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法化的原因及其内涵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bang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观语法化的研究成果,语法化的原因主要有七个方面:语言交流;语用推理;人的认知能力;句法位置;句法环境的影响;语言接触;使用频率。本文主要分析语法化的原因与内涵。
  关键词:语法化;原因;内涵
  一、语法化的原因
  1.语言交流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交流是听者和说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动行为。所以在具体的活动中,语言必须同时满足便于表达和交流两个条件。社会生产力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由简单到复杂。为了表达日益复杂的事物、性质之间的关系,语言系统也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化,以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语言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的最根本的原因。
  2.语用推理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听说双方是一种互动关系。说话者想以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听话者也就要从有限的话语中推导出没说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或叫“隐含义”。如果一种话语形式经常传递某种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就逐渐“固化”,最后成为那种形式固有的意义,这种后起的意义甚至可能取代原有的意义。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实词虚化的过程逐渐完成。
  3.人的认知能力
  人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语法化研究者普遍认为“隐喻”是认知的主要方式。所谓隐喻“就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
  4.句法位置
  实词的虚化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它的演化离不开具体的句法环境,即句式结构。如“把”字处置式的产生:
  “把”在唐代以前是纯粹的动词,如:
  (1)相待甚厚,临别把臂言誓。(《后汉书·吕布传》)
  但唐代出现了大量这样的句子:
  (2)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姚合诗)
  (3)两鬓愁应白,劳心把镜看。(李频诗)
  在例(2)、例(3)两句中,“看”后的宾语省略,但“看”的不是“剑”和“镜”而是“诗”和“两鬓”,两句中的“把”还是实义动词“拿着”,即“拿着剑看诗”“拿着镜看双鬓”。
  (4)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例(4)中“把茱萸子细看”即“拿着茱萸仔细观看。”因此,“把”的宾语是“茱萸”,“看”的宾语也是“茱萸”,“拿”的目的是为了“看”,所以句子的语义重心和句子重音转移到“看”上,“把”的动词性弱化。
  到了中晚唐以后,“把”字用于处置式的情况更加普遍。如:
  (5)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诗)
  (6)不把庭前竹马骑。(变文)
  从“把”字的整个虚化过程来看,“把”字首先处在连动式前一动词位置的句式结构当中,“把”与后面动词各有其宾语,如例(1)。当“把”与其后动词的宾语相同时,语义重心发生了转移,“把”字的语义开始虚化,直至发展为介词。
  5.句法环境的影响
  下面以助动词“可”演化为疑问副词为例,说明句法环境对实词虚化的影响:
  “可”本是个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能。
  (1)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荀子·臣道》)
  句中“可”是“能”的意思,为助动词。
  (2)阿母所生,遣受配君,可不敬从?(《搜神记·卷一》)
  “可不敬从”意为“岂可不敬从”,一方面助动词“可”处于动词前,与副词处于同一句法位置。另一方面,“可”在反诘句中经常使用,使得“可”逐渐沾染上反诘的意味,进而虚化为疑问副词。
  6.语言接触
  同一语言的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我们也把它归于语言接触。另外,语言不仅仅在同质的环境下发展变化,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语言也相互影响和渗透。
  7.使用频率
  沈家煊把频率原则看作是语法化的规律之一,并指出:“实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虚化,虚化的结果又提高了使用频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语法化研究的学者普遍将频率看作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或因素。”“语言项频率的高低是由重复的频度造成的。”另外,大多数语法化研究者都谈到“重新分析”,并把它作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或诱发语法化的因素。Langacker(1997)把重新分析定义为:没有改变表层表达形式的结构变化。一个可分析为(A、B),C的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后,变成了A,(B、C)。以上几个方面从不同侧面对虚词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产生影响。同时,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常常是几个因素同时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实词的语法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二、语法化的内涵
  1.实词虚化
  国内研究汉语语法化的学者对实词虚化论述较多。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实词的虚化多是指词汇词演化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虚词。如汉语介词一般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介词“沿”:原为动词,有“缘水而下”之义。如:
  (1)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书·禹贡》)
  “沿”作为动词,在上古其后宾语为江、海、河等。南北朝之后,其宾语范围扩大,不再仅限于水名。如:
  (2)言未毕,忽有一声沿空而下,震彻檐宇。(《太平广记》)
  例(2)中“沿”后出现了另一运行动词“下”,在这一连动式结构中,语义重心后移,且其后宾语不再是水名,句法位置、组合能力的变化引起语义的变化,“沿”的语义泛化。到了唐代“沿”变成只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介词。如:
  (3)安人沿淮进寿春。(《南史·李安人列传》)
  2.词汇化
  汉语的实词虚化也符合Hopper&Traugott所描绘的语法化斜坡:实词>虚词>附着形式>屈折形式(词缀)>形态音位>零形式。实词虚化不仅包括词汇词变成语法词,而且包括由虚变得更虚甚至形态音位和零形式。江蓝生认为: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简称为词汇化。以江蓝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词汇化作了广义的解释,即把短语等非词的单位变为词的过程称之为词汇化。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讲到构词法的发展时就提到“仂语的凝固化,就是说仂语在发展过程中凝固起来成为单词,这在汉语构词法中是主要的。”“仂语”即词组或短语。
  从语言系统的历时发展过程来看,词汇化是语法化的一個组成部分,短语或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实词的虚化。下面以因果连词“所以”的形成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在先秦汉语中,“所以”是一个词组,其中“所”是代词,“以”是动词。如:
  (1)五觳,所以养人也。(孟子《滕文公上》)
  “所”为代词,复指“五榖”,作“以”的宾语,即“以五谷来养育人民”。
  (2)是其所以为灵公也。(《庄子·则阳》)
  “以”由动词变成了介词,表示“凭借”,代词“所”复指前文,作“以”的宾语。即“就凭这一类事情造成灵公这样一个人。
  (3)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庄子·齐物论》)
  本句的意思是“道亏的原因也就是爱成的原因”,“所以”仍是一个短语,表示原因。又如:
  (4)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左传·僖公七年》)
  中古时期,“所以”所在句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为“所以”词汇化创造了条件。
  (5)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世说新语·言语》)
  例(5)中“所以”处在句首,与连词的句法位置相同,句末判断语气助词“也”字消失。又如:
  (6)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例(6)中,“所以”后出现了主语“子”,“所以”最终凝固成表示因果的连词。
  在“所以”凝固化(词汇化)的过程中,由于句法环境的变化,“以”由动词变成了介词;“所”的称代义消失,由代词变成了一个构词成分,“所”字本身逐步虚化。因此词汇化往往伴随着实词虚化,词汇化是语法化的组成部分。
  3.句法化
  Givon提出“今天的句法曾是昨天的章法”,即语法成分是篇章成分“句法化”的结果。Givon用确凿事实论证,“主语”这个语法范畴是由篇章里的话题(topic)演变而来。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音乐欣赏课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中的重视程度却始终不高,没有专门的音乐欣赏课,也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体系。通过构建舒适的音乐欣赏环境、拓宽音乐欣赏范围、展开分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情感的抒发等形式,能够全面提高音乐欣赏课效率,推进音乐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课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