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新课标的制定,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教师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教师拥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实践水平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探究式学习 教育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标出台,对教师而言是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提出中学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把学科知识融人生活主题。中学历史课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教师要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理念,且具备正确的历史教学理念才能担负中学历史教学的重任。
一、处理好古今关系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历史性”,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则是凝固的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线串珠,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要找到现实社会的历史支撑点,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钱钟书先生讲“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事,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提醒人们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要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情景中加以体验、理解与研究。
无论在传统历史教学还是在新课改中,历史情景的营造都被充分肯定并加以提倡,这是因为历史的不可重复的特点决定的。用这种前景再造方法,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这已成为创新型历史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搞清楚作为“历史事件”的相关细节与情节,历史教育不能没有故事的描述,不能没有人物的刻画,不能没有场面的呈现,不能没有史料的支撑。要把握营造历史情景的有效性和适度性原则,在实施中注意准确性和针对性,使历史情景的营造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题。营造情景本身并不是目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是其真正的目标,历史情景一旦脱离主题,极有可能破坏整个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处理好“鱼”“ 渔”关系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解剖种种历史现象,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品质呢?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新课改提倡通过创造情境,使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体验历史,加深对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等历史知识的认识。有的老师便认为新课改就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记忆和背诵。这也是一种误解。课改并没有否定也不可能否定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记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离开了基础知识谈能力,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根曾指出,历史是关于记忆的学问。课堂教学不能淡化历史知识的传授,要避免出现课堂精彩、考场无奈的现象。
历史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论从史出”和“史由证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筛选的典型性和适度性。一般材料的故事性越强,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但材料的故事性应服从历史真实性,不能选择没有史实依据的“野史”“传奇”之类的材料,首先要注意考证材料,鉴别真伪;同时,“历史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认知上的切磋、感情上的交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历史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体验过去和向往未来的过程。所以,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感悟历史,体会前人的行为动机,重演前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塑造自我。
三、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其首先要掌握的是历史本学科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尤其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历史教师的知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这单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广泛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的知识结构。一个历史教师,光有常识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显出,只有专长常识不足,也难以触类旁通。
四、拥有现代教学理念与意识
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仅仅需要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广阔的学科研究背景和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常识,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既要传授历史知识,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同时,实现人学生的自我理解。历史思维是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嗍。如何使其渗透、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方式。
总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确立现代教学意识,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学生特征。教学中单单从“历史”的视角、传统的遗产,着眼于“过去性”显然不够,还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历史知识目标的建构也必须体现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才能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探究式学习 教育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标出台,对教师而言是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提出中学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把学科知识融人生活主题。中学历史课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教师要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真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理念,且具备正确的历史教学理念才能担负中学历史教学的重任。
一、处理好古今关系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历史性”,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则是凝固的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线串珠,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要找到现实社会的历史支撑点,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钱钟书先生讲“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事,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提醒人们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要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情景中加以体验、理解与研究。
无论在传统历史教学还是在新课改中,历史情景的营造都被充分肯定并加以提倡,这是因为历史的不可重复的特点决定的。用这种前景再造方法,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这已成为创新型历史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搞清楚作为“历史事件”的相关细节与情节,历史教育不能没有故事的描述,不能没有人物的刻画,不能没有场面的呈现,不能没有史料的支撑。要把握营造历史情景的有效性和适度性原则,在实施中注意准确性和针对性,使历史情景的营造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题。营造情景本身并不是目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是其真正的目标,历史情景一旦脱离主题,极有可能破坏整个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处理好“鱼”“ 渔”关系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解剖种种历史现象,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品质呢?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新课改提倡通过创造情境,使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体验历史,加深对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等历史知识的认识。有的老师便认为新课改就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记忆和背诵。这也是一种误解。课改并没有否定也不可能否定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记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离开了基础知识谈能力,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根曾指出,历史是关于记忆的学问。课堂教学不能淡化历史知识的传授,要避免出现课堂精彩、考场无奈的现象。
历史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论从史出”和“史由证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筛选的典型性和适度性。一般材料的故事性越强,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但材料的故事性应服从历史真实性,不能选择没有史实依据的“野史”“传奇”之类的材料,首先要注意考证材料,鉴别真伪;同时,“历史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认知上的切磋、感情上的交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历史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体验过去和向往未来的过程。所以,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感悟历史,体会前人的行为动机,重演前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塑造自我。
三、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其首先要掌握的是历史本学科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尤其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历史教师的知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这单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广泛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的知识结构。一个历史教师,光有常识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显出,只有专长常识不足,也难以触类旁通。
四、拥有现代教学理念与意识
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仅仅需要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广阔的学科研究背景和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常识,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既要传授历史知识,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同时,实现人学生的自我理解。历史思维是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嗍。如何使其渗透、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方式。
总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确立现代教学意识,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学生特征。教学中单单从“历史”的视角、传统的遗产,着眼于“过去性”显然不够,还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历史知识目标的建构也必须体现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才能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