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新突破

来源 :新长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cj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期间特别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和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吉林的重大使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吉林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吉林全面振兴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我省是国家农业主产区,重要商品粮基地, 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题中应有之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视察我省时提出的战略要求,是新时期我省“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我省农业和粮食生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多年来,我省奋力克服自然风险,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总产量775.6亿斤,居全国第五位,粮食增产49亿斤,是全国粮食增产最多的省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省始终坚持的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但也应看到,我省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一些地方水资源约束突出;粮食生产成本偏高,效益低下;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矛盾突出,抗风险能力不强。2013年以来,我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受限,再加上受科技人才流失和科技成果外流的影响,进一步制约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意味着在政策支持、要素配置和体制机制上要保障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要体现在优先考虑干部配备,优先满足要素供给,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公共服务等方面。我省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从土地、水利、设施、科技等支撑要素发力,优先满足“三农”发展需要,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化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撑,显著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基础。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要突出粮食安全,农村要突出人居环境改善,农民要突出脱贫致富。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还要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真正对接“三农”,体现出政策落地的显著效果。
  二、保证粮食安全是吉林农业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农业的重要地位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视察东北的讲话中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当前,受全球疫情冲击,全球粮食市场供求充满不确定性,俄罗斯、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多个国家纷纷发布粮食出口限制措施,致使全球粮价上涨,再加上今年世界多地遭遇蝗虫等自然灾害,一些国家粮食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突出,加剧了全球粮食危机恐慌。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供给。应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六保”中,“保粮食安全”是重要内容。我省要立足于农业这个最大优势,把“保粮食安全”作为当前贯彻“六保”要求的重中之重,全力稳定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应,努力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结构,提升粮食品质,在这场应对疫情不利影响的大考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三、推动吉林农业现代化取得新突破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我省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向农业强省和粮食强省转变。
  在补齐“三农”领域短板上取得新突破。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目标,我省农村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弱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着力补齐“三农”领域的短板。一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乡村治理能力。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强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成色。
  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突破。率先实現农业现代化,必须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仅受耕地数量、质量和环境的影响,还要受种子、肥料、农机具等投入要素的影响,而后者关系到科学育种、科学施肥和现代化农机设施的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是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落实“藏粮于地”。到“十四五”末期,实现我省粮食总产量800亿斤的新目标。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增强地力和产出能力。二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通过科技提升和服务进步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推动“藏粮于技”。大力实施数字农业和科技创新工程,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争取到“十四五”末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在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一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资源供给、生产过程、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一个以农业为中心,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综合产业体系。我省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发展现代大农业,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二是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生产是面向需求的市场活动,特色、品牌、质量是农业和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我省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工程、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畜牧业优质安全提升工程,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合。我省要通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农村打造成现代农业的载体,把农民培养成现代农业的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雷   博
其他文献
文中就如何搞好引进装备的综合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充分论证和全面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201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镇赉县正式脱贫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后,镇赉县委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不松勁,确保扶贫政策不变、帮扶力量不减、脱贫责任不卸,扎实做好脱贫摘帽“后半篇文章”。  持续夯实帮扶责任,种好“责任田”。坚持以党的领导推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深化拓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十项行动”,重点抓实抓强阵地、队伍、机制、载体等农村党建关键要素,把党建任务按项目、责任进行细化落实
基层党建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结合实际抓实抓牢,务实求变,接续创新,才能促进脱贫攻坚工作推向深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组织工作的职责所在、责任所系。要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夯实基层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剩下的大多是贫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镇赉县坚持因地制宜谋划扶贫产业,集中财力打造产业集群,投入整合资金2.5亿元,建设4个大型肉牛养殖扶贫基地,探索创建了“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产业扶贫推进中的一系列难题,取得良好效果。  合作化带动,破解产业项目覆盖难。发展产业项目,受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影响较大。针对分户实施“小散弱”项目监管难度大、收益难保
农村建设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作为农村和农民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动力。良好的乡风文明对于实现我国农村全方位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省是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农业人口众多,而以长春、吉林、四平、辽源为主的中部地区,凭借
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防止疫情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疫情防控这场大考还没有结束。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以咬牙闷劲之功巩固防控战果,决不能前功尽弃。  要抓紧查漏洞、补短板,巩固战“役”成果。时至今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果来之不易,更需百倍珍惜。要细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