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杨树食叶害虫在睢宁部分地区大面积发生,给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损失。总结杨树几种重要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提出无害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86-01
杨树生长快、材质好、易加工、用途广、效益高,广大群众栽植杨树的积极性非常高。但近年来由于树种单一,加之气候异常及人为因素,造成杨树食叶害虫在部分地区大面积连片发生,给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杨树主要食叶害虫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和杨黄卷叶螟。对杨树主要食叶害虫的防治由于缺乏系统监测和正确指导,一直沿袭“见虫治虫”的方法,一旦发现危害,防治适期已过,虫龄已超过3龄,害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明显下降;且选用的药剂往往是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毒农药,影响人畜安全,大量杀伤天敌,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我们通过加强害虫测报,掌握发生规律,优化防治策略,选准施药适期,并积极试验筛选、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型农药,对杨树食叶害虫实施无害化防治,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发生概况
杨扇舟蛾1年发生4~5代,翌年4月初开始羽化,第1代至第4代成虫出现期分别为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8月上旬至下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8月份以后在林间世代重叠,虫态交错,第4代幼虫在9月下旬以后化蛹越冬。如气候适宜,可以发生第5代,在10月中旬以后化蛹越冬。
杨小舟蛾每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来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各代幼虫发生期:第1代5月上旬、第2代6月中旬、第3代7月上旬、且第2代与第3代重叠发生、第4代8月中旬和最后1代幼虫为害至9~10月份,7~8月高温多雨季节为害最凶。
杨黄卷叶螟1年发生4代,翌年4月杨柳放叶后,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危害。5月底幼虫先后老熟化蛹。第1代6月上旬、第2代盛发期在7月中旬、第3代8月中旬、第4代9月中旬,以幼虫在地面落叶层中结茧过冬。
2防治对策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
轻度发生区:以自然调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强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中、重度发生区: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病毒、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对虫害特别严重的林分,大面积暴发成灾要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通过化学农药打孔注药等方式及时防治。根本的措施是及时清理虫害木、更新树种、营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态条件,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1年多代,而以第1和第2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应重点抓好前2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
(1)对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上的杨树幼虫1~2龄,可用车载全自动高压弥雾机,采用200倍敌敌畏加800倍高效氯氰菊酯树冠弥雾防治。
(2)对环境要求较高,零星发生的大树,使用高效内吸氯胺磷杀虫剂3~5倍药液,用树干注药机树干注药防治,效果达90%以上。
(3)对成片造林用3%高渗苯氧威生物杀虫剂(森林专用杀虫剂,环保型),或1.2%苦烟乳油生物制剂,以药剂按1∶5~8比例与柴油混配,使用林业专用烟雾机喷烟防治。
(4)对5年以下小树,用高压弥雾机或农用喷雾器树冠喷洒1 500~2 500倍2.5%溴氰菊酯,或4.5%高效氯氰菊酯药液加500~800倍的敌敌畏药液进行防治。
(5)越冬(越夏)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6)对老熟幼虫下树预蛹期,可采用林地产土堆肥杀虫灭蛹防治。
(7)保护利用天敌,能有效控制害虫发生。为了做到可持续控制杨树害虫防治,选用环保型药剂取代高毒、高残留农药,以保护利用天敌,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 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86-01
杨树生长快、材质好、易加工、用途广、效益高,广大群众栽植杨树的积极性非常高。但近年来由于树种单一,加之气候异常及人为因素,造成杨树食叶害虫在部分地区大面积连片发生,给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杨树主要食叶害虫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和杨黄卷叶螟。对杨树主要食叶害虫的防治由于缺乏系统监测和正确指导,一直沿袭“见虫治虫”的方法,一旦发现危害,防治适期已过,虫龄已超过3龄,害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明显下降;且选用的药剂往往是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毒农药,影响人畜安全,大量杀伤天敌,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我们通过加强害虫测报,掌握发生规律,优化防治策略,选准施药适期,并积极试验筛选、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型农药,对杨树食叶害虫实施无害化防治,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发生概况
杨扇舟蛾1年发生4~5代,翌年4月初开始羽化,第1代至第4代成虫出现期分别为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8月上旬至下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8月份以后在林间世代重叠,虫态交错,第4代幼虫在9月下旬以后化蛹越冬。如气候适宜,可以发生第5代,在10月中旬以后化蛹越冬。
杨小舟蛾每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来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各代幼虫发生期:第1代5月上旬、第2代6月中旬、第3代7月上旬、且第2代与第3代重叠发生、第4代8月中旬和最后1代幼虫为害至9~10月份,7~8月高温多雨季节为害最凶。
杨黄卷叶螟1年发生4代,翌年4月杨柳放叶后,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危害。5月底幼虫先后老熟化蛹。第1代6月上旬、第2代盛发期在7月中旬、第3代8月中旬、第4代9月中旬,以幼虫在地面落叶层中结茧过冬。
2防治对策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
轻度发生区:以自然调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强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中、重度发生区: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病毒、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对虫害特别严重的林分,大面积暴发成灾要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通过化学农药打孔注药等方式及时防治。根本的措施是及时清理虫害木、更新树种、营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态条件,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1年多代,而以第1和第2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应重点抓好前2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
(1)对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上的杨树幼虫1~2龄,可用车载全自动高压弥雾机,采用200倍敌敌畏加800倍高效氯氰菊酯树冠弥雾防治。
(2)对环境要求较高,零星发生的大树,使用高效内吸氯胺磷杀虫剂3~5倍药液,用树干注药机树干注药防治,效果达90%以上。
(3)对成片造林用3%高渗苯氧威生物杀虫剂(森林专用杀虫剂,环保型),或1.2%苦烟乳油生物制剂,以药剂按1∶5~8比例与柴油混配,使用林业专用烟雾机喷烟防治。
(4)对5年以下小树,用高压弥雾机或农用喷雾器树冠喷洒1 500~2 500倍2.5%溴氰菊酯,或4.5%高效氯氰菊酯药液加500~800倍的敌敌畏药液进行防治。
(5)越冬(越夏)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6)对老熟幼虫下树预蛹期,可采用林地产土堆肥杀虫灭蛹防治。
(7)保护利用天敌,能有效控制害虫发生。为了做到可持续控制杨树害虫防治,选用环保型药剂取代高毒、高残留农药,以保护利用天敌,维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