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 :外科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最早于1982年由Ohashi等[1]报道,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PMN[2]。近年,人们对其生物学特征的认识随着病例数报道的不断增加而深入。本文结合我们的经验,总结IPMN的诊断及治疗。IPMN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主要病理特征为 The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 was first reported by Ohashi et al. [1] in 1982 and was officially named as IPMN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 1996 [2]. In recent year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the number of reported cases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is article combines our experience to summariz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PMN. IPMN originated in the pancreatic duct epithelium, the main pathological features
其他文献
一、难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在传统英语课堂里往往是在表演独角戏,一味自编自导,学生只是坐在课堂里听、记,最后只是练就了耳朵和手,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新问题,教师就无法解惑,如果长期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缺乏职业的探究精神,更多的时间是埋头应付日常工作的琐事,哪有业余时间去主动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