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倾听习惯的培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经济的到来让人们切身体会到英语的重要性,百姓与政府在这个经济时代也逐渐意识到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英语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人们逐渐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小学英语教育方面。可是就目前的小学英语状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依然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專门针对小学生英语听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可以提出帮助小学生培养英语倾听习惯的有效方案。
  长久以来,我国的小学英语课堂总是强调开放活泼,呈现出一股表面欣欣向荣的气氛,教师在教学时也总是提倡让学生学会大胆地朗诵课文,因此,无论是平时的课堂还是比较正规的公开课堂,到处都可以看到李阳疯狂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过于重视说的能力,却忽略了对学生听的培育。学会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礼貌,学会倾听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的艺术,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会学生听的能力同样十分重要。可是怎样才能改变长久以往的热闹课堂?怎样才能让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安静下来?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引学生倾听对话,给英语教学以长远的旺盛力呢?这都给小学英语教育者带来了难题。本文在此提出几点,希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倾听兴趣,培养倾听的习惯。
  改善激发手段
  随着新课改的出现,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只有充满激情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具备独特的魅力。目前很多小学英语教师认为只有高高举起的小手,整个课堂里的英语尖叫声才意味着课堂的活力。针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唤醒学生内心对英语的渴望,这种看似积极向上的活力课堂,其实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学习上的弊端。所以,英语教师应该转变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可以专注自己的精力,身心投入地倾听英语对话,倾听教师的英语教学。
  循序善诱,教会倾听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教师一个人就可以决定的,环境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英语的习惯是每一个教师要做的事情,可是培养习惯是要花费极大的耐心和精力的,其中培养方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每天定时的提醒与任务
  通常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时,都会给予学生一定有价值的提示和点评,以此激励学生可以积极应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以更高效的心态倾听教师的课堂内容,而英语教学也可以实施这一方法。比如,有一位学生具备良好的发音,英语教师可以称赞该学生:Wow,Tom speaks so well,can you follow him?在表扬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分心的学生拉回正常的轨道,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时不时采用这样的称赞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不留痕迹地提点其他学生,培养学生的英语倾听习惯。
  (二)多样化的声音原型
  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周边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加强听力强化训练,让学生多听磁带,多做听力训练,提高课堂上听力课程的出现频率,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地模仿磁带发音,并且随着听力次数的增多,不断提升对学生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倾听磁带时,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模仿的音调和语音上,而不是简单地阅读。另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学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光可以听到教师这一个人的声音原型,还可以倾听来自不同英语发音者的声音原型,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英语倾听,让他们在倾听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慢慢形成热爱倾听的习惯。
  (三)锲而不舍的强化训练
  如果想要改变班级中出现的过度热闹的现象,英语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让学生领悟到只说不听的弊端,让他们意识到不在意他人的言语是一件错误的行为。再者,要改变教学方式,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展开评价模式,在相互倾听的过程中方便学生指出他人的过错,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就是教师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安排定期的听力训练,并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发出英语指令,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使学生意识到练习英语听力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水库运行受工程区地质、水文等条件影响,易处于控制蓄水位的带病运行状况,无法发挥水库的正常效益。根据寿山县西山水库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水库蓄水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经分
针对湖北省公共图书馆"十二五"期间(2011-2014年)发展现状,阐述了"十二五"期间(2011-2014年)我省公共图书馆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旨在为制定我
针对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建筑物不配套,田间工程设施老化陈旧等问题,新疆伊州区大力推动灌区高效节水工程改造,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和管理机制。实践表明,项目实施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