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小的时候,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大孩子们上学去了,我们几个小的便跟在他们后面也跑到学校里玩,有时跑到学校里的小孩子竟有十来个。也许是老师怕我们影响他们上课吧,就把我们组织起来,让我们坐在教室后面的木柴堆上,然后每人发一张巴掌大的纸片,上面用毛笔写了几个字。上课前老师教我们认识这些字,在他给大孩子上课的时候,就让我们记这些字。这样,我们也就一天有事做了。当大孩子放学的时候,老师也检查一下我们的学习情况,每次我们都能完成任务。渐渐地,我们认识了“爸爸”“妈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字。那巴掌大的纸片可能是我读过的第一种“书”吧。
上学了,父亲给我一元钱让我交学杂费,记得还找回了好几毛钱,发了《语文》和《算术》(后来改成了《数学》)两本书,这就是我第一次读的正规的书。以后,又增加了《常识》(后来改成了《自然》)。就是这样的几本书伴我度过了小学的快乐时光。
当时在农村很少见到课外书,倒是经常有一部分孩子手里拿着小连环画看。由于那时我年龄小,个子矮,又很腼腆,所以很少有机会借到这些书。直到有一天,大概在四五年级吧,不知从什么地方倒腾了两毛钱,就偷偷跑到公社新华书店买了本书,名字叫《趣味数学100题》,这是我买的第一本书。回家后,又怕父母发现受批评,就把书压在床铺底下,结果还是很快被发现了,但父亲并没有批评我,以后看书就理直气壮多了。
上初中后,学的书是不少,如《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历史》等,就是没有课外书,除了一张《中国少年报》外,大家的课余时闻都是靠听收音机里的说书来度过的。当时,最火的要数《岳飞传》了,估计比现在的《梦想中国》等选秀节目要火得多,那时,我觉得可以不吃饭,但绝对不能不听《岳飞传》。中午时分,一听到放学铃响我就蹿出教室,飞一般地回家,然后用手捧着收音机听。有时,一个收音机周围能挤七八个头。如果收音机接触不良,那它就该遭殃了。伙伴ff]使劲地又拍又打,还骂个不停。但是,后来由于学习紧张,也由于到外地上学买不起收音机的缘故,快乐的听说书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1983年,我和同伴凭着各自的聪明好学考上了师范学校。由于我们年龄太小,学校又是初次扩招,所以管理依然采取初中的模式。白天都在上课,晚自习后值班领导催我们熄灯休息。每天摆在眼前的不是《语文》就是《数学》,男外还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法等课程。那时,没有人说要多看点书,也没有人被逼着看课外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大家都往图书馆跑,才知道他们在借书看,也就跟着借了两本,但一直没时间看。就这样,随着师范学校的毕业,我看课外书的历史也莉上了句号。
来到农村一所学校参加工作后,我订过两次报纸,但两年都没见送过一份,所以,以后蒋也没订过。没有书的课余时间,便很自然地和人聊天、打扑克、喝酒,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工作中的所有难题都以传统的方法得以解决,没发现少读书对自己有影响。然而有一天,上级领导送到学校几本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便随手翻了翻,发现世上竟然还有这么好的教育书籍,原来老师还可以这么当,就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进入学校管理层后,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去做,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欠缺,同时也发现读书的严重匮乏对自己的影响是多么大。特别是在郑州听过一次课后,更加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浅陋。回来后就开始逼着自己看书,但那时看到的绝大多数是杂志。前两年,由于工作的更换,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每天都坚持看,像魏书生的系列书籍、孙维刚的书等都是这个时候看的。但最近这两年,由于工作繁忙,看书的习惯没有坚持下来。
一次,在扬州宝应开会时与窦桂梅老师有过短时间的交流,她说,我们中师生文化底蕴相对差,先天的“营养不良”,这给我们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窦桂梅已经是多年的名师了,还这么谦虚,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加紧学习呢?所以,我决定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晚9点以后回家,在学校里看书学习。
参加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后,我和同事一起开始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把看书提到了生活的主要位置上来。2006年第一天,我在“教育在线”《营造书香校园》专栏设立了自己的读书笔记主题帖,严格要求自己读书。前半辈子已经过去。离退休只剩20年的时间了,这20年需要用读书来滋养。
为了不让60岁后悔,从今天开始,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
上学了,父亲给我一元钱让我交学杂费,记得还找回了好几毛钱,发了《语文》和《算术》(后来改成了《数学》)两本书,这就是我第一次读的正规的书。以后,又增加了《常识》(后来改成了《自然》)。就是这样的几本书伴我度过了小学的快乐时光。
当时在农村很少见到课外书,倒是经常有一部分孩子手里拿着小连环画看。由于那时我年龄小,个子矮,又很腼腆,所以很少有机会借到这些书。直到有一天,大概在四五年级吧,不知从什么地方倒腾了两毛钱,就偷偷跑到公社新华书店买了本书,名字叫《趣味数学100题》,这是我买的第一本书。回家后,又怕父母发现受批评,就把书压在床铺底下,结果还是很快被发现了,但父亲并没有批评我,以后看书就理直气壮多了。
上初中后,学的书是不少,如《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历史》等,就是没有课外书,除了一张《中国少年报》外,大家的课余时闻都是靠听收音机里的说书来度过的。当时,最火的要数《岳飞传》了,估计比现在的《梦想中国》等选秀节目要火得多,那时,我觉得可以不吃饭,但绝对不能不听《岳飞传》。中午时分,一听到放学铃响我就蹿出教室,飞一般地回家,然后用手捧着收音机听。有时,一个收音机周围能挤七八个头。如果收音机接触不良,那它就该遭殃了。伙伴ff]使劲地又拍又打,还骂个不停。但是,后来由于学习紧张,也由于到外地上学买不起收音机的缘故,快乐的听说书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1983年,我和同伴凭着各自的聪明好学考上了师范学校。由于我们年龄太小,学校又是初次扩招,所以管理依然采取初中的模式。白天都在上课,晚自习后值班领导催我们熄灯休息。每天摆在眼前的不是《语文》就是《数学》,男外还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法等课程。那时,没有人说要多看点书,也没有人被逼着看课外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大家都往图书馆跑,才知道他们在借书看,也就跟着借了两本,但一直没时间看。就这样,随着师范学校的毕业,我看课外书的历史也莉上了句号。
来到农村一所学校参加工作后,我订过两次报纸,但两年都没见送过一份,所以,以后蒋也没订过。没有书的课余时间,便很自然地和人聊天、打扑克、喝酒,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工作中的所有难题都以传统的方法得以解决,没发现少读书对自己有影响。然而有一天,上级领导送到学校几本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便随手翻了翻,发现世上竟然还有这么好的教育书籍,原来老师还可以这么当,就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进入学校管理层后,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去做,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欠缺,同时也发现读书的严重匮乏对自己的影响是多么大。特别是在郑州听过一次课后,更加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浅陋。回来后就开始逼着自己看书,但那时看到的绝大多数是杂志。前两年,由于工作的更换,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每天都坚持看,像魏书生的系列书籍、孙维刚的书等都是这个时候看的。但最近这两年,由于工作繁忙,看书的习惯没有坚持下来。
一次,在扬州宝应开会时与窦桂梅老师有过短时间的交流,她说,我们中师生文化底蕴相对差,先天的“营养不良”,这给我们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窦桂梅已经是多年的名师了,还这么谦虚,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加紧学习呢?所以,我决定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晚9点以后回家,在学校里看书学习。
参加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后,我和同事一起开始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把看书提到了生活的主要位置上来。2006年第一天,我在“教育在线”《营造书香校园》专栏设立了自己的读书笔记主题帖,严格要求自己读书。前半辈子已经过去。离退休只剩20年的时间了,这20年需要用读书来滋养。
为了不让60岁后悔,从今天开始,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