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理论课教学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师生本位问题;统一价值观引导与学生个性多样性的矛盾;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转变高校理论课教学观念,改革现有的的教学体制。包括重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明确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构建高校理论课教学的新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理论课教学 观念转变 体制改革 方法创新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精神,强调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材编排体系,改进教育方法等塑造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意见”基本精神为高校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高校理论课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对传统的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和“毛、邓、三”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革新,以增强高校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已成为高校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现实而紧迫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对现阶段我国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探寻有效得解决方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同改革开放前相比,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社会就业压力增大,收入分配多元化…经济上的变化进而引起社会道德观念、人们价值观取向的分化。身处这样的环境,大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往往不知何去何从,思想压力大、精神状态困惑不安。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又往往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为:
1、教育模式单一
很多理论课教师,仍然固守于传统的“主客关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挖掘和发挥。师生关系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的基本问题,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多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不仅是课堂规则的制定者和课堂秩序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知识的讲授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通过板书方式讲授理论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必须服从一定的规则和规范,必须掌握教材规定的“正确的答案”。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大学生普遍有了一定的法制观念,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日趋提高,他们对那种“命令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反感,更加渴望一种心灵上的互动,语言上的交流和理解。因此,在缺少沟通和理解的教育环境下,理论课只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学校以及理论课本身的厌恶感,这样根本不可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2、统一价值观导向与学生多样性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课程所倡导的统一的价值观导向和学生成长中的多样性趋向存在着矛盾,传统的理论课教学越来越难以协调这种矛盾。事实上,遵循国家的统一标准,注重学校的共同培养,倡导社会的共同道德是任何一门理论课教育的本质要求。然而,传统的理论课的教学却片面强调个体对全体、社会的服从,片面强调了社会公德对个人生活的支配作用,对个人的选择、个性的发展关照不足,这就造成学生对理论课教学的误解,认为理论课仅是赤裸裸的政治宣传。由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部分学生甚至走向极端,认为理论课教育的统一价值引导是虚无的,致使自我中心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在学校生活实践中,一些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班级或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有的学生则干脆将自己的劳动与奖学金直接联系起来,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不愿参加任何集体劳动。
3、理论课教学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脱节
在理论课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脱节,致使理论课学习成了单纯枯燥的知识认知和记忆的过程。过去的高校在世人眼中被看作“象牙塔”般的净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将市场经济的元素引入高校的运作过程中,高校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日益增多,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高校也有了一定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和瓦解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加之高校扩招之后,许多学校不顾自身的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情况,盲目扩招,造成学生数量膨胀,而教师数量和素质远低于国家标准。这样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教师不愿或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再去钻研教学,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这种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上的混乱会导致理论课教育目标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困惑,价值选择上的迷惘甚至至偏失。
二、积极促进高校理论课教育体制创新
1、努力将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尊德行”与“道问学”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缠结在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在现代教育中,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培养道德能力的关系问题,能否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与道德品质的提高共同进步,也越来越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素质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当今世界各国都纷纷将对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发展本国教育事业的重大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教育的价值导向越来越倾向于对知识和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而对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则关注不足。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广泛流传着一句俗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教育的这种价值导向特征。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教育目标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对理论课教学的认识能否做到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际出发,不仅直接影响到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更关系到高校理论课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何在新形势下,从思想情操、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客观上对每一个高校理论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理论课教师都应当思考一个问题,即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水平和道德修养境界,以感化学生、引导学生?
3、构建理论课教学思想体系
从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历程看,我国理论课教学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由重视理论认知向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由重视知识教育向重视知识和道德教育相融合转化的阶段。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思想都从不同视角或不同程度上被现代教育者所研究,有的甚至已经被付诸于教学课堂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种教育思想的变化一方面冲击了理论课教学的传统观念,深化了对理论课教学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教学主导思想的混乱。如何对各种教育理论进行选择,以克服当前理论课教学中的不足,需要对其做专门的研究。以努力构建出适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理论课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为高校理论课的长足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高校理论课教学 观念转变 体制改革 方法创新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精神,强调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材编排体系,改进教育方法等塑造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意见”基本精神为高校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高校理论课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对传统的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和“毛、邓、三”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革新,以增强高校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已成为高校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现实而紧迫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对现阶段我国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探寻有效得解决方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同改革开放前相比,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社会就业压力增大,收入分配多元化…经济上的变化进而引起社会道德观念、人们价值观取向的分化。身处这样的环境,大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往往不知何去何从,思想压力大、精神状态困惑不安。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又往往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为:
1、教育模式单一
很多理论课教师,仍然固守于传统的“主客关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挖掘和发挥。师生关系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的基本问题,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多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不仅是课堂规则的制定者和课堂秩序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知识的讲授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通过板书方式讲授理论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必须服从一定的规则和规范,必须掌握教材规定的“正确的答案”。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大学生普遍有了一定的法制观念,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日趋提高,他们对那种“命令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反感,更加渴望一种心灵上的互动,语言上的交流和理解。因此,在缺少沟通和理解的教育环境下,理论课只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学校以及理论课本身的厌恶感,这样根本不可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2、统一价值观导向与学生多样性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课程所倡导的统一的价值观导向和学生成长中的多样性趋向存在着矛盾,传统的理论课教学越来越难以协调这种矛盾。事实上,遵循国家的统一标准,注重学校的共同培养,倡导社会的共同道德是任何一门理论课教育的本质要求。然而,传统的理论课的教学却片面强调个体对全体、社会的服从,片面强调了社会公德对个人生活的支配作用,对个人的选择、个性的发展关照不足,这就造成学生对理论课教学的误解,认为理论课仅是赤裸裸的政治宣传。由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部分学生甚至走向极端,认为理论课教育的统一价值引导是虚无的,致使自我中心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在学校生活实践中,一些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班级或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有的学生则干脆将自己的劳动与奖学金直接联系起来,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不愿参加任何集体劳动。
3、理论课教学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脱节
在理论课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脱节,致使理论课学习成了单纯枯燥的知识认知和记忆的过程。过去的高校在世人眼中被看作“象牙塔”般的净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将市场经济的元素引入高校的运作过程中,高校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日益增多,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高校也有了一定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和瓦解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加之高校扩招之后,许多学校不顾自身的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情况,盲目扩招,造成学生数量膨胀,而教师数量和素质远低于国家标准。这样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教师不愿或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再去钻研教学,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这种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上的混乱会导致理论课教育目标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困惑,价值选择上的迷惘甚至至偏失。
二、积极促进高校理论课教育体制创新
1、努力将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尊德行”与“道问学”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缠结在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在现代教育中,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培养道德能力的关系问题,能否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与道德品质的提高共同进步,也越来越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素质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当今世界各国都纷纷将对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发展本国教育事业的重大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教育的价值导向越来越倾向于对知识和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而对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则关注不足。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广泛流传着一句俗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教育的这种价值导向特征。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教育目标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对理论课教学的认识能否做到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际出发,不仅直接影响到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更关系到高校理论课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何在新形势下,从思想情操、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客观上对每一个高校理论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理论课教师都应当思考一个问题,即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水平和道德修养境界,以感化学生、引导学生?
3、构建理论课教学思想体系
从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历程看,我国理论课教学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由重视理论认知向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由重视知识教育向重视知识和道德教育相融合转化的阶段。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思想都从不同视角或不同程度上被现代教育者所研究,有的甚至已经被付诸于教学课堂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种教育思想的变化一方面冲击了理论课教学的传统观念,深化了对理论课教学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教学主导思想的混乱。如何对各种教育理论进行选择,以克服当前理论课教学中的不足,需要对其做专门的研究。以努力构建出适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理论课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为高校理论课的长足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