向苏皖边区分进合击,总兵力近万人,并以飞机、汽艇相配合,企图一举歼灭四师主力。彭雪枫指挥边区军民,运用游击战术,和日伪军浴血奋战,持续达33天之久。在这次反扫荡中,四师部队两袭马公店,三打金锁镇,围攻泗县城,坚守朱家岗,破击泗灵公路,给日伪以很大打击。在那艰苦卓绝的日子里,彭雪枫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他坚持和战士一起食宿,“白天隐蔽封锁消息,夜晚行动,跋山涉水”,运筹指挥,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极大地激发了军民的战斗力。
彭雪枫毕生生活简朴,衣服破了也是自己缝补。彭雪枫牺牲后,组织上清理他的遗物,发现只有两套军衣和一床补了又补的被子,除此之外,身无长物。
爱百姓如父母 对自己严要求
1939年春,在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进驻涡河以北新兴集时,彭雪枫司令员经过调查研究,相互协调,军民协同,挖通了一条数十里长的排水渠道,使新兴集一带由十年九涝,变为年年丰收。人民群众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司令员,勒石立碑将该排水渠命名为“雪枫沟”,又名“新四沟”。
1943年8月18日,淮北地区泗南大柳巷一带因淮河水猛涨,河堤决口。在此危急关头,彭雪枫得到报告,立即动员师部及附近机关部队协同群众抢险。他亲自抱草抬土堵决口,并率先纵身跳入水中,以身躯挡住洪流。干部战士见状,纷纷跳下,组成人墙,协助民工排险。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抢救,决口终于被堵住,保护了数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彭雪枫和他领导的新四军四师这块历史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老百姓的心中!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汤恩伯部大举进攻豫皖苏边区,彭雪枫率部队进行了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反顽斗争后,按中共中央指示转移到津浦路以东。1941年7月在淮宝县仁和集召开的四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彭雪枫总结了路西的工作,特别是三个月反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他在肯定路西3年来各方面工作成绩的同时,就路西的军事、政治、群众、根据地建设、统战、敌伪军工作,以及干部政策、地方武装政策、领导方法等,作了严肃的自我批评。会后,彭雪枫接连写信、著文、作报告,主动将自己的缺点、错误讲给领导、部下和群众听,“好使人家了解我们在路西奋斗中的经验教训”。在坦率解剖自己的同时,还虚心地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和批评,并主动地和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彭雪枫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知错即改的优良品德和坦荡胸怀,使许多同志深受感动和教育,因而更加引起了广大官兵对他的爱戴和尊敬。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追忆彭雪枫同志》一文中写道:“多年在革命斗争中有功劳的人,如雪枫同志,他敢于揭露自己,批评自己,这种勇猛精进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同志们应向他学习的,连我自己在内。” 1944年,彭雪枫在华中局的整风学习中,对路西反顽斗争的失利,再一次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他的自我批评发自肺腑,开诚布公,感人至深。彭雪枫牺牲后,陈毅在悼念他的诗中写道:“整风事不易,自省为更难,洗濯冒冰雪,钦君不畏寒”,对他的自我批评精神,再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坚持原则 实事求是
彭雪枫在山西、河南敌后工作期间,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停止内战、共同对敌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能把坚定的原则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密切地结合起来。他不分昼夜地与各界人士进行长时间的交谈,以真诚的态度、令人悦服的言词,取得许多地方实力派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和援助。
1936年10月下旬,彭雪枫到太原办事处工作,频繁接触阎锡山的代表——阎锡山的外甥梁化之,通过他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中共中央。由于彭雪枫的统战工作,阎锡山在西安事变中“态度暧昧,保持中立”,使红军能够顺利集中到三原地区而未受到阎锡山从背后干扰,对保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彭雪枫继续留在太原,从事中共与阎锡山的联系及争取工作。抗战爆发、红军改编后,太原秘密联络处改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负责指导晋、冀、鲁、察四省和北平、天津两市的统战工作。他特别强调:“日本帝国主义已下了灭亡中国的决心,中日全面战争已不可避免。但只要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团结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就不会亡,就能够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期间,彭雪枫为中共的统战工作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43年10月到1944年3月,泗阳县委搞肃反出现扩大化,弄出一桩所谓“三青团”假案,5个月内,逼出了1000余名“三青团员”,并逮捕了150多人。就在“泗阳案件”扩大化时,彭雪枫认真研究了案情及驻军九旅的反映,认为此案的真实性可疑,必须及时清理。彭雪枫和刘瑞龙二人共同署名,电告在军部参加会议的邓子恢,邓子恢得知此案后,报请华中局派新四军军部保卫部长梁国斌到淮北,一起主持全案的审查。经过调查研究,反复核证,最后彻底弄清全案虚构真相。于是,给蒙冤的同志平了反,彻底纠正了泗阳县委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挽回了党的政治影响。
1943年8月下旬,在淮北中学发生了一起“进步青年救国团”案件。起因是一个17岁的女学生,偷了别人的钱,问题暴露后,她捏造说是另一个有“特务嫌疑”的女学生指使她干的。淮中领导不作调查研究,先后将42人打成“特务分子”。边区公安局受理此案后,也采取逼供信的方式办案,以致所谓的“特务分子”增加到56人。有一天,敌机把关在边区公安局的一名“重点对象”炸死了,公安人员在他身上发现许多写着“冤枉”两字的纸条。区党委十分慎重地进行了研究,决定由彭雪枫主持此案的复审。他从调查研究入手,亲自调阅有关资料,找有关干部调查案情,并用四天时间对所谓主要人犯进行审问,终于弄清了这是一起编造的假案。随后,淮北区党委进行了平反工作。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彭雪枫具有朝气蓬勃的改革创新精神。在他创建和发展四师的工作中,表现得最明显。他坚持发扬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坚持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在人民战争中发展和壮大部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的政治工作,并建立新型的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和官兵关系。他采取加强军政训练和实战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善于适应情况,为发挥平原作战的威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组建了四师骑兵团。
彭雪枫对军队政治工作多有建树。1937年10月,他应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主任、著名爱国人士续范亭的邀请,到山西大学发表题为《游击队政治工作》的长篇演说。他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敌后开展游击战的必要性,阐述了游击队的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后来,这篇稿子被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定名为《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并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成为敌后游击队政治工作的指导性教材。这些经验,在豫皖苏边区和四师部队又有了发扬光大。
彭雪枫十分重视知识分子。他在山西临汾办学兵队,在河南竹沟办教导队,在新四军四师办随营学校、抗大第四分校,广泛吸取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并亲自授课,兼任校长。他在工作中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使他们坚定革命信念,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锻炼。在他的主持下,新四军四师以老红军为骨干,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较快地建成了一支富有朝气、非常活跃、新老干部团结好的坚强部队。
彭雪枫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推广,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写工作总结,起草讲话稿,他都亲自动手,从不假手他人。由于来自实践,他写的文稿通俗流畅、气势磅礴,他的讲话深入浅出、有声有色,人们都爱看彭师长写的文章,爱听彭师长作的报告。他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作为自己工作中的首要任务。虽然身为军事指挥员,却在办好党报和剧团上倾注了不少心血。当时,人们熟知新四军四师有三件宝:骑兵团、拂晓剧团、《拂晓报》。彭雪枫亲自参与《拂晓报》的编辑工作,使这张报纸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战斗意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曾表扬《拂晓报》,说它是“办的好”的边区报纸之一。彭雪枫亲自创建和领导的拂晓剧团,深受边区军民的热爱与欢迎。
彭雪枫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高尚品德,崇高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彭雪枫牺牲已经60多年了。与那个时候相比,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是,他的革命精神仍然熠熠生辉,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作者系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刘顺发)
1907年9月9日,彭雪枫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5年进入北京育德中学学习,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彭雪枫20年的奋斗史册上,党安排他到哪里,他就到那里,哪里最危险最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和英勇无畏地战斗着。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和得失。
他率部到皖东北后,曾多次报请华中局,要求邓子恢到四师任政治委员。他常说:“一切都是党的,人民的,连自己的生命都是属于党和人民的。”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在共同挽词中,称赞他“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无限忠诚 不怕牺牲
彭雪枫自幼跟随祖父,苦心练武,骑马耍枪,养成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坚强性格。参加革命后,经过战火的锤炼,他一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中以英勇善战著称的青年将领之一。
在抗日救国的前线,彭雪枫身先士卒,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1938年,他带领300人的队伍,挺进豫东,把华中敌人的后方变成前线。新四军重建军部之后,他率领第四师指战员,以洪泽湖为依托,在淮北大地上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1942年冬,粉碎日军33天的大扫荡。1943年春,在山子头自卫战中,击毙国民党反共顽固分子王光夏,活捉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
彭雪枫大智大勇,他指挥打仗,总爱“靠前指挥”,甚至亲自侦察进攻线路,直接掌握敌情变化。他总是说:“作为指挥员,不能像瞎子一样盲目指挥,为了避免造成不应有的伤亡,我不到第一线怎么行!”他经常教育干部“任何时候也不要忘记对人民负责、对战士负责和对党负责的一致性”。正是由于他的英勇无畏的表率作用,新四军四师也很快培养起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彭雪枫牺牲后,中共中央在悼词中赞扬他为“英勇的战士,天才的指挥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盛赞他“是一个智勇双全与英明能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爱兵如子 艰苦廉洁
在极端艰苦的长征中,彭雪枫始终以身作则,与干部战士同甘共苦。在行军途中,他经常把马让给体弱、伤病或者一些小同志代步,自己则背个包袱走路。在三军团过大渡河前后,全团的马匹都丢光了,只剩下他和张爱萍的两匹骡子。后来,张爱萍的那匹骡子在通过荒山密林、人烟绝迹的泡桐岗时跌死了,他那匹大黄骡子就成了全团仅有的坐骑。行军途中,彭雪枫自己步行,常催同志们骑他的骡子。翻越大鼓山那天,出发时还是朗朗晴天,走了一段,突然遇到一场急风暴雨,气温骤然下降,冻得人牙关打颤,浑身发抖。先头部队跟着彭雪枫爬上第一座山峰——上大鼓山,鸡蛋大小的冰雹把大家头上戴的斗笠砸穿了好多洞。彭雪枫命令战士们不准停留赶快通过,他自己却留在山顶上等候掉队的同志。先头部队已经爬上第二座山峰——中大鼓山了,他还站在上大鼓山的山顶上,焦急地向后张望。负责收容的张爱萍最后赶上来见他就问:“你怎么还不赶快走?”他这才放心地说:“同志们都上来了,这就好了。”
1942年11月13日,日军由徐州、宿迁、睢宁、泗县、盱眙、固镇各据点出发,五路向苏皖边区分进合击,总兵力近万人,并以飞机、汽艇相配合,企图一举歼灭四师主力。彭雪枫指挥边区军民,运用游击战术,和日伪军浴血奋战,持续达33天之久。在这次反扫荡中,四师部队两袭马公店,三打金锁镇,围攻泗县城,坚守朱家岗,破击泗灵公路,给日伪以很大打击。在那艰苦卓绝的日子里,彭雪枫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他坚持和战士一起食宿,“白天隐蔽封锁消息,夜晚行动,跋山涉水”,运筹指挥,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极大地激发了军民的战斗力。
彭雪枫毕生生活简朴,衣服破了也是自己缝补。彭雪枫牺牲后,组织上清理他的遗物,发现只有两套军衣和一床补了又补的被子,除此之外,身无长物。
爱百姓如父母 对自己严要求
1939年春,在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进驻涡河以北新兴集时,彭雪枫司令员经过调查研究,相互协调,军民协同,挖通了一条数十里长的排水渠道,使新兴集一带由十年九涝,变为年年丰收。人民群众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司令员,勒石立碑将该排水渠命名为“雪枫沟”,又名“新四沟”。
1943年8月18日,淮北地区泗南大柳巷一带因淮河水猛涨,河堤决口。在此危急关头,彭雪枫得到报告,立即动员师部及附近机关部队协同群众抢险。他亲自抱草抬土堵决口,并率先纵身跳入水中,以身躯挡住洪流。干部战士见状,纷纷跳下,组成人墙,协助民工排险。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抢救,决口终于被堵住,保护了数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彭雪枫和他领导的新四军四师这块历史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老百姓的心中!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汤恩伯部大举进攻豫皖苏边区,彭雪枫率部队进行了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反顽斗争后,按中共中央指示转移到津浦路以东。1941年7月在淮宝县仁和集召开的四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彭雪枫总结了路西的工作,特别是三个月反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他在肯定路西3年来各方面工作成绩的同时,就路西的军事、政治、群众、根据地建设、统战、敌伪军工作,以及干部政策、地方武装政策、领导方法等,作了严肃的自我批评。会后,彭雪枫接连写信、著文、作报告,主动将自己的缺点、错误讲给领导、部下和群众听,“好使人家了解我们在路西奋斗中的经验教训”。在坦率解剖自己的同时,还虚心地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和批评,并主动地和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彭雪枫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知错即改的优良品德和坦荡胸怀,使许多同志深受感动和教育,因而更加引起了广大官兵对他的爱戴和尊敬。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追忆彭雪枫同志》一文中写道:“多年在革命斗争中有功劳的人,如雪枫同志,他敢于揭露自己,批评自己,这种勇猛精进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同志们应向他学习的,连我自己在内。” 1944年,彭雪枫在华中局的整风学习中,对路西反顽斗争的失利,再一次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他的自我批评发自肺腑,开诚布公,感人至深。彭雪枫牺牲后,陈毅在悼念他的诗中写道:“整风事不易,自省为更难,洗濯冒冰雪,钦君不畏寒”,对他的自我批评精神,再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坚持原则 实事求是
彭雪枫在山西、河南敌后工作期间,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停止内战、共同对敌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能把坚定的原则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密切地结合起来。他不分昼夜地与各界人士进行长时间的交谈,以真诚的态度、令人悦服的言词,取得许多地方实力派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和援助。
1936年10月下旬,彭雪枫到太原办事处工作,频繁接触阎锡山的代表——阎锡山的外甥梁化之,通过他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中共中央。由于彭雪枫的统战工作,阎锡山在西安事变中“态度暧昧,保持中立”,使红军能够顺利集中到三原地区而未受到阎锡山从背后干扰,对保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彭雪枫继续留在太原,从事中共与阎锡山的联系及争取工作。抗战爆发、红军改编后,太原秘密联络处改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负责指导晋、冀、鲁、察四省和北平、天津两市的统战工作。他特别强调:“日本帝国主义已下了灭亡中国的决心,中日全面战争已不可避免。但只要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团结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就不会亡,就能够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期间,彭雪枫为中共的统战工作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43年10月到1944年3月,泗阳县委搞肃反出现扩大化,弄出一桩所谓“三青团”假案,5个月内,逼出了1000余名“三青团员”,并逮捕了150多人。就在“泗阳案件”扩大化时,彭雪枫认真研究了案情及驻军九旅的反映,认为此案的真实性可疑,必须及时清理。彭雪枫和刘瑞龙二人共同署名,电告在军部参加会议的邓子恢,邓子恢得知此案后,报请华中局派新四军军部保卫部长梁国斌到淮北,一起主持全案的审查。经过调查研究,反复核证,最后彻底弄清全案虚构真相。于是,给蒙冤的同志平了反,彻底纠正了泗阳县委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挽回了党的政治影响。
1943年8月下旬,在淮北中学发生了一起“进步青年救国团”案件。起因是一个17岁的女学生,偷了别人的钱,问题暴露后,她捏造说是另一个有“特务嫌疑”的女学生指使她干的。淮中领导不作调查研究,先后将42人打成“特务分子”。边区公安局受理此案后,也采取逼供信的方式办案,以致所谓的“特务分子”增加到56人。有一天,敌机把关在边区公安局的一名“重点对象”炸死了,公安人员在他身上发现许多写着“冤枉”两字的纸条。区党委十分慎重地进行了研究,决定由彭雪枫主持此案的复审。他从调查研究入手,亲自调阅有关资料,找有关干部调查案情,并用四天时间对所谓主要人犯进行审问,终于弄清了这是一起编造的假案。随后,淮北区党委进行了平反工作。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彭雪枫具有朝气蓬勃的改革创新精神。在他创建和发展四师的工作中,表现得最明显。他坚持发扬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坚持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在人民战争中发展和壮大部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的政治工作,并建立新型的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和官兵关系。他采取加强军政训练和实战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善于适应情况,为发挥平原作战的威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组建了四师骑兵团。
彭雪枫对军队政治工作多有建树。1937年10月,他应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主任、著名爱国人士续范亭的邀请,到山西大学发表题为《游击队政治工作》的长篇演说。他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敌后开展游击战的必要性,阐述了游击队的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后来,这篇稿子被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定名为《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并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成为敌后游击队政治工作的指导性教材。这些经验,在豫皖苏边区和四师部队又有了发扬光大。
彭雪枫十分重视知识分子。他在山西临汾办学兵队,在河南竹沟办教导队,在新四军四师办随营学校、抗大第四分校,广泛吸取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并亲自授课,兼任校长。他在工作中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使他们坚定革命信念,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锻炼。在他的主持下,新四军四师以老红军为骨干,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较快地建成了一支富有朝气、非常活跃、新老干部团结好的坚强部队。
彭雪枫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推广,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写工作总结,起草讲话稿,他都亲自动手,从不假手他人。由于来自实践,他写的文稿通俗流畅、气势磅礴,他的讲话深入浅出、有声有色,人们都爱看彭师长写的文章,爱听彭师长作的报告。他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作为自己工作中的首要任务。虽然身为军事指挥员,却在办好党报和剧团上倾注了不少心血。当时,人们熟知新四军四师有三件宝:骑兵团、拂晓剧团、《拂晓报》。彭雪枫亲自参与《拂晓报》的编辑工作,使这张报纸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战斗意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曾表扬《拂晓报》,说它是“办的好”的边区报纸之一。彭雪枫亲自创建和领导的拂晓剧团,深受边区军民的热爱与欢迎。
彭雪枫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高尚品德,崇高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彭雪枫牺牲已经60多年了。与那个时候相比,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是,他的革命精神仍然熠熠生辉,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作者系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刘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