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宣示表》是汉末魏晋时期小楷代表作品之一,历代被作为小楷学习的经典范本。此帖气息醇古拙朴,用笔自然简远,布局幽深茂密,对后世小楷发展影响较大。临习此帖过程中需注意古与新、实与活、拙与巧、断与连等方面的问题,用心体悟,注重对整体气息的把握。
【关键词】钟繇;小楷;古朴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1-0028-04
【作者简介】吴旭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美术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通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南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某种艺术形式初创时期的代表作品往往会成为后人不断追求、难以企及的经典。钟繇《宣示表》即是如此,历来都被作为当之无愧的小楷学习最佳范本之一。
在书法发展史上,钟繇是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唯一能与“书圣”王羲之并驾齐名的书家。书史上将其与张芝并称“钟张”,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梁武帝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在钟繇与二王的排序上,将钟繇的艺术成就定位于王羲之之前。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真书绝世,“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可见钟繇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汉末以举孝廉入仕途,官至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曹魏建立,官拜太尉,继迁太傅,位列三公,后人称“钟太傅”,集大官僚与大书法家于一身。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介绍钟繇擅长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三种书体,钟书三体中,对书法发展影响最大的当为章程书,章程书是抄写公文的常用书体,是早期楷书,其为后世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末魏晋是书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是书法变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草、行、楷等新书体与篆、隶等旧书体共存并在,交融发展。草、行、楷等书体都出现了一批难以超越的典范之作,奠定了后世书法的发展方向,魏晋精神亦成为历代书家追求的终极目标。钟繇楷书即产生于这样的时期,隶楷交融,新旧交替,钟繇虽不是楷书新体的首创者,但却是楷书发展定型的重要推动者。他从旧体隶书和萌芽状态的新体楷书中,总结整理出楷书的规矩和程式,加速了楷书的定型化过程;并借助其显赫的社会地位,加速了楷书的推广,使楷书也成为“传秘书,教小学”的书体,具有了官方合法地位,成了正体。同时钟繇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位以擅长正书而闻名于世的书家。其楷书艺术成就,在其同时期及之后的书家中难以找到匹敌者,张怀瓘评其“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故而《宣和书谱》誉其为“正书之祖”。钟繇楷书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王便有多个临本,后世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书家皆深受钟繇影响,钟书成为书法史上与妍美的二王书风相对立的古朴书法审美典型。而时至当代,“钟繇书风”更是兴盛于书坛,近年来各类书法展览比赛中,小楷类作品中效仿钟书的非常之多,甚至已成为当代小楷的流行书风。因此对钟繇书法的学习、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钟繇真迹在两晋时期便已格外稀见,至今早已佚失不存,现在所见书迹皆为后人摹刻。其存世的著名小楷作品有《宣示表》《力命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都为宋朝以来的法帖刻本。
《宣示表》是钟繇最负盛名的作品,对小楷发展影响极大。据王僧虔《论书》载,西晋末年战乱,丞相王导携《宣示表》过江,后曾放王羲之处。此帖甚为世重,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后世摹刻本甚多,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全帖十八行,二百九十五个字。目前所见的《宣示表》刻本学界普遍认定为据王羲之临本所刻,因而此帖与《荐季直表》《贺捷表》等钟繇其他作品风格有一定的差异,用笔结构显得更为成熟规整,隶意相对减弱,楷意浓郁,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有类似之处。此帖虽为摹刻本,但是就摹习小楷者而言却是极佳的范本。因为《贺捷表》《荐季直表》等隶意较浓、“点画之间,多有异趣”,是典型钟书风格的作品,初习者较难把握,临习难度较大。《宣示表》则介于钟、王之间,既有钟书的拙朴古雅,又有王书的规整流美,在拙与巧之间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承上启下,既可上溯钟书的高古,又可习得王书的用笔习惯,具有较强的拓展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此作虽非钟书原作,但却是入门钟书的最佳法帖。
《宣示表》的风格及技法特征可以用如下三个词来概括:
一、醇古拙朴
这当为此帖最突出的特征,正如张怀瓘云其“古雅有余”。钟书的高古气息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袁裒云:“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钟繇书法正值隶楷交变之际,在旧体隶书的基础上不断蜕变出新的楷书笔法,但楷法又尚未成型成熟,因此隶楷杂糅成为书写中的普遍现象,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醇古质朴之气。从技法层面进行分析,此帖醇古之气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结体的拙朴。《宣示表》结体上较多地保留了隶书的结体特征,因此与后世小楷最明显的区别便是结体的横向取势,横向笔画舒展開张,而纵向笔画则收敛短促,从而形成了微扁、宽博的体势。同时在隶楷交变时期,楷书的结体规律、美学原则尚未定型,变数较大,因此与后世妍媚纤巧类的小楷大相异趣。此帖结体不求工整,不追求结体的平正谨严,也不符合成熟时期小楷“上紧下松”“左收右放”等通用的结字原则,而是因势赋形,随意自然,呈现出“稚拙”之态,如袁泰所云:“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非若后人妍媚纤巧之态。”其二,用笔的平实稳厚。《宣示表》的用笔由隶书转化而来,虽然从笔画形态上看此帖用笔已减省了隶书的雁尾波挑等,但是其线质却仍具有厚实稳健的篆隶笔意。以篆隶的中锋用笔,起笔内敛含蓄,行笔缓涩绵实,下笔稳健,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任何浮滑之笔,线条的质朴、厚实是其主要特征。此帖的拙朴高古之气对后世影响甚大,刘熙载云:“其书大巧若拙,后人莫及。”
【关键词】钟繇;小楷;古朴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1-0028-04
【作者简介】吴旭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美术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通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南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某种艺术形式初创时期的代表作品往往会成为后人不断追求、难以企及的经典。钟繇《宣示表》即是如此,历来都被作为当之无愧的小楷学习最佳范本之一。
在书法发展史上,钟繇是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唯一能与“书圣”王羲之并驾齐名的书家。书史上将其与张芝并称“钟张”,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梁武帝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在钟繇与二王的排序上,将钟繇的艺术成就定位于王羲之之前。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真书绝世,“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可见钟繇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汉末以举孝廉入仕途,官至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曹魏建立,官拜太尉,继迁太傅,位列三公,后人称“钟太傅”,集大官僚与大书法家于一身。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介绍钟繇擅长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三种书体,钟书三体中,对书法发展影响最大的当为章程书,章程书是抄写公文的常用书体,是早期楷书,其为后世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末魏晋是书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是书法变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草、行、楷等新书体与篆、隶等旧书体共存并在,交融发展。草、行、楷等书体都出现了一批难以超越的典范之作,奠定了后世书法的发展方向,魏晋精神亦成为历代书家追求的终极目标。钟繇楷书即产生于这样的时期,隶楷交融,新旧交替,钟繇虽不是楷书新体的首创者,但却是楷书发展定型的重要推动者。他从旧体隶书和萌芽状态的新体楷书中,总结整理出楷书的规矩和程式,加速了楷书的定型化过程;并借助其显赫的社会地位,加速了楷书的推广,使楷书也成为“传秘书,教小学”的书体,具有了官方合法地位,成了正体。同时钟繇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位以擅长正书而闻名于世的书家。其楷书艺术成就,在其同时期及之后的书家中难以找到匹敌者,张怀瓘评其“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故而《宣和书谱》誉其为“正书之祖”。钟繇楷书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王便有多个临本,后世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书家皆深受钟繇影响,钟书成为书法史上与妍美的二王书风相对立的古朴书法审美典型。而时至当代,“钟繇书风”更是兴盛于书坛,近年来各类书法展览比赛中,小楷类作品中效仿钟书的非常之多,甚至已成为当代小楷的流行书风。因此对钟繇书法的学习、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钟繇真迹在两晋时期便已格外稀见,至今早已佚失不存,现在所见书迹皆为后人摹刻。其存世的著名小楷作品有《宣示表》《力命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都为宋朝以来的法帖刻本。
《宣示表》是钟繇最负盛名的作品,对小楷发展影响极大。据王僧虔《论书》载,西晋末年战乱,丞相王导携《宣示表》过江,后曾放王羲之处。此帖甚为世重,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后世摹刻本甚多,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全帖十八行,二百九十五个字。目前所见的《宣示表》刻本学界普遍认定为据王羲之临本所刻,因而此帖与《荐季直表》《贺捷表》等钟繇其他作品风格有一定的差异,用笔结构显得更为成熟规整,隶意相对减弱,楷意浓郁,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有类似之处。此帖虽为摹刻本,但是就摹习小楷者而言却是极佳的范本。因为《贺捷表》《荐季直表》等隶意较浓、“点画之间,多有异趣”,是典型钟书风格的作品,初习者较难把握,临习难度较大。《宣示表》则介于钟、王之间,既有钟书的拙朴古雅,又有王书的规整流美,在拙与巧之间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承上启下,既可上溯钟书的高古,又可习得王书的用笔习惯,具有较强的拓展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此作虽非钟书原作,但却是入门钟书的最佳法帖。
《宣示表》的风格及技法特征可以用如下三个词来概括:
一、醇古拙朴
这当为此帖最突出的特征,正如张怀瓘云其“古雅有余”。钟书的高古气息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袁裒云:“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钟繇书法正值隶楷交变之际,在旧体隶书的基础上不断蜕变出新的楷书笔法,但楷法又尚未成型成熟,因此隶楷杂糅成为书写中的普遍现象,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醇古质朴之气。从技法层面进行分析,此帖醇古之气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结体的拙朴。《宣示表》结体上较多地保留了隶书的结体特征,因此与后世小楷最明显的区别便是结体的横向取势,横向笔画舒展開张,而纵向笔画则收敛短促,从而形成了微扁、宽博的体势。同时在隶楷交变时期,楷书的结体规律、美学原则尚未定型,变数较大,因此与后世妍媚纤巧类的小楷大相异趣。此帖结体不求工整,不追求结体的平正谨严,也不符合成熟时期小楷“上紧下松”“左收右放”等通用的结字原则,而是因势赋形,随意自然,呈现出“稚拙”之态,如袁泰所云:“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非若后人妍媚纤巧之态。”其二,用笔的平实稳厚。《宣示表》的用笔由隶书转化而来,虽然从笔画形态上看此帖用笔已减省了隶书的雁尾波挑等,但是其线质却仍具有厚实稳健的篆隶笔意。以篆隶的中锋用笔,起笔内敛含蓄,行笔缓涩绵实,下笔稳健,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任何浮滑之笔,线条的质朴、厚实是其主要特征。此帖的拙朴高古之气对后世影响甚大,刘熙载云:“其书大巧若拙,后人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