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去年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国有资产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04年末将达6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
上海国资监管工作及特点
地方国有经济在调整优化中为全市发展作出新贡献。上海地方国有经济预计2004年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0亿元,约占全市总量的25%左右;工业总产值28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120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6大国有投资公司在城市建设中的投资达170多亿元,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港口、能源、地产储备、路桥建设、环保、市政、水务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F1、洋山深水港、世博建设、两岸开发建设等重大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27家企业集团预计年度科研投资超过80亿元,比上年增长7.4%。年内筹措10亿元资金,推进国有企业科教创新攻关项目,如:电气集团的1000MW级大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研制、广电电子的新型平板显示一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OLED、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的城市轨道交通A型大车国产化研制开发、上海焦化有限公司的碳一化工与羰基合成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及关键产品等。
国有企业年内新增就业岗位5万多个,企业职工收入增长11%。电气集团实施“百千万”工程,创造了上万个工作岗位。农工商集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近20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获得产品收入达25亿元左右。
国有企业在改革重组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3年以来,我们共重组大企业集团18家,涉及总资产规模2038亿元,集约处置不良债务230亿元,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上海产权交易市场共鉴证成交各类企业产权5155宗,交易总额3612亿元。出资监管企业通过改革促进了发展,通过整合提升了效益,初步实现了销售收入、利润“双增长”,品牌、规模“双扩张”,体制、机制“双转换”。出资监管企业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18%,利润同比增长约28%。
百联集团重组后,集团营业网点净增近800家,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0%以上;锦江国际集团2004年全年实现利润比重组前五大集团历史最高水平翻一番,投资和管理的酒店从105家发展到150家,在国际酒店业的排名从第57位提升到第35位;电气集团2004年全年实现净利润比上年同比增长100%,存续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平衡了改革成本,在支持发展的基础上,人员、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农工商集团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重组后利润同比增长20%以上;轻工集团打破行业内整合的界限,发挥市、区两个积极性,22家二级公司、388户企业、88亿元总资产整建制下放6个区县;上汽集团独家发起成立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转换机制、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奠定了基础;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以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努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性跨国码头经营和管理企业;新华发行集团49%的股权转让给多元投资的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新华发行系统单位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家。
国资监管体系在探索中逐步规范和完善。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我们从上海实际出发,坚持依法、有效,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
严把“三道关”,建立健全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公开透明的产权交易制度和规范的决策机制,推动国有资产的有序流动,完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民主程序,明确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重组指导意见。
发挥战略规划、预算财务、薪酬考核委员会的作用,完善以战略、预算、契约三大管理为支撑的监管体系,制定出资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企业国资经营预算,推进产权代表薪酬考核制度改革。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在重组、改制企业实行外派专职董事制度,规范监事会日常管理,建立出资监管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成立稽查中心,建立以财务决算报表为核心的年度报告体系。
实施资产评估管理政企分离,评估项目由确认制转变为核准备案制;加强社会事业国资管理,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借鉴ERP管理思路,优化内部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效率和水平。
企业党建工作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努力适应国资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重点探索混合经济条件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持以人为本,成立上海市企业改制问题专项工作小组,在推进改革中最大限度地解决好职工群众的就业和基本保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保证了国资国企改革稳妥推进。
上海国资监管工作思路
一心谋发展,着力于形成支撑上海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力军。
唱响发展主旋律。以发展统一思想,以发展引领改革,以发展凝聚人心。使改革战略与发展战略相呼应,改革思路与发展思路相对应,改革举措与发展举措相适应。
提高关键产业的带动力。把调整的注意力集中到能形成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支撑,并带动产业链或产业集成的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上来。
提高战略产业的渗透力。把调整的注意力集中到涉及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的能源、资源储备以及体现国家脊梁和躯干的战略项目上来。
提高核心技术的自控力。把调整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技术能级、带动产业升级、培育和壮大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来。
提高核心主业的竞争力。把调整的注意力集中到能够支撑企业做大、实力做强、品牌做响,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主业上来。
齐心促改革,着力于形成有利于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一司一策,继续推进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产权多元化改革,全力推动资产的资本化,获得增量资源,解决历史问题,开辟资源联接、产业联动、企业联营、区域联合新空间。
要选择好战略合作伙伴。鼓励外资、民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资本参与控股公司产权多元化,引进的投资合作伙伴要有共同的战略愿景、价值取向和投资偏好,在企业发展中要有明显的互补优势,在提升企业价值、品质以及经营理念中要有明显的贡献力。
要选择好商业模式。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处理产权链和产业链的关系,坚持“有进有退”,使国有资本能够集中在产权链的核心部位,集成在产业链的关键部位,积聚在价值链的高端部位,发挥国有资本对其他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带动力和主导竞争力。
要选择好有利时机。抓住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最佳时机,寻求盘活存量、吸引增量的最大盈利空间,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发现价格、决定价格的优势,使优质的资产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能够为企业做实做大做强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大市场化配置的力度,试行倍率、比率、奖率三率复合的产权代表薪酬分配办法,正确处理产权代表的岗位薪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倍率关系,产权代表岗位薪与绩效薪的比率关系,任期业绩贡献与出资人奖励的比例关系;按照工资水平与企业增长效益相匹配的原则,完善企业自主决定工资水平机制;引入股票期权理念,鼓励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潜心抓管理,着力于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
适应控股公司逐步多元化的新形势,继续健全以分层决策、分类管理、分级考核为原则,以战略、预算、契约管理为支撑,以统计、审计和会计为基础,出资人监管与企业法人治理有效对接的国资监管体系。
更加注重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实施分类管理,按照权利和责任、义务对等的原则,确立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对产权代表的相应的授权形式。同时,制定不同的业绩考核指标,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
更加注重战略管理。以制定“十一五”规划为契机,把握发展和调整的方向,依据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行动方案,制定国有资产投资导向目录,更新国资布局结构调整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
更加注重预算管理。推动企业全面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接,逐步把预算执行力和利润分配情况纳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以出资人财务制度为支撑,以国资收益收缴为核心的国资经营预算体系。
更加注重契约管理。研究制定市场接受、出资人认可的企业领导人员的任职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国资产权代表职责,试行产权代表资格授证,逐步建立产权代表述职制度,创新适应不同行业和企业特点的业绩考核和收入分配方式。
更加注重动态监管。强化出资人财务监督,掌握翔实的数据,评判真实的业绩,在充分授权的基础上,加强预警预测分析和财务快报分析;规范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和稽查制度,加大对国资损失责任的查处力度;建立董事、监事中心,健全专职董事、专职监事培训和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完善出资监管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真情维稳定,着力从源头上治理,从制度上防范。
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已不再是单纯的减员增效,而是要让广大职工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2005年,我们在集团层面推行“六个统筹”:统筹职工协解标准,坚持合法、合理、合情原则,制定集团公司协解标准统筹的指导意见;统筹职工分流资金,将稳定成本纳入预算管理,企业存量变现资金坚持首先用于分流安置职工;统筹土地资源处置,由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统一受让、管理土地资源,变现资金优先用于困难企业职工分流安置;统筹职工就业岗位,在集团公司及市国资委系统建立职工就业岗位的信息沟通和统筹协调平台;统筹不良债务处理,从“一家子”处理转变为“一揽子”处理,运用多种方法措施,集约化、专业化解决历史债务;统筹稳定工作力量,在集团公司层面集中一批讲政治、懂政策,善于做群众工作,敢于负责,敢于碰硬的稳定工作专兼职队伍。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全力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把党员的先进性融于日常工作,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关键时刻;工作延伸到哪里,党建就要跟到哪里,创新突破到哪里,党建就要落实到哪里;党支部要建在产业链、产权链上,探索多元投资主体企业的党建工作,让每个党员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让每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成为党的方针、路线的实践者。
党建工作重点突出“四个加强”:一是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分析企业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建工作的现状,并与考核评价挂钩。二是加强企业人才战略。把人才战略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制定企业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倡导“信心、激情、依法、诚信”的国资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融合起来,与深入开展“高兴、放心”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活动链接起来,与塑品牌、树形象、转变观念、转变生产方式衔接起来。四是加强企业党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研究制定多元投资企业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意见,加强党内民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源头治理,抓好制度建设和案件查处;整合监督资源,形成反腐倡廉的合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上海新一轮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创新的思维,以改革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把国资国企改革推向深入,为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罗志荣)
上海国资监管工作及特点
地方国有经济在调整优化中为全市发展作出新贡献。上海地方国有经济预计2004年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0亿元,约占全市总量的25%左右;工业总产值28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120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6大国有投资公司在城市建设中的投资达170多亿元,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港口、能源、地产储备、路桥建设、环保、市政、水务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F1、洋山深水港、世博建设、两岸开发建设等重大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27家企业集团预计年度科研投资超过80亿元,比上年增长7.4%。年内筹措10亿元资金,推进国有企业科教创新攻关项目,如:电气集团的1000MW级大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研制、广电电子的新型平板显示一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OLED、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的城市轨道交通A型大车国产化研制开发、上海焦化有限公司的碳一化工与羰基合成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及关键产品等。
国有企业年内新增就业岗位5万多个,企业职工收入增长11%。电气集团实施“百千万”工程,创造了上万个工作岗位。农工商集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近20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获得产品收入达25亿元左右。
国有企业在改革重组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3年以来,我们共重组大企业集团18家,涉及总资产规模2038亿元,集约处置不良债务230亿元,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上海产权交易市场共鉴证成交各类企业产权5155宗,交易总额3612亿元。出资监管企业通过改革促进了发展,通过整合提升了效益,初步实现了销售收入、利润“双增长”,品牌、规模“双扩张”,体制、机制“双转换”。出资监管企业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18%,利润同比增长约28%。
百联集团重组后,集团营业网点净增近800家,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0%以上;锦江国际集团2004年全年实现利润比重组前五大集团历史最高水平翻一番,投资和管理的酒店从105家发展到150家,在国际酒店业的排名从第57位提升到第35位;电气集团2004年全年实现净利润比上年同比增长100%,存续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平衡了改革成本,在支持发展的基础上,人员、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农工商集团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重组后利润同比增长20%以上;轻工集团打破行业内整合的界限,发挥市、区两个积极性,22家二级公司、388户企业、88亿元总资产整建制下放6个区县;上汽集团独家发起成立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转换机制、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奠定了基础;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以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努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性跨国码头经营和管理企业;新华发行集团49%的股权转让给多元投资的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新华发行系统单位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家。
国资监管体系在探索中逐步规范和完善。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我们从上海实际出发,坚持依法、有效,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
严把“三道关”,建立健全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公开透明的产权交易制度和规范的决策机制,推动国有资产的有序流动,完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民主程序,明确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重组指导意见。
发挥战略规划、预算财务、薪酬考核委员会的作用,完善以战略、预算、契约三大管理为支撑的监管体系,制定出资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企业国资经营预算,推进产权代表薪酬考核制度改革。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在重组、改制企业实行外派专职董事制度,规范监事会日常管理,建立出资监管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成立稽查中心,建立以财务决算报表为核心的年度报告体系。
实施资产评估管理政企分离,评估项目由确认制转变为核准备案制;加强社会事业国资管理,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借鉴ERP管理思路,优化内部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效率和水平。
企业党建工作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努力适应国资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重点探索混合经济条件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持以人为本,成立上海市企业改制问题专项工作小组,在推进改革中最大限度地解决好职工群众的就业和基本保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保证了国资国企改革稳妥推进。
上海国资监管工作思路
一心谋发展,着力于形成支撑上海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力军。
唱响发展主旋律。以发展统一思想,以发展引领改革,以发展凝聚人心。使改革战略与发展战略相呼应,改革思路与发展思路相对应,改革举措与发展举措相适应。
提高关键产业的带动力。把调整的注意力集中到能形成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支撑,并带动产业链或产业集成的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上来。
提高战略产业的渗透力。把调整的注意力集中到涉及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的能源、资源储备以及体现国家脊梁和躯干的战略项目上来。
提高核心技术的自控力。把调整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技术能级、带动产业升级、培育和壮大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来。
提高核心主业的竞争力。把调整的注意力集中到能够支撑企业做大、实力做强、品牌做响,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主业上来。
齐心促改革,着力于形成有利于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一司一策,继续推进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产权多元化改革,全力推动资产的资本化,获得增量资源,解决历史问题,开辟资源联接、产业联动、企业联营、区域联合新空间。
要选择好战略合作伙伴。鼓励外资、民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资本参与控股公司产权多元化,引进的投资合作伙伴要有共同的战略愿景、价值取向和投资偏好,在企业发展中要有明显的互补优势,在提升企业价值、品质以及经营理念中要有明显的贡献力。
要选择好商业模式。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处理产权链和产业链的关系,坚持“有进有退”,使国有资本能够集中在产权链的核心部位,集成在产业链的关键部位,积聚在价值链的高端部位,发挥国有资本对其他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带动力和主导竞争力。
要选择好有利时机。抓住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最佳时机,寻求盘活存量、吸引增量的最大盈利空间,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发现价格、决定价格的优势,使优质的资产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能够为企业做实做大做强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大市场化配置的力度,试行倍率、比率、奖率三率复合的产权代表薪酬分配办法,正确处理产权代表的岗位薪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倍率关系,产权代表岗位薪与绩效薪的比率关系,任期业绩贡献与出资人奖励的比例关系;按照工资水平与企业增长效益相匹配的原则,完善企业自主决定工资水平机制;引入股票期权理念,鼓励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潜心抓管理,着力于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
适应控股公司逐步多元化的新形势,继续健全以分层决策、分类管理、分级考核为原则,以战略、预算、契约管理为支撑,以统计、审计和会计为基础,出资人监管与企业法人治理有效对接的国资监管体系。
更加注重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实施分类管理,按照权利和责任、义务对等的原则,确立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对产权代表的相应的授权形式。同时,制定不同的业绩考核指标,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
更加注重战略管理。以制定“十一五”规划为契机,把握发展和调整的方向,依据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行动方案,制定国有资产投资导向目录,更新国资布局结构调整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
更加注重预算管理。推动企业全面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接,逐步把预算执行力和利润分配情况纳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以出资人财务制度为支撑,以国资收益收缴为核心的国资经营预算体系。
更加注重契约管理。研究制定市场接受、出资人认可的企业领导人员的任职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国资产权代表职责,试行产权代表资格授证,逐步建立产权代表述职制度,创新适应不同行业和企业特点的业绩考核和收入分配方式。
更加注重动态监管。强化出资人财务监督,掌握翔实的数据,评判真实的业绩,在充分授权的基础上,加强预警预测分析和财务快报分析;规范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和稽查制度,加大对国资损失责任的查处力度;建立董事、监事中心,健全专职董事、专职监事培训和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完善出资监管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真情维稳定,着力从源头上治理,从制度上防范。
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已不再是单纯的减员增效,而是要让广大职工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2005年,我们在集团层面推行“六个统筹”:统筹职工协解标准,坚持合法、合理、合情原则,制定集团公司协解标准统筹的指导意见;统筹职工分流资金,将稳定成本纳入预算管理,企业存量变现资金坚持首先用于分流安置职工;统筹土地资源处置,由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统一受让、管理土地资源,变现资金优先用于困难企业职工分流安置;统筹职工就业岗位,在集团公司及市国资委系统建立职工就业岗位的信息沟通和统筹协调平台;统筹不良债务处理,从“一家子”处理转变为“一揽子”处理,运用多种方法措施,集约化、专业化解决历史债务;统筹稳定工作力量,在集团公司层面集中一批讲政治、懂政策,善于做群众工作,敢于负责,敢于碰硬的稳定工作专兼职队伍。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全力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把党员的先进性融于日常工作,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关键时刻;工作延伸到哪里,党建就要跟到哪里,创新突破到哪里,党建就要落实到哪里;党支部要建在产业链、产权链上,探索多元投资主体企业的党建工作,让每个党员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让每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成为党的方针、路线的实践者。
党建工作重点突出“四个加强”:一是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分析企业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建工作的现状,并与考核评价挂钩。二是加强企业人才战略。把人才战略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制定企业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倡导“信心、激情、依法、诚信”的国资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融合起来,与深入开展“高兴、放心”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活动链接起来,与塑品牌、树形象、转变观念、转变生产方式衔接起来。四是加强企业党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研究制定多元投资企业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意见,加强党内民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源头治理,抓好制度建设和案件查处;整合监督资源,形成反腐倡廉的合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上海新一轮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创新的思维,以改革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把国资国企改革推向深入,为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