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听说了几个令人震惊又感慨的“故事”。
故事之一:主角是日本某知名企业,它曾一度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出于日本人那种强烈得有些古怪的自尊心,该企业老板竟当众剖腹自杀,以死向员工谢罪。此惊世骇俗之举激起全员士气,令企业峰回路转,很快便重回正轨。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中国企业家感慨:尽管很多日本纺机、缝机企业都在严重亏损,可能一夜之间说倒就倒了,中国企业打败它们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它们宁可死,也不愿卖给中国企业,因为民族自尊心问题。”
故事之二:主角是两家全球著名的缝纫机品牌——杜克普和百福。杜克普2005年因连年亏损,卖给了上工申贝;而百福在被上工申贝收购之前,也已经破产了几次,一直在寻求并购。——表面上,上工申贝收购杜克普和百福是正常的资本运作,毫无异议,但其实,杜克普和百福是一对多年的竞争对手,照理说卖给同一家中国企业是很不寻常的。那么这段“三角恋”从何而来呢?
又一位中国企业家的解读令人茅塞顿开:“百福宁可低价卖给上工申贝,也不愿高价卖给其他人,为什么?因为它卖给的其实是杜克普!百福认为杜克普仍是德系企业,同属一家。说穿了,人家看中的还是德国自己的企业。”
故事之三:主角是一家德国纺机企业,也是一家有13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说这个“故事”的是一位香港代理商,他一提到该企业就满脸着急。“德国人太死板,一切都按协议来办事,怎么谈的就怎么做,协议以外的任何费用一概不接受、一概不承担。但在中国,做事是有很多‘规矩’的。”
更让这位代理商受不了的,是德国公司不愿意降低价格。“它们宁可不要生意也不愿降低品质,它们的设备用几十年都没问题,就是价格居高不下。如果它的价格能降个20%~30%,对国产设备的冲击是很大的。”后来,这位香港代理商选择了退出。
上述三个外企故事,都有些“固执”。德国有好些这样的中小企业,它们都有令人尊敬的公司历史,坚守家族世代相传的经营理念,不愿因眼前困难就委曲求全,它们中的很多都因“固执”而倒下。它们宁可倒下也不贱卖,那种古希腊式的悲壮令人惋叹。
姑且不论含有多少傲慢的因素,外企这种“固执”甚至“死板”,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反观国内企业,中国人脑子活是世界闻名的,灵活经营、多元发展,也常常挂在我们企业家的嘴边。但在这种“灵活”、“多元”中,是否缺少了一点坚韧?又是否松懈了一些底线?在坚守和灵活之间,最难的就是把握好利弊的准绳。
最近,在与同和纺机的一位朋友聊天过程中,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不妨摘录几句聊天内容——“你们最近在忙啥?”“在修改制度。”“为什么要修改制度呢?”“按照企业后续发展规划,思想要改变,制度要跟上,人的素质也要跟上。”
简单三句话(思想、制度、人),如醍醐灌顶,把企业的运行规律揭示无遗:企业要发展,首先在于发展思想,也即“方向”,方向不对失之千里;有了方向,还需要“制度”来护航,确保方向不跑偏;而任何制度,最终都由“人”来执行,提高人员素质便是快马加鞭。
正如习总书记的精辟论断:“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又到岁末,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想想:明年,我们该变革什么?又该坚守什么?
故事之一:主角是日本某知名企业,它曾一度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出于日本人那种强烈得有些古怪的自尊心,该企业老板竟当众剖腹自杀,以死向员工谢罪。此惊世骇俗之举激起全员士气,令企业峰回路转,很快便重回正轨。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中国企业家感慨:尽管很多日本纺机、缝机企业都在严重亏损,可能一夜之间说倒就倒了,中国企业打败它们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它们宁可死,也不愿卖给中国企业,因为民族自尊心问题。”
故事之二:主角是两家全球著名的缝纫机品牌——杜克普和百福。杜克普2005年因连年亏损,卖给了上工申贝;而百福在被上工申贝收购之前,也已经破产了几次,一直在寻求并购。——表面上,上工申贝收购杜克普和百福是正常的资本运作,毫无异议,但其实,杜克普和百福是一对多年的竞争对手,照理说卖给同一家中国企业是很不寻常的。那么这段“三角恋”从何而来呢?
又一位中国企业家的解读令人茅塞顿开:“百福宁可低价卖给上工申贝,也不愿高价卖给其他人,为什么?因为它卖给的其实是杜克普!百福认为杜克普仍是德系企业,同属一家。说穿了,人家看中的还是德国自己的企业。”
故事之三:主角是一家德国纺机企业,也是一家有13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说这个“故事”的是一位香港代理商,他一提到该企业就满脸着急。“德国人太死板,一切都按协议来办事,怎么谈的就怎么做,协议以外的任何费用一概不接受、一概不承担。但在中国,做事是有很多‘规矩’的。”
更让这位代理商受不了的,是德国公司不愿意降低价格。“它们宁可不要生意也不愿降低品质,它们的设备用几十年都没问题,就是价格居高不下。如果它的价格能降个20%~30%,对国产设备的冲击是很大的。”后来,这位香港代理商选择了退出。
上述三个外企故事,都有些“固执”。德国有好些这样的中小企业,它们都有令人尊敬的公司历史,坚守家族世代相传的经营理念,不愿因眼前困难就委曲求全,它们中的很多都因“固执”而倒下。它们宁可倒下也不贱卖,那种古希腊式的悲壮令人惋叹。
姑且不论含有多少傲慢的因素,外企这种“固执”甚至“死板”,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反观国内企业,中国人脑子活是世界闻名的,灵活经营、多元发展,也常常挂在我们企业家的嘴边。但在这种“灵活”、“多元”中,是否缺少了一点坚韧?又是否松懈了一些底线?在坚守和灵活之间,最难的就是把握好利弊的准绳。
最近,在与同和纺机的一位朋友聊天过程中,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不妨摘录几句聊天内容——“你们最近在忙啥?”“在修改制度。”“为什么要修改制度呢?”“按照企业后续发展规划,思想要改变,制度要跟上,人的素质也要跟上。”
简单三句话(思想、制度、人),如醍醐灌顶,把企业的运行规律揭示无遗:企业要发展,首先在于发展思想,也即“方向”,方向不对失之千里;有了方向,还需要“制度”来护航,确保方向不跑偏;而任何制度,最终都由“人”来执行,提高人员素质便是快马加鞭。
正如习总书记的精辟论断:“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又到岁末,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想想:明年,我们该变革什么?又该坚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