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德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枯燥难懂
高职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或者说对于德育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德育课所传达的一些理论知识较为枯燥难懂。在德育书本中“内涵”“意义、本质、特征、方法”这类词汇较多见,也就是说德育教材较为注重德育课本身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理论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显得比较枯燥和难以掌握,毕竟从整体素质和培养方向来讲,高职学生并不同于德育理论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枯燥的理论学习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真正掌握知识本身的意义才是关键。因此,高职德育课堂不应该单一强调理论,而应较多地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浅显化,如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应该单一地强调理论和体系。
2.课堂模式单一
不同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德育课本身毕竟是理论课,因此还是以教室、课堂为依托,运用较多的形式莫过于课件,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如何使德育课堂丰富化,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些优秀的教师也进行过成功的尝试,例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游戏等方法被相继应用到了德育课堂中,使得课堂丰富了很多,但是课堂模式仍然是要继续关注和改革的教学问题之一。
3.案例远离生活
德育教材中的案例一般都是古人的巨著、伟人的言论等等,体现了德育教材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如何处理并灵活地运用教材便成了教师的难题。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思想和爱好都紧跟时代的潮流,兴趣、爱好、话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具有这一代人的典型特征。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解离他们遥不可及的案例,学生很难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德育课堂也不会成为受欢迎的课堂。
二、于丹《<论语>心得》在高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
1.小故事的应用
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里有很多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却又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例如,于丹讲解信仰,就用“子贡问政”的小故事来诠释,孔子与学生简单的几句对话,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信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并且能把这个理念深深印在脑海里。再比如,讲心灵之道的时候,讲到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于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这时,她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姑娘对自己和生活本没有信心,一个并不存在的头花却让她改变了这一切,所以真正弥补这个女孩生命缺憾的不是一朵头花,“而是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这个例子多么鲜活有趣,听一个故事,就思考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
小故事的应用在于丹解读《论语》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可以借鉴。 就像于丹所说, “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哪怕是圣人的专著也不需要我们去仰视,因为“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既然圣人的书都不需要我们去仰视,圣人都那样谦和、平淡,那么我们今天在讲德育课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不用那样刻板?笔者认为,在德育课堂中适当运用一些鲜活的小故事,可以使德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理念能真正灌输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讲到他们的内心里,而不是敷衍与表面,让学生认为教师只是在喊口号,从而让德育课坐冷板凳。
2.理念的应用
于丹在解读《论语》时,阐述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来理解问题,也让笔者有所感触。我们都在讲和谐社会,都在强调和谐,那么什么是和谐?大家的意见各有不同。于丹认为和谐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對自然万物的敬畏、顺应和默契。有了这样的和谐,我们才会拥有宽广的心胸,包容世间的万事万物,才能有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才会拥有自己内心的恬淡和安宁。又如德育教师经常谈理想,也教育学生要有理想,那么什么是理想?于丹认为理想并不是越高远越好,而应该以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为基础,内心的感受高于外在的业绩。她认为“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我们可以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感悟,思考人生的意义,讲解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探讨人格的完善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德育课的根本也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具备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而于丹的很多理念有利于德育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因为她倡导恬淡和宁静的内心世界,教人最真实的做人道理,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且也足以说服每一个人。因此,笔者认为将于丹解读《论语》中的一些理念在德育课堂中适当加以应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3.通俗化的应用
我们喜欢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的叙述简单易懂,实例通俗有趣。无论是在讲高深莫测的天地人之道,还是浅显易懂的朋友之道,都一样的容易理解,一样能触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引发无限感慨。既然一部古书《论语》都能解读到如此境界,那么德育课是否也可以做到一二呢?笔者认为,高职德育课堂应该向通俗化的方向发展,课不是讲得越深奥越好,而是越能让学生接受越好。所以,如何使德育课、德育课堂变得通俗化是教师现在应该思考的问题。将理论进行通俗化的解读,把案例进行浅显讲述,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应该更为有趣和容易接受。
三、思考
多年从事教育行业,让我们德育教师经验丰富,但也会让我们形成惯性和思维框框再加上繁忙的工作让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索。因此,我们渐渐地变得习惯和顺应,缺乏改变和创新的勇气,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等待着命运的安排。从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我们可以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更启发我们开始思考: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才能像于丹一样把德育课解读得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1.理论枯燥难懂
高职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或者说对于德育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德育课所传达的一些理论知识较为枯燥难懂。在德育书本中“内涵”“意义、本质、特征、方法”这类词汇较多见,也就是说德育教材较为注重德育课本身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理论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显得比较枯燥和难以掌握,毕竟从整体素质和培养方向来讲,高职学生并不同于德育理论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枯燥的理论学习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真正掌握知识本身的意义才是关键。因此,高职德育课堂不应该单一强调理论,而应较多地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浅显化,如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应该单一地强调理论和体系。
2.课堂模式单一
不同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德育课本身毕竟是理论课,因此还是以教室、课堂为依托,运用较多的形式莫过于课件,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如何使德育课堂丰富化,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些优秀的教师也进行过成功的尝试,例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游戏等方法被相继应用到了德育课堂中,使得课堂丰富了很多,但是课堂模式仍然是要继续关注和改革的教学问题之一。
3.案例远离生活
德育教材中的案例一般都是古人的巨著、伟人的言论等等,体现了德育教材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如何处理并灵活地运用教材便成了教师的难题。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思想和爱好都紧跟时代的潮流,兴趣、爱好、话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具有这一代人的典型特征。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解离他们遥不可及的案例,学生很难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德育课堂也不会成为受欢迎的课堂。
二、于丹《<论语>心得》在高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
1.小故事的应用
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里有很多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却又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例如,于丹讲解信仰,就用“子贡问政”的小故事来诠释,孔子与学生简单的几句对话,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信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并且能把这个理念深深印在脑海里。再比如,讲心灵之道的时候,讲到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于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这时,她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姑娘对自己和生活本没有信心,一个并不存在的头花却让她改变了这一切,所以真正弥补这个女孩生命缺憾的不是一朵头花,“而是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这个例子多么鲜活有趣,听一个故事,就思考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
小故事的应用在于丹解读《论语》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可以借鉴。 就像于丹所说, “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哪怕是圣人的专著也不需要我们去仰视,因为“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既然圣人的书都不需要我们去仰视,圣人都那样谦和、平淡,那么我们今天在讲德育课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不用那样刻板?笔者认为,在德育课堂中适当运用一些鲜活的小故事,可以使德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理念能真正灌输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讲到他们的内心里,而不是敷衍与表面,让学生认为教师只是在喊口号,从而让德育课坐冷板凳。
2.理念的应用
于丹在解读《论语》时,阐述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来理解问题,也让笔者有所感触。我们都在讲和谐社会,都在强调和谐,那么什么是和谐?大家的意见各有不同。于丹认为和谐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對自然万物的敬畏、顺应和默契。有了这样的和谐,我们才会拥有宽广的心胸,包容世间的万事万物,才能有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才会拥有自己内心的恬淡和安宁。又如德育教师经常谈理想,也教育学生要有理想,那么什么是理想?于丹认为理想并不是越高远越好,而应该以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为基础,内心的感受高于外在的业绩。她认为“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我们可以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感悟,思考人生的意义,讲解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探讨人格的完善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德育课的根本也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具备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而于丹的很多理念有利于德育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因为她倡导恬淡和宁静的内心世界,教人最真实的做人道理,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且也足以说服每一个人。因此,笔者认为将于丹解读《论语》中的一些理念在德育课堂中适当加以应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3.通俗化的应用
我们喜欢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的叙述简单易懂,实例通俗有趣。无论是在讲高深莫测的天地人之道,还是浅显易懂的朋友之道,都一样的容易理解,一样能触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引发无限感慨。既然一部古书《论语》都能解读到如此境界,那么德育课是否也可以做到一二呢?笔者认为,高职德育课堂应该向通俗化的方向发展,课不是讲得越深奥越好,而是越能让学生接受越好。所以,如何使德育课、德育课堂变得通俗化是教师现在应该思考的问题。将理论进行通俗化的解读,把案例进行浅显讲述,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应该更为有趣和容易接受。
三、思考
多年从事教育行业,让我们德育教师经验丰富,但也会让我们形成惯性和思维框框再加上繁忙的工作让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索。因此,我们渐渐地变得习惯和顺应,缺乏改变和创新的勇气,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等待着命运的安排。从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我们可以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更启发我们开始思考: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才能像于丹一样把德育课解读得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