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生的中国梦, 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现实写照,是高职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是高职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基础》课教改新思路借情感教育的特殊媒介,营造真诚关爱的教学氛围,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人生观,这一系列方法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助推高职学生实现梦想。
关键词:教改新思路人生观教育情感教学法责任意识
【中国分类号】G455
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并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高职学生最伟大的梦想是步入社会后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世界,做最好的自己。
一、借情感教育的特殊媒介,营造真诚关爱的教学氛围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体验,是一种能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复杂的心理机制,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者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情感中成熟、稳定的一面,培养积极情感,真正做到“情理交融”。情感教育在《基础》课上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教育者处于什么样的情感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也至关重要。如果教育者处于信任、关心的积极稳定的情感状态下,学生能主动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且将其内化;倘若教育者处于疏远、冷漠、怀疑的消极波动的情感状态下,学生会产生敌对情绪,抵触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从而就达不到两课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情感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特殊媒介显得至关重要。
“爱是一种魅力;是一种陶醉;还是一种奇迹” 。因为爱可以使人充分体验生命的价值,使人的生命焕然一新。无论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还是心理治疗中的病人与治疗专家之间的关系都必须有真正的关心之情。每一个高职生都有渴望关爱、得到鼓励、学习知识、表达自我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之间建立真诚关爱的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真诚关爱”就是要求教师诚恳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尽全力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种爱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对教学的热爱、对教材内容的深思熟虑以及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上。“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法律素养,就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使之充满希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尊重、信赖、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基础》课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二、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胡锦涛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种“四个不唯,只唯实用”的科学人才观,正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核心所在。
人才观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办学层次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教育质量评价等问题。《基础》课在‘理想信念’篇就着重从提高认知水平的维度来拓展高职生自信心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各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高职毕业生能否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否适应大中型企业生产一线的需要,能否做到用得上并留得下,是衡量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成就高职梦
弗兰克尔指出:“发现生命的意义应该到现实世界中去,而不是在人仿佛自成一个封闭系统的内心世界中寻找”。一个健康的人不能永远只是关心自己。当人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中解放出来以后,就会发现他正在经历着由一种未完成的计划所引起的健康的紧张,当这项计划完成时,个人的生命意义也得以体现。可见,要培养学生学习《基础》课的自觉意识,增强其学习《基础》课理论知识的意义感,就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上,而应该同时把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理想信念放在实践中进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也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出来的,而是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为此,在《基础》课课程体系建设中,不仅要讲好理论课,而且还要建设好《基础》课实践平台,把静态的结果定量评价和动态的过程定性评价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开展个性差异教育,树立并提高高职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人生使命或天职,要求他完成所赋予他的具体任务,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的一生也都不能重复。”教师在对每个班级学生进行教学之前,要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学生来自哪里、脾气秉性或同学相互了解介绍等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个性发展和心理状况,摸清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在课堂上尽最大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
总之,学校提供的只是人生的起点和舞台。而《基础》课教学在大学阶段也只是引导每个人积极向上,其原动力是梦想。让高职生秉扬社会责任,敢于梦想,敢于追求美好价值,只有不断的奋斗,实现自己的小梦,也将实现大梦,成为高职梦、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新代言人。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布莱尔•古德.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H],常晓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1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16号。
4、李平:以文化自信和自觉推进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华章》2013(13)。
关键词:教改新思路人生观教育情感教学法责任意识
【中国分类号】G455
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并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高职学生最伟大的梦想是步入社会后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世界,做最好的自己。
一、借情感教育的特殊媒介,营造真诚关爱的教学氛围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体验,是一种能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复杂的心理机制,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者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情感中成熟、稳定的一面,培养积极情感,真正做到“情理交融”。情感教育在《基础》课上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教育者处于什么样的情感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也至关重要。如果教育者处于信任、关心的积极稳定的情感状态下,学生能主动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且将其内化;倘若教育者处于疏远、冷漠、怀疑的消极波动的情感状态下,学生会产生敌对情绪,抵触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从而就达不到两课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情感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特殊媒介显得至关重要。
“爱是一种魅力;是一种陶醉;还是一种奇迹” 。因为爱可以使人充分体验生命的价值,使人的生命焕然一新。无论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还是心理治疗中的病人与治疗专家之间的关系都必须有真正的关心之情。每一个高职生都有渴望关爱、得到鼓励、学习知识、表达自我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之间建立真诚关爱的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真诚关爱”就是要求教师诚恳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尽全力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种爱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对教学的热爱、对教材内容的深思熟虑以及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上。“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法律素养,就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使之充满希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尊重、信赖、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基础》课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二、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胡锦涛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种“四个不唯,只唯实用”的科学人才观,正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核心所在。
人才观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办学层次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教育质量评价等问题。《基础》课在‘理想信念’篇就着重从提高认知水平的维度来拓展高职生自信心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各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高职毕业生能否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否适应大中型企业生产一线的需要,能否做到用得上并留得下,是衡量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成就高职梦
弗兰克尔指出:“发现生命的意义应该到现实世界中去,而不是在人仿佛自成一个封闭系统的内心世界中寻找”。一个健康的人不能永远只是关心自己。当人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中解放出来以后,就会发现他正在经历着由一种未完成的计划所引起的健康的紧张,当这项计划完成时,个人的生命意义也得以体现。可见,要培养学生学习《基础》课的自觉意识,增强其学习《基础》课理论知识的意义感,就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上,而应该同时把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理想信念放在实践中进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也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出来的,而是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为此,在《基础》课课程体系建设中,不仅要讲好理论课,而且还要建设好《基础》课实践平台,把静态的结果定量评价和动态的过程定性评价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开展个性差异教育,树立并提高高职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人生使命或天职,要求他完成所赋予他的具体任务,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的一生也都不能重复。”教师在对每个班级学生进行教学之前,要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学生来自哪里、脾气秉性或同学相互了解介绍等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个性发展和心理状况,摸清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在课堂上尽最大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
总之,学校提供的只是人生的起点和舞台。而《基础》课教学在大学阶段也只是引导每个人积极向上,其原动力是梦想。让高职生秉扬社会责任,敢于梦想,敢于追求美好价值,只有不断的奋斗,实现自己的小梦,也将实现大梦,成为高职梦、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新代言人。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布莱尔•古德.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H],常晓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1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16号。
4、李平:以文化自信和自觉推进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华章》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