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教学,大家都作了一些理论的探索与实际,现本人也就此做一点探讨。
一、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理论探索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
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
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到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再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习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的最大化,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
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自便(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
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融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
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电话13576128943;信箱:402759551@qq.com)
一、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理论探索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
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
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到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再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习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的最大化,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
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自便(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
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融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
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电话13576128943;信箱:4027595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