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好教,道理难讲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教师在讲“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各个数位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上课教师顿时被问得瞠目结舌。
  我因此思考:我们教学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实行导致了这个学生的“为什么”。为此,作此文与同行探讨。
  对于“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一: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计数器开展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计数器上拨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离开计数器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进而得出结论: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策略二:
  主要利用不同数量的火柴梗或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数,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逐个对照检查摆出的数能否被3整除,通过观察表格、交流,逐步发现规律进而验证和应用。
  思考:
  以上两种教学策略,我认为应归为同一种教学策略,仅仅是教学工具不同而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采用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整节课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为什么又会出现本文开始提到的场景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学生提出的这个“为什么”该不该教?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定位于“初步理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似乎不该教学“为什么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个问题,如果不教,那么学生仍旧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
  我认为:既然学生向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我们怎能满足于现在的教学现状?所以,不仅要教,而且要让学生在演绎推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这个“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方法和结论。
  2.4w果要教这个“为什么”,又该如何教?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为什么”,必须利用数论中的同余理论,但学生未必能听懂,但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必然知道68÷3、(60 8)÷3、(9×6 6 8)÷3的余数相同。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3.如何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
  以上两种教学策略太功利主义了,探究的目的直指结果。我以为,探究性学习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积极的探究体验。
  改进:
  我认为主要是教学目标的改进。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掌握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判断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的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及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改进。
  如复习导入法。先研究2和5的倍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最后通过“找数—观察—猜想—举证—归纳”的过程,得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在已有的探究经验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主迁移,让学生领悟3的倍数的特征。
  “探究新知”法。如:老师先让学生猜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并说出自己的探究方法。
  然后是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找数—观察—猜想—举证—归纳—自我否定的探究过程慢慢领悟3的倍数规律。
  此时,可以加以引导: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如果把数位上的数调换一下位置,得到的数仍然能被3整除。对这一发现有没有检查过?这会不会是碰巧?既然不是碰巧,那肯定有某种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以一连串的发问“惹”急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活动中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喜悦。
其他文献
汽车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型车辆相继问世。它们不仅外形新颖别致,更能节省能源,使用十分方便。    新型节能“空气车”    科学家正在不断探索使用其他能源的汽车。其中,一种以空气为动力的“气车”已经开发成功。  以空气为“动力”的汽车也叫空气车,车上有4个总容量90升的压缩空气缸,可储存90m3的空气。每加一次空气可行驶200公里或10小时,最高时速为110公
材料和工具:  装牛奶的空纸盒(容积为500毫升)、塑料电池盒(内装两节5号电池),131型小电动机,塑料螺旋桨,细电线,泡沫塑料块,双面胶,φ2mm铁丝,细的橡皮管,锥子和剪刀等。    制作方法:  1.把装牛奶的空纸盒按图1剪成船体,平放,纸盒原来的上端作为船头,底部作为船尾(如图1)。  2.用自行车气门芯橡皮管将粗铁丝一头与马达的轴套接在一起,把塑料螺旋桨装在粗铁丝的另一头(如图2)。 
“快,快关上发动机,让飞船停下来。”美丽的琼·帕尔莫小姐突然异常痛苦地扭歪了脸,在艰难地吐出这几个字后,她倒在了一边。  琼小姐是一名具有特异功能的银河特遣队队员。这次,她和另外22名队员一起,秘密乘坐“盗天者”号宇宙飞船,前往银河帝国边界的库思德加星。他们将要去查明一种奇异的不明飞行物。  “什么?要在次空间停住飞船?你们疯了!我们现在谁都没有弄清楚次空间的性质,再说,谁知道有没有另一艘飞船正在
蓝宝石项链  绿 叶    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走进一间小珠宝店。  矮矮的她,脸儿贴着玻璃展览橱柜,很留心地看一件一件的首饰。店内没有别的顾客,只有老板一人,便任由她看。  她终于停下来,出神地盯着橱柜里的一串蓝宝石项链。许久许久,指着一串项链说:“我想买这一串项链,你可以替我包装得美丽一点吗?”  老板问:“你买来做什么?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结成的小包,解开了,全是一些
[考点透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重现率几乎为100%。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该考点在中考中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理解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表
在以色列,一位行为学家在年轻的乞丐中搞了一次施舍活动,施舍物有三种:100美元、一套西装和一盆蒲公英。  施舍过程中,这位行为学家搞了一个统计。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的乞丐要了100美元,百分之九的乞丐要了西装,只有百分之一的乞丐要了蒲公英。  10年后,这位行为学家对当初接受施舍的乞丐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为:要美元的乞丐,基本上仍以乞讨为生;要西装的乞丐,却大部分成了蓝领或白领;而要蒲公英的乞
环保空气伞    韩国设计师打造了一款非传统意义上的雨伞。  这款另类雨伞没有伞盖,它的中空管会喷出气体,在使用者与雨水之间形成一道稳固的屏障。此外,使用者还可以控制伞柄的长度以及空气盖的大小。  基本结构和功能(上为喷气口,下为进气口):通过空气从进气口进入而后从喷气口喷出,空气伞为使用者提供一道气幕。这道气幕能够起到伞盖的作用,用来阻挡雨水。  控制器(控制电源和空气屏障大小):通过简单的操作
大二那年寒假,春节将近时,接到学校的通知,我有一门专业课在期末考试中没有及格,让提前几天返校参加补考。这让我很是苦恼,返校后怎么有脸见同学呢?而且还不敢和家里人说,他们一直以我为骄傲,如果知道我在大学里的成绩这样,一定会很伤心失望的。  年也没有过好,本来每年都要给同学们打电话拜年的,可是今年却不敢,怕他们问起自己的成绩。过了初五,离开学还有7天我便返校了。  学校里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看来今年
2010年10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发布了一个整版的讣告及人物介绍,报纸上市后,数以千计的市民来到法拉格特广场,他们在那里点燃蜡烛由衷地哀悼。如果你认为这位离世者一定是某位政要或者科学家、慈善家或者富豪,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位不幸病逝的人,只是一位街头小贩,他的名字叫卡尔洛斯。  卡尔洛斯去世时42岁,小时候艰苦的生活环境没能使他念更多的书,所以长大后,他只能在美国华盛顿的法拉格特广场
当亨利·库柏发现某些事有点不对劲时,他已在月球上待了将近两个星期了。  起初,只是一种古怪的怀疑,这种预感并不能使一个科学记者太在意。毕竟,库柏来到这里是应联合国太空署的要求。他再次巡游月球,每天传回两千字的稿子。  尽管新鲜感已经消失,库柏面前仍旧静卧着一个非洲般大小的充满神秘和奇迹的世界——一个有详细地图但几乎完全没被开发的世界。  离加压罩、实验室和航天港一箭之遥的地方就是那沉睡中的空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