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化学教学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实验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刺激学生发现新知识,实验也是学生形成新概念、认识并理解化学原理的依据.为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合作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优化实验过程,再现设计思路,我们对化学实驗教学进行了改进,通过实验过程的改进与创新,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的角色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用智慧营造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基础,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疑、悬念等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既轻松愉快,又紧张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做“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时,由于吹灭蜡烛时气流会把白烟吹散,吹灭后蜡烛很难被重新引燃,我引导学生分析蜡烛吹灭后不能被引燃的原因,学生讨论后认为:燃烧细的蜡烛和刚燃烧一会儿的蜡烛,蜡蒸汽较少,一般不能被引燃;吹灭蜡烛到点燃白烟时间过长,白烟散开,蜡烛也不能被引燃.学生通过实验、讨论认为:可点燃粗蜡烛,并让它多燃烧一会儿后再吹灭.或者用3cm左右的细玻璃管从内焰导出白烟,再点燃这白烟,这样可清楚地观察到白烟燃烧.
二、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
陶行知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特别给学生提供发明创新的自由.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学生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展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时,课本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中温度的变化来了解固体溶于水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当时明白了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食盐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但过后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学生不常见,之前也很少听说.实验时,我让学生把双手掌心朝下平铺在书上过一二分钟,再分别握住溶有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试管,学生会明显感觉到两试管内溶液的温度差别很大,氢氧化钠溶液很热,硝酸铵溶液冰凉,并让学生简单记住,“钠升,铵降”.这样,加深学生对此实验的印象.另外,我给学生补充实验: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会通过哪些方法判断物质溶于水后,是吸热还是放热?
三、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发展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课本上一些实验方案或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已有实验存在的缺陷,收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时,教师可重新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步骤:1.将一朵用紫色石蕊浸染过的干燥的紫纸花滴上几滴稀醋酸,纸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2.将另一朵同步骤1一样的紫纸花先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瓶中,会发现紫纸花不变色;将纸花拿出后,在纸花的一边滴上几滴水,观察到纸花还是紫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单独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将滴水的紫纸花再放入二氧化碳气体瓶中,会发现滴水的一边纸花变红,没水的一边还是紫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4.将上述两朵变红的纸花一起放入盛热水的烧杯口上,很快发现步骤2用过的纸花由红色变为紫色,由步骤1得到的纸花还是红色.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遇热易分解.
四、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自由实验的氛围
做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有的学生活泼、胆大,勇于动手;有的学生胆小,在教师面前不敢动手,为了锻炼这样的学生,在分组实验时,我们一般分二人一组,同时让胆大的帮助胆小的,而且有些实验必须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实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同时,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对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表示赞许;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五、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
“课内”和“课外”各有其特点和功能.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丰富的课外生活,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为此,我们组织了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教师鼓励、指导小组成员勇于发现、探索化学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对学生提出今后的具体目标.
总之,通过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唤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对每个化学实验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真正懂得了创新实验的内涵,并牢固掌握了所学的化学知识,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成绩不断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一、用智慧营造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基础,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疑、悬念等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既轻松愉快,又紧张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做“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时,由于吹灭蜡烛时气流会把白烟吹散,吹灭后蜡烛很难被重新引燃,我引导学生分析蜡烛吹灭后不能被引燃的原因,学生讨论后认为:燃烧细的蜡烛和刚燃烧一会儿的蜡烛,蜡蒸汽较少,一般不能被引燃;吹灭蜡烛到点燃白烟时间过长,白烟散开,蜡烛也不能被引燃.学生通过实验、讨论认为:可点燃粗蜡烛,并让它多燃烧一会儿后再吹灭.或者用3cm左右的细玻璃管从内焰导出白烟,再点燃这白烟,这样可清楚地观察到白烟燃烧.
二、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
陶行知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特别给学生提供发明创新的自由.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学生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展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时,课本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中温度的变化来了解固体溶于水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当时明白了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食盐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但过后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学生不常见,之前也很少听说.实验时,我让学生把双手掌心朝下平铺在书上过一二分钟,再分别握住溶有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试管,学生会明显感觉到两试管内溶液的温度差别很大,氢氧化钠溶液很热,硝酸铵溶液冰凉,并让学生简单记住,“钠升,铵降”.这样,加深学生对此实验的印象.另外,我给学生补充实验: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会通过哪些方法判断物质溶于水后,是吸热还是放热?
三、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发展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课本上一些实验方案或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已有实验存在的缺陷,收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时,教师可重新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步骤:1.将一朵用紫色石蕊浸染过的干燥的紫纸花滴上几滴稀醋酸,纸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2.将另一朵同步骤1一样的紫纸花先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瓶中,会发现紫纸花不变色;将纸花拿出后,在纸花的一边滴上几滴水,观察到纸花还是紫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单独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将滴水的紫纸花再放入二氧化碳气体瓶中,会发现滴水的一边纸花变红,没水的一边还是紫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4.将上述两朵变红的纸花一起放入盛热水的烧杯口上,很快发现步骤2用过的纸花由红色变为紫色,由步骤1得到的纸花还是红色.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遇热易分解.
四、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自由实验的氛围
做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有的学生活泼、胆大,勇于动手;有的学生胆小,在教师面前不敢动手,为了锻炼这样的学生,在分组实验时,我们一般分二人一组,同时让胆大的帮助胆小的,而且有些实验必须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实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同时,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对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表示赞许;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五、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
“课内”和“课外”各有其特点和功能.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丰富的课外生活,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为此,我们组织了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教师鼓励、指导小组成员勇于发现、探索化学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对学生提出今后的具体目标.
总之,通过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唤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对每个化学实验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真正懂得了创新实验的内涵,并牢固掌握了所学的化学知识,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成绩不断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