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严格,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和落实,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增长,为其全面学习及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支持。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中不断注重学生的多方面教学和培养,尤其注重对学生各科目的核心素养培养,以便实现教育事业中“质”的飞跃,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的提出适应于当下的素质教育和全面综合教育,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意义深远,对学生个人的地理成绩提升及地理思维培养意义重大,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关键能力进行适度解读,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理念出自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在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中占据着首要地位,这足以说明“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一大重点,需要相关地理教师对此进行充分关注,并以此为参考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关系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并研究的首要任务及主题,“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在于“具有人地协调意识”、“分析人地关系的能力”及“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策略”三点,以下笔者对该三类关键能力进行解读,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一、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关键能力解读
  (一)“具有人地协调意识”解读
  该项关键能力要求学生能在学习及生活中发现及关注到在各种生活及自然情境中的人口、各项资源及环境问题,并借助所学地理知识及其他知识进行问题思考和解决。在此之上,学生能利用人地协调、共同发展这一理念来看待并判断出该类问题中的优劣及利弊,以“行为倾向”决定自身后续行为,如自愿为保护环境而接受垃圾分类等等。
  (二)“分析人地关系的能力”解读
  该项关键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地理知识学习提升个人意识,能从地对人或者人对地的双向角度来看待人地关系,并在人地相互的关系角度中进行人地关系的认识和辩证,更高层次要求学生能借助人地关系在不同的动态变化视角下,进行人地关系的全面分析及辩证。
  (三)“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策略”解读
  该项关键能力首要要求学生在通过学习及培养后能说出协调人地间关系的一般性措施,如提升资源利用率、控制人口等等,进而通过实际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具体措施,此类措施需要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分析,适应性较强,最后在以上背景下正确分析人地问题并提出具体系统的解决措施,例如学生需对具体地域内自然、人文等环境做出了解并分析蕴含的人地协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全面措施。
  二、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具有人地协调意识”的教学策略
  在此环节初中地理教师可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模式,结合学生需求及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针对性、案例性较强的地理教学情境,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对教学情境的理解来充分提升个人意识,为后续的环保行为提供思想支持。例如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中笔者用PPT为学生展示了温带、热带、寒带及亚热带的地理面貌,并展示了北极及南极在全球变暖影响下产生的冰川融化北极熊流浪现象,为学生的环保理念、人地协调理念培养打下基础,帮助学生培养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分析人地关系的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此环节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对应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资料观察和分析,并通过小组间、师生间的交流进行问题探讨,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此外教师可利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确该区域内人地关系中的动态变化形式。例如“中国的人口”教学中笔者为大家播放了全国范围内人口分布图及大型城市中人口分布及资源利用现象,让学生进行为何大型城市人口聚齐、偏远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分析,对学生得出的城市各项资源多、薪资水平较高等答案讲解并补充,最后笔者为大家展示了部分城市过度开发造成的垃圾堆放、水质污染等图片,让学生明确当下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养成正确的资源利用观念及环保观念。
  (三)“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策略”的教学策略
  此环节教师可加强对教材中各项协调人地关系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如提升人口质量及控制资源浪费等等,进一步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小组间分析各环境下的具体措施,最后以实际事例让学生分析单个区域内人地关系中的现存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例如在“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一课中笔者提前让学生对北京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进行了解,并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然后笔者提出“北京常年面临的风沙问题如何产生该怎么改善?”这一问题让学生根据区域地图进行小组内分析和讨论,让大家对北京的自然环境及现存问题有明确的认知,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个人思维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束语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类学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球、了解人文环境,进而对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理念有所认知,促进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人地协调观”的关键能力解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静,于蓉.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2019,1262(27):44-47
  [2]孙嘉.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课例观察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9(08):24+40-42
  [3]董丽华.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分析[J].求知導刊,2018(35):87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新城区实验学校 江苏 徐州 221200)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网络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及技术的公开性,校园网络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威胁。在分析高职学院校园网存在的风险及安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做好环境的创设工作能够起到促进幼儿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明确创设良好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材料投放、空间使用科学合理,营造浓郁的民间美术艺术氛围,提升活动的质量。本文就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展开了分析研究,旨在通过环境创设措施提高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水平
地方文献是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各馆的读者服务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简述地方文献及其作用的基础上,探析了图书
介绍了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的测速原理.推导了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的速度解算方法.同时指出测量中存在的误差源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了消除或减小误差的方法.为提高多普勒海流剖面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