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验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d4115254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化学教学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实验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刺激学生发现新知识,实验也是学生形成新概念、认识并理解化学原理的依据.为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合作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优化实验过程,再现设计思路,我们对化学实驗教学进行了改进,通过实验过程的改进与创新,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的角色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用智慧营造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基础,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疑、悬念等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既轻松愉快,又紧张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做“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时,由于吹灭蜡烛时气流会把白烟吹散,吹灭后蜡烛很难被重新引燃,我引导学生分析蜡烛吹灭后不能被引燃的原因,学生讨论后认为:燃烧细的蜡烛和刚燃烧一会儿的蜡烛,蜡蒸汽较少,一般不能被引燃;吹灭蜡烛到点燃白烟时间过长,白烟散开,蜡烛也不能被引燃.学生通过实验、讨论认为:可点燃粗蜡烛,并让它多燃烧一会儿后再吹灭.或者用3cm左右的细玻璃管从内焰导出白烟,再点燃这白烟,这样可清楚地观察到白烟燃烧.
  二、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
  陶行知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特别给学生提供发明创新的自由.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学生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展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时,课本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中温度的变化来了解固体溶于水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当时明白了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食盐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但过后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学生不常见,之前也很少听说.实验时,我让学生把双手掌心朝下平铺在书上过一二分钟,再分别握住溶有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试管,学生会明显感觉到两试管内溶液的温度差别很大,氢氧化钠溶液很热,硝酸铵溶液冰凉,并让学生简单记住,“钠升,铵降”.这样,加深学生对此实验的印象.另外,我给学生补充实验: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会通过哪些方法判断物质溶于水后,是吸热还是放热?
  三、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发展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课本上一些实验方案或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已有实验存在的缺陷,收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时,教师可重新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步骤:1.将一朵用紫色石蕊浸染过的干燥的紫纸花滴上几滴稀醋酸,纸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2.将另一朵同步骤1一样的紫纸花先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瓶中,会发现紫纸花不变色;将纸花拿出后,在纸花的一边滴上几滴水,观察到纸花还是紫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单独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将滴水的紫纸花再放入二氧化碳气体瓶中,会发现滴水的一边纸花变红,没水的一边还是紫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4.将上述两朵变红的纸花一起放入盛热水的烧杯口上,很快发现步骤2用过的纸花由红色变为紫色,由步骤1得到的纸花还是红色.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遇热易分解.
  四、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自由实验的氛围
  做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有的学生活泼、胆大,勇于动手;有的学生胆小,在教师面前不敢动手,为了锻炼这样的学生,在分组实验时,我们一般分二人一组,同时让胆大的帮助胆小的,而且有些实验必须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实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同时,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对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表示赞许;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五、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
  “课内”和“课外”各有其特点和功能.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丰富的课外生活,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为此,我们组织了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教师鼓励、指导小组成员勇于发现、探索化学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对学生提出今后的具体目标.
  总之,通过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唤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对每个化学实验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真正懂得了创新实验的内涵,并牢固掌握了所学的化学知识,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成绩不断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思维是从如何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探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继而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蕴涵知识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启动思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培养其能力,形成科学素养.  传统的教育在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明确将情感态度培养纳入英语课程总目标之中,并对情感态度给予具体描述。经过初中英语情感教学的几年探索,提出了关于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英语情感教学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感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003  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方法
据统计,中国每年自杀身亡者达到20余万人,占全世界自杀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其中15岁至34岁的青壮年自杀已经占到死亡的第一位.青少年学生因偶尔一次考试失利而引发轻生自杀等现象也屡见报端.调查发现,60%的初中生及80%的高中生相信“生死轮回,因果报应”,青少年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比例比1997年上升了100倍.这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难以置信,但这组数据反映出当今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肤浅这一
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明确将STS教育作为重要的理念.物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物理教师,要积极响应时代的要求,注重课堂教学中的STS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学素养,为
“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学生学习成绩及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数学学科所必须具备的,而且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生存的事实中,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004  近几年,国家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青少年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生物学科,学生在初中有所接触,但是高中内容比初中抽象,加上学生初中所累计的知识只是表层,这为高中生物教学带来较大难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认真,但是学生的收获却很少.这实际就涉及有效教学的问题.因此,如何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摘要: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事物本身的沉淀愈深厚愈能够让人回味无穷。其实,对于高中语文也一样。如果能够把它沉淀的“语文味”散播开来,对教育来说是一件幸事。本文重点阐述让高中语文课堂流淌着“语文味”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005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的培养,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要学会“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把语感的培养放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