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达一年之久的《信报》卖盘谈判,于8月8日一夕之间终现突破:这家香港最受尊重的纸介媒体,选择了与刚刚从电讯盈科抽身的李泽楷“订婚”,最终易手应只是时间问题。香港纸介媒体市场格局是否会由之大变,也给业界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
《信报》自1973年7月3日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客观独立的新闻专业操守,不受财团或政治势力的影响,方创下今日之品牌。相应而言,李泽楷是李嘉诚次子,本人在财界纵横捭阖,毁誉皆有;最近他刚刚完成脱身电讯盈科之举,正是城中最受关注的年轻富豪。双方差别至为显著,走到一起,殊非易事。
“《信报》选择了李泽楷,原因是《信报》要改变,希望走上企业化的道路。”曹志明说。自《信报》成立33年以来,林山木始终是报纸的精神领袖,日常经营由夫人骆友梅打理。今日《信报》雇员百余人,其中一半是编辑记者。如今林氏夫妇年事已高,儿女对报社经营并不很感兴趣,《信报》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小规模的家族企业。
根据协议,《信报财经新闻》及《信报月刊》的出版权将注入新公司“信报财经新闻有限公司”。具体价格并未披露,据《财经》记者了解,出版权作价约2.8亿港元。李泽楷通过离岸信托公司Clermont Media Limited持有新公司50%的股份,另50%则由《信报》原始股东林山木(笔名林行止)、骆友梅及曹志明(笔名曹仁超)的私人公司持有。骆将续任《信报财经新闻》及《信报月刊》社长,林山木、曹志明将继续为《信报财经新闻》独家撰写专栏。
这个“50%对50%”的股权设计,显然出于精心安排。林氏将退未退,显示出双方仍处在相互试探和适应的阶段,双方未来会根据合作的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股权过渡。曹志明告诉《财经》记者,他将全部退出,但林山木夫妇则不会完全退出。
编采独立
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李泽楷对于交易细节不愿多谈,亦未透露对于《信报》未来走向的筹划,只着重谈及选择投资《信报》的理由,即“因为《信报》的品牌,《信报》在新闻界专业人士眼中全港公信力第一”。
由此,如何保证这一“公信力”不至衰减,主导了交易始终。
曹志明告诉《财经》记者,《信报》近几年间先后接到过十几个买家的意向,其中深入接触过四家。出价最高的是一美资机构,但谈了一月之后,“尚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买《信报》”,因此出局。有新加坡买家则希望通过《信报》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但是《信报》始终认为应将香港放在首位,从香港的角度发展中国市场,而不是成为进入内地的跳板,双方接触由此终止。第三个买家表示,买回来后保持《信报》“样样不变”,但因寻求变革乃是《信报》卖盘的动机之一,谈判也就没有再进行下去。
李泽楷此次出价并非最高,但是他满足了《信报》的两条谈判底线——维持编采独立,善待《信报》员工。“Richard(李的英文名字)有诚意,愿意同我们花几个月的时间谈如何保持《信报》的编采独立。”曹志明告诉记者。
李泽楷对《财经》表示,自己三年前已经有意于《信报》,大约一年前,双方开始坐下来谈判,价钱方面未曾出现大的异议。
最困难的,是如何确保“编采独立”传统得以持续。《信报》方面要求,应将“编采独立”原则写入合同。但难点在于“编采独立”并无法律界定,律师无从入手,这导致谈判数月处于拉锯中。其间,买方曾提交了一份长达87页的合同文本,其中对于“编采独立”有非常详细的操作定义。但《信报》对此并不认同——新情况层出不穷,岂能通过条文规定就做到滴水不漏?
双方最后达成一致,即从公司管理、人员设置的层面维持“编采独立”原则。新公司五人董事会中,李泽楷将派出何国辉、陈庆祥以及一名财务专员(financial controller)参加;其余两名董事为骆友梅、曹志明。财务专员在编采业务上无发言权,骆友梅在编采方面拥有最终决定权。同时,《信报》所有员工将获得新公司聘用。
现在,《信报》已经进入磨合期;六个月后,双方将视情况讨论增持问题。而届时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便是看来自李泽楷方面的新职员是否能完全接受并尊重“编采独立”。
“文人办报”
《信报》成立33年来,在经济学、投资知识普及和民主政治等领域发言,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坚守言论和新闻自由。另外,《信报》对专栏文章也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如今的《信报》以评论取胜,在政界学界商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因为仗义执言,秉笔直书,《信报》曾多次面对巨大的压力。李嘉诚封杀《信报》广告的故事,在港盛传多年。今年年初,林山木在专栏中谈及此事:皆因报纸上一个专栏作者对李嘉诚所得勋衔的几句闲话,“李先生”不快,确曾一度抽掉旗下公司所有给《信报》的广告;但意气过后,情况也就恢复旧观。
林山木在下文中解释:“办报哪有不重盈利,或是故意开罪别人的道理?我只是不会曲意行事,没有为利益改变我对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态度罢了。”
林山木1940年出生于广东潮州金石镇。上世纪60年代,他进入传媒业,最初在《明报》资料室任资料搜集员,深得《明报》创始人查良镛赏识。1965年,林氏赴英国剑桥工业学院修读经济专业,四年后返港,参与创立《明报晚报》,任副总编辑。当时香港经济起飞,曹志明毛遂自荐给《明报晚报》写一些投资分析的文章,林、曹组合遂初告形成。
《明报晚报》本来定位于娱乐新闻,但由于林、曹二人,变成了一份财经媒体。1973年,香港经济形势转差,查良镛决定恢复《明报晚报》的娱乐定位。林山木于是在当年7月3日创办《信报财经新闻》。
办一份可以“写我们自己高兴的文章”的报纸,是林山木办《信报》的初衷。当时林山木、曹志明两个“只知写文章”的人,带着八个记者一起办报。
时值世界石油危机,《信报》举步维艰,1974年已经接近破产边缘。《信报》搬进香港北角狭小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两个记者用。因为无钱发薪,林山木将崭新的印刷机卖给他人。骆友梅更变卖了结婚戒指,助《信报》度过危机;并毅然辞去工作,来《信报》打理广告业务。
1976年,《信报》赚得第一个10万,后逐步在经营上站稳阵脚。到90年代,红筹、H股公司开始大规模赴香港上市,香港经济繁荣,房地产市场一片兴旺景象。《信报》每天都有上百万元的广告,印报纸如同印钞票,为创办者带来了未曾想过的经济成功。
1993年,《信报》迎来20周年。汇丰银行、东亚银行都曾想帮助《信报》上市。曹志明将此意转达给林山木。林反问:“你还需要什么?游艇?飞机?”上市之事遂就此作罢。
求变图存
《信报》自创刊以来,林山木、曹志明写文章,骆友梅主持报馆事务,这个“铁三角”30余年未变。
其间,香港回归,网络兴起,香港媒体竞争日渐激烈,特别是《香港经济日报》1988年创刊,同《信报》针锋相对。《信报》虽然保持了采编方面的一贯水准,但在经营上已经逐渐被对手赶超。变革的要求就在眼前。
林山木夫妇最初打算将《信报》交与子女经营,但儿子林外山对报纸毫无兴趣,女儿林在山便成为林氏夫妇的希望。
林在山1993年进入《信报》,以记者身份从业一年之后,便逐渐接手《信报》的管理工作。
1997年,林山木停掉“林行止政经短评”(相当于原来《信报》的社论),开设林行止专栏,将社论写作交与《信报》主编。
事与愿违,由林在山接班的计划并不顺利。林在山曾主导百万港币的《信报》改版计划,亦曾想换掉负责广告市场的前朝老臣,但各种决策均不顺利。林在山接手《信报》后,香港遭遇亚洲金融风暴,楼市泡沫、互联网泡沫接连破裂,企业广告支出收缩,报纸经营非但不见起色,反而开始走下坡路。
2003年成为《信报》卖盘决策的转折点。当年SARS横行,全港经济萧条,《信报》出现亏损。同年,林在山怀孕,此后渐渐疏远报馆,产下一女后便不再到报馆工作。
2005年,经济形势好转,其他媒体开始招兵买马,扩充经济新闻版面,《信报》的中坚记者纷纷跳槽。2005年底,最大竞争对手《香港经济日报》上市。
林山木夫妇年老体衰,以他们个人的精力与财力,难以面对第二次创业的挑战,保持《信报》家族化亦无可能,《信报》的剧变——不管愿或不愿——终究是要到来了。
此次交易公布之后,李泽楷曾经表示:“《信报》是一颗值得保存的宝石。它声誉卓绝,且极度忠于其自身之独立性。”
林氏选择了李泽楷,显然是寄望《信报》在李的手中保持声誉不坠,对于提升《信报》的商业表现也有更多期许。
卖《信报》是出于无奈,但将《信报》卖与李泽楷,于林氏夫妇可能正在做出最不坏的选择,期求《信报》的生路。
《信报》以独立立场报道新闻著称。2001年3月21日,《信报》以“李泽楷非史丹福大学毕业生”为题,在香港媒体中第一家报道了李泽楷学历事件。这对于当时处于互联网低潮、小股民怨怼之中的李氏,不可谓不是一锤重击。
不过即使在当时,林氏夫妇虽然为《信报》的独立感到自豪,在内心却并不看低李泽楷。
就在此次报道后不久,林氏夫妇在私下谈起李泽楷本人,仍对“李家这个小儿子”反叛和独立性格颇有些嘉许。
《信报》只是“李氏媒体王国”中的一块领地。李泽楷对媒体行业可谓情有独钟。1993年,他将卫星电视业务——星空卫视(Star TV)售予默多克(Rupert Murdoch),从而获得开创盈科拓展集团(Pacific Century Group)所需的资金。
此后,李泽楷在收购香港电讯后重返广播电视业,并通过上市公司电讯盈科经营着宽带电视网络Now TV。但近日李泽楷已经将手中大部分电盈股份售出,同自己手下的媒体业务再度道别。而成立于2002年的音乐公司大国文化(Music Nation)则是李泽楷近期扩张的重点。
目前,李泽楷尚处在“林规李随”的阶段,学习《信报》过去的运作方法;但在未来,在《信报》的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多媒体等方面,仅“李泽楷”三个字,已令人想到太多种可能性。
至于《信报》今后作为一家报纸本身,能否如林氏夫妇所期待那样,一如既往地坚持编采独立,则需在香港复杂的政商环境中经受多重检验,最终由历史来写出鉴定。■
《信报》自1973年7月3日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客观独立的新闻专业操守,不受财团或政治势力的影响,方创下今日之品牌。相应而言,李泽楷是李嘉诚次子,本人在财界纵横捭阖,毁誉皆有;最近他刚刚完成脱身电讯盈科之举,正是城中最受关注的年轻富豪。双方差别至为显著,走到一起,殊非易事。
“《信报》选择了李泽楷,原因是《信报》要改变,希望走上企业化的道路。”曹志明说。自《信报》成立33年以来,林山木始终是报纸的精神领袖,日常经营由夫人骆友梅打理。今日《信报》雇员百余人,其中一半是编辑记者。如今林氏夫妇年事已高,儿女对报社经营并不很感兴趣,《信报》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小规模的家族企业。
根据协议,《信报财经新闻》及《信报月刊》的出版权将注入新公司“信报财经新闻有限公司”。具体价格并未披露,据《财经》记者了解,出版权作价约2.8亿港元。李泽楷通过离岸信托公司Clermont Media Limited持有新公司50%的股份,另50%则由《信报》原始股东林山木(笔名林行止)、骆友梅及曹志明(笔名曹仁超)的私人公司持有。骆将续任《信报财经新闻》及《信报月刊》社长,林山木、曹志明将继续为《信报财经新闻》独家撰写专栏。
这个“50%对50%”的股权设计,显然出于精心安排。林氏将退未退,显示出双方仍处在相互试探和适应的阶段,双方未来会根据合作的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股权过渡。曹志明告诉《财经》记者,他将全部退出,但林山木夫妇则不会完全退出。
编采独立
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李泽楷对于交易细节不愿多谈,亦未透露对于《信报》未来走向的筹划,只着重谈及选择投资《信报》的理由,即“因为《信报》的品牌,《信报》在新闻界专业人士眼中全港公信力第一”。
由此,如何保证这一“公信力”不至衰减,主导了交易始终。
曹志明告诉《财经》记者,《信报》近几年间先后接到过十几个买家的意向,其中深入接触过四家。出价最高的是一美资机构,但谈了一月之后,“尚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买《信报》”,因此出局。有新加坡买家则希望通过《信报》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但是《信报》始终认为应将香港放在首位,从香港的角度发展中国市场,而不是成为进入内地的跳板,双方接触由此终止。第三个买家表示,买回来后保持《信报》“样样不变”,但因寻求变革乃是《信报》卖盘的动机之一,谈判也就没有再进行下去。
李泽楷此次出价并非最高,但是他满足了《信报》的两条谈判底线——维持编采独立,善待《信报》员工。“Richard(李的英文名字)有诚意,愿意同我们花几个月的时间谈如何保持《信报》的编采独立。”曹志明告诉记者。
李泽楷对《财经》表示,自己三年前已经有意于《信报》,大约一年前,双方开始坐下来谈判,价钱方面未曾出现大的异议。
最困难的,是如何确保“编采独立”传统得以持续。《信报》方面要求,应将“编采独立”原则写入合同。但难点在于“编采独立”并无法律界定,律师无从入手,这导致谈判数月处于拉锯中。其间,买方曾提交了一份长达87页的合同文本,其中对于“编采独立”有非常详细的操作定义。但《信报》对此并不认同——新情况层出不穷,岂能通过条文规定就做到滴水不漏?
双方最后达成一致,即从公司管理、人员设置的层面维持“编采独立”原则。新公司五人董事会中,李泽楷将派出何国辉、陈庆祥以及一名财务专员(financial controller)参加;其余两名董事为骆友梅、曹志明。财务专员在编采业务上无发言权,骆友梅在编采方面拥有最终决定权。同时,《信报》所有员工将获得新公司聘用。
现在,《信报》已经进入磨合期;六个月后,双方将视情况讨论增持问题。而届时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便是看来自李泽楷方面的新职员是否能完全接受并尊重“编采独立”。
“文人办报”
《信报》成立33年来,在经济学、投资知识普及和民主政治等领域发言,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坚守言论和新闻自由。另外,《信报》对专栏文章也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如今的《信报》以评论取胜,在政界学界商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因为仗义执言,秉笔直书,《信报》曾多次面对巨大的压力。李嘉诚封杀《信报》广告的故事,在港盛传多年。今年年初,林山木在专栏中谈及此事:皆因报纸上一个专栏作者对李嘉诚所得勋衔的几句闲话,“李先生”不快,确曾一度抽掉旗下公司所有给《信报》的广告;但意气过后,情况也就恢复旧观。
林山木在下文中解释:“办报哪有不重盈利,或是故意开罪别人的道理?我只是不会曲意行事,没有为利益改变我对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态度罢了。”
林山木1940年出生于广东潮州金石镇。上世纪60年代,他进入传媒业,最初在《明报》资料室任资料搜集员,深得《明报》创始人查良镛赏识。1965年,林氏赴英国剑桥工业学院修读经济专业,四年后返港,参与创立《明报晚报》,任副总编辑。当时香港经济起飞,曹志明毛遂自荐给《明报晚报》写一些投资分析的文章,林、曹组合遂初告形成。
《明报晚报》本来定位于娱乐新闻,但由于林、曹二人,变成了一份财经媒体。1973年,香港经济形势转差,查良镛决定恢复《明报晚报》的娱乐定位。林山木于是在当年7月3日创办《信报财经新闻》。
办一份可以“写我们自己高兴的文章”的报纸,是林山木办《信报》的初衷。当时林山木、曹志明两个“只知写文章”的人,带着八个记者一起办报。
时值世界石油危机,《信报》举步维艰,1974年已经接近破产边缘。《信报》搬进香港北角狭小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两个记者用。因为无钱发薪,林山木将崭新的印刷机卖给他人。骆友梅更变卖了结婚戒指,助《信报》度过危机;并毅然辞去工作,来《信报》打理广告业务。
1976年,《信报》赚得第一个10万,后逐步在经营上站稳阵脚。到90年代,红筹、H股公司开始大规模赴香港上市,香港经济繁荣,房地产市场一片兴旺景象。《信报》每天都有上百万元的广告,印报纸如同印钞票,为创办者带来了未曾想过的经济成功。
1993年,《信报》迎来20周年。汇丰银行、东亚银行都曾想帮助《信报》上市。曹志明将此意转达给林山木。林反问:“你还需要什么?游艇?飞机?”上市之事遂就此作罢。
求变图存
《信报》自创刊以来,林山木、曹志明写文章,骆友梅主持报馆事务,这个“铁三角”30余年未变。
其间,香港回归,网络兴起,香港媒体竞争日渐激烈,特别是《香港经济日报》1988年创刊,同《信报》针锋相对。《信报》虽然保持了采编方面的一贯水准,但在经营上已经逐渐被对手赶超。变革的要求就在眼前。
林山木夫妇最初打算将《信报》交与子女经营,但儿子林外山对报纸毫无兴趣,女儿林在山便成为林氏夫妇的希望。
林在山1993年进入《信报》,以记者身份从业一年之后,便逐渐接手《信报》的管理工作。
1997年,林山木停掉“林行止政经短评”(相当于原来《信报》的社论),开设林行止专栏,将社论写作交与《信报》主编。
事与愿违,由林在山接班的计划并不顺利。林在山曾主导百万港币的《信报》改版计划,亦曾想换掉负责广告市场的前朝老臣,但各种决策均不顺利。林在山接手《信报》后,香港遭遇亚洲金融风暴,楼市泡沫、互联网泡沫接连破裂,企业广告支出收缩,报纸经营非但不见起色,反而开始走下坡路。
2003年成为《信报》卖盘决策的转折点。当年SARS横行,全港经济萧条,《信报》出现亏损。同年,林在山怀孕,此后渐渐疏远报馆,产下一女后便不再到报馆工作。
2005年,经济形势好转,其他媒体开始招兵买马,扩充经济新闻版面,《信报》的中坚记者纷纷跳槽。2005年底,最大竞争对手《香港经济日报》上市。
林山木夫妇年老体衰,以他们个人的精力与财力,难以面对第二次创业的挑战,保持《信报》家族化亦无可能,《信报》的剧变——不管愿或不愿——终究是要到来了。
此次交易公布之后,李泽楷曾经表示:“《信报》是一颗值得保存的宝石。它声誉卓绝,且极度忠于其自身之独立性。”
林氏选择了李泽楷,显然是寄望《信报》在李的手中保持声誉不坠,对于提升《信报》的商业表现也有更多期许。
卖《信报》是出于无奈,但将《信报》卖与李泽楷,于林氏夫妇可能正在做出最不坏的选择,期求《信报》的生路。
《信报》以独立立场报道新闻著称。2001年3月21日,《信报》以“李泽楷非史丹福大学毕业生”为题,在香港媒体中第一家报道了李泽楷学历事件。这对于当时处于互联网低潮、小股民怨怼之中的李氏,不可谓不是一锤重击。
不过即使在当时,林氏夫妇虽然为《信报》的独立感到自豪,在内心却并不看低李泽楷。
就在此次报道后不久,林氏夫妇在私下谈起李泽楷本人,仍对“李家这个小儿子”反叛和独立性格颇有些嘉许。
《信报》只是“李氏媒体王国”中的一块领地。李泽楷对媒体行业可谓情有独钟。1993年,他将卫星电视业务——星空卫视(Star TV)售予默多克(Rupert Murdoch),从而获得开创盈科拓展集团(Pacific Century Group)所需的资金。
此后,李泽楷在收购香港电讯后重返广播电视业,并通过上市公司电讯盈科经营着宽带电视网络Now TV。但近日李泽楷已经将手中大部分电盈股份售出,同自己手下的媒体业务再度道别。而成立于2002年的音乐公司大国文化(Music Nation)则是李泽楷近期扩张的重点。
目前,李泽楷尚处在“林规李随”的阶段,学习《信报》过去的运作方法;但在未来,在《信报》的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多媒体等方面,仅“李泽楷”三个字,已令人想到太多种可能性。
至于《信报》今后作为一家报纸本身,能否如林氏夫妇所期待那样,一如既往地坚持编采独立,则需在香港复杂的政商环境中经受多重检验,最终由历史来写出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