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04468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88-2008年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贬值和升值两个过程,在两个阶段总就业都是增加的,但是人民币贬值或是升值的幅度不同,我国就业增长率也不同。文章对人民币汇率和总就业之间、人民币汇率与三大产业就业之间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更具现实性的结论:人民币升值对就业的影响长期来看是正向的,积极的,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机制。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变动 就业 协整
  
  1994年,我国实现了经常账户有条件的自由兑换。2005年7月21日,央行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截至到2008年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了18.24%,,当日人民币对美元基准汇价为6.8591。2010年初以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更是强烈,面临汹涌而来的要求人民币升值浪潮,经济界有不同的回答。文章的研究主要回答:人民币汇率和就业是否存在长期均衡机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就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与其特征分析
  样本选取1988-2008年我国人民币年度汇率和总就业人数以及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人民币汇率采取直接标价法,即每100美元可以兑换的人民币数量。为了消除异方差,首先对汇率和总就业人数的数据取自然对数。数据经整理如表1:
  从表1可看出:1988年-1994年人民币大幅贬值,对应的总就业人数却是增加的。这与一国货币贬值引起出口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劳动力雇佣,促进本国就业增加的理论是相符合的。1994-2008年人民币是经历小幅升值之后大幅升值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总就业人数也是不断上升的,这与汇率贬值的传递效应是相违背的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和就业增加有高的相关性。为什么用贬值的传递路径出现了两阶段不同的情形呢?这可能与我国的政策或是出口与进口之间的抵消作用,非贸易部门的就业弹性大有关系。
  (二)协整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
  本文使用ADF单位根检验来验证汇率变动与总就业人数序列的平稳性。采用Eview6.0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
  (注: C表示截距项,T表趋势项,K表滞后阶数,N表不含趋势项或常数项)
  从表2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和总就业序列分别在10%和5%显著性水平下平稳,预示着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VAR模型的确定
  本文选择Johansen检验法来验证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将建造人民币汇率与就业的VAR模型,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为了选择比较合适的K值,主要参考AIC、SC标准最终取滞后阶数为2。检验结果如表3。
  (**代表在5%的水平上显著)
  3. Johansen协整检验
  根据本研究数据的特点,确定协整检验的形式为序列没有确定趋势,存在截距项。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计算结果,將方程各系数(1、 -5.246 、-0.23)正则化后得到(1、5.246 、0.23)
  LNN=5.246+0.23LNE+Ut (1)
  [0.28] [0.04]
  上式反应了人民币汇率与总就业人数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由(1)式可知,人民币汇率变动0.23%时,就业变动1%,二者之间是正相关的,存在共同趋势。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中包括人民币贬值和升值两个阶段,所以协整方程中系数相对较小。
  (三)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Johansen协整检验已表明人民币汇率与就业之间存在内在的均衡机制,如果汇率或就业在某个时期受到干扰后偏离其长期均衡点,则均衡机制将会在下一期进行调整,以使其回到均衡状态。因此,可以在(1)式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型(VECM)来分析人民币汇率与就业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的关系。VECM方程如下所示:
  注:[]括号内的数字是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值,*号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在误差修正模型中,€%=为一阶差分,表示变量的短期波动。
  (2)式中的误差修正项系数的t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总就业短期波动受自身变动和汇率变动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较显著。其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045,说明我国就业变动受到干扰偏离均衡水平时,将受到一个相反的调整力,使其能在短期内恢复到均衡水平。
  (3)式中误差修正系数的t统计量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显著,说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受均衡关系自身变动和就业变动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人民币汇率偏离均衡水平时,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到长期均衡。
  在上述VECM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和就业变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可得出:LNN不是LNE的Granger原因,而LNE是LNN的Granger原因。这一结论说明就业变动不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原因,但是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引起就业变动的原因之一。
  (四)人民币汇率与三大产业就业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
  对于三大产业的年度就业数据首先取对数,以剔除异方差的影响。此次分析,文章中不出现对三大产业的就业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的具体过程,只是出现协整方程。经对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数据也是零阶单整的,滞后阶数确定为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协整方程,具体如下:
  LNN1=-2.897-0.442LNE+U1 (4)
  [0.76] [0.1145]
  LNN2= -11.34+0.929LNE+U2 (5)
  [2.913][0.4331]
  LNN3= -6.0+0.202LNE+U3(6)
  [3.14][0.4723]
  该组协整方程反应了人民币汇率与三大产业各自的就业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与三大产业中的第二、第三产业存在共同趋势,与第一产业存在相反的趋势。
  二、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经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和总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机制,但是相关程度不是很高,人民币升值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积极的。考虑到文章数据选取的特征,对于结果的可以充分解释。但是就业增长率随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同而不同,所以人民币升值对就业造成的短期冲击不容忽视,需要出口企业自身、政府、国内市场共同去解决这一问题。
  (二)对策建议
  1.提高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人民币升值短期使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但长期,将迫使企业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优势,而不是依靠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打价格战,市场稳定性提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借机可进行企业的优化组合,提升我国企业队伍的整体竞争力。
  2.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国外市场的萎缩,这同时也是挖掘国内市场和壮大国内贸易的很好时机。我国贸易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而制造业的出口占到绝对比重,经数据发现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是递减的,由此可将贸易部门的就业人数转移到非贸易部门,由于服务业具有较大的就业需求弹性,因此大力增加服务业的吸纳就业能力。国家可以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扩大服务业涵盖的领域范围实现向现代服务业(信息、物流、金融中介等)转移,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做大产业链条。
  3.人民币升值的步伐要和宏观经济的运行保持一致
  我国就业增长率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同而不同,所以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做好就业转移十分关键,国家要实施特别的政策支持,例如政府可提供有利于跨部门就业的公共培训,缩短就业转化时间,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伴随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增强,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过程,但升值的幅度不易太快,过快带来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一致,国内将面临市场混乱,内需开发不足,就业转移不到位等问题,这必将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筱文、宋保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基于VAR模拟的实证分析[J].经济前沿,2009(11)
  [2] 《中国统计年鉴2009》[Z]
  [3] 毕吉耀、陈长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J].财政金融,2009(4)
  [4]向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9(6)
  [5]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瑶(1986.11-),女,陕西省商洛市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世界经济;贺曼(1987.5-),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管学院,世界经济专业
其他文献
灭火鸟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它的唾液里含有浓烈的灭火元素,一旦发现哪里起火,便成群飞去,喷出大量唾液灭火,充当义务消防队员。捕蛇鸟产于我国南方,具有独特的捕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