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3年美国GanerGroup公司首次提出ERP概念至今,ERP不仅覆盖了整个供需链的信息集成,而且体现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准时生产、约束理论等诸多内容。2000年,用友政务公司结合ERP相关理论和实践,在政府信息化领域,首次提出了政府资源规划(CRP)理念,并以此指导公司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实践。
一、GRP概念层次
政府资源规划(GRP),由财政部科研所安易公司于2001年正式提出。广义上的GRP概念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优化管理、合理配置政府资源为目标的管理系统。具体而言,GRP是指在特定的行政环境下,根据行政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政府环境、优化政府结构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管理系统工程。GRP的概念来源于ERP,参照ERP的定义方法,从管理思想、应用软件和管理系统三个层次对GRP概念进行定义。
在管理思想层次上,GRP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政务流程管理和政府资源集成。流程化是政务工作中一个显著的特点。GRP中的政府流程是一个端到端的请求响应链条。端到端是指任何一个政府流程都会有开始节点和结束节点,也即政府流程在运作过程中肯定会终止;请求响应链条是指在任何一个政府流程中,无论是主动的方式还是被动的方式,无论是基于事件驱动的方式还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该流程都将通过请求响应的方式进行运作,并最终到达结束节点。在请求响应链条的每一个节点中,都将对政府资源进行整合,并附加或限定政府资源所进行的操作或者对于这些资源所进行的操作。因此,政府流程管理就是以政府资源合理配置、理论流程不断优化为目标,通过政府流程对政府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或公众的自身迭代过程。至于政府资源集成,在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政府资源集成主要表现在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集成、电子政务信息的集成和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方面。
在应用软件层次上,GRP应用软件是以GRP管理思想为灵魂,综合使用C/S或B/S架构、数据库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网络通信技术、商业智能理论和工具、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等,面向电子政务领域提供的采集、整理、管理、交换、查询、统计、汇总、分析、报表或相关智能应用的软件工具。
在管理系统层次上,GRP管理系统则是整合GRP应用软件,面向政府领域,利用政府机构基础设施提供的区域性电子政务应用或者行业性电子政务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从覆盖范围角度看,GRP管理系统涵盖了政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相关GRP应用软件、政府各项工作流程、政府各种资源以及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各种计算机硬件、软件、工具等。
二、GRP和ERP的比较
GRP的概念来源于ERP,即面向政府领域,提供政府资源规划,有些人为了强调GRP与ERP的紧密关系,甚至将GRP称为GERP。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GRP与ERP之间的关系。
1.概念及管理思想:ERP包含了两个重要思想:供应链管理和信息集成。ERP从供应链的概念出发,着眼于供应链上物料的增值过程,保持信息、物料和资金的快速流动,处理各个环节的供需矛盾,以企业有限的资源来应对市场竞争和机遇,要求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最短的生产周期产生最大的市场价值和利润。信息集成体现为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就是要集成供应链上所有流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信息集成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要集成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这也是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的主要精神。信息集成也有助于供应链的动态变化以及企业信息实时响应的需求。

GRP也包含两个重要思想:政务流程管理和信息集成。政务流程管理不但需要涵盖政府机构内部的政务工作流程,还需要包括本单位的上下级管理机构的相关流程,在这点上,与ERP的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思想是非常类似的。信息集成包括了应用集成、数据共享、资源整合。首先,GRP需要集成政府部门已经经存在的应用系统,消除应用碎片和信息孤岛。其次,GRP也要求在整个政务流程中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政务工作复杂度,同时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和信息增值。最后,资源整合是指要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强化政府资源酌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使政府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的概念比较如表1所示:
2.系统需求:系统需求可分为两个方面: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其中,功能性需求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实际业务功能的需要,比如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仓储管理、物料管理等,非功能性需求叫主要是为系统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特性而设计的,比如系统应具有的安全性、易用性、完整性、扩展性等。ERP系统和GRP系统在功能性需求方面是基本相同的,都需要满足跨平台运行、应用集成、数据集中、系统模块化、分布式业务应用、支持多语种、个性化、流程管理、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多方位接入等。但是从非功能性需求角度看,ERP系统和GRP系统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从性能、安全性、扩展性和标准化、可用性、易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作如下分析:在性能、效率和可维护性方面,ERP与GRP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是二者的相同点。在安全性方面,GRP比ERP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要求,因为GRP系统涉及到的数据大部分为政务、财务和金融等关键数据,因此要求更高的安全性。在扩展性和标准化方面,GRP系统对于标准接口更为严格。在易用性方面,GRP系统比ERP系统要求更高,主要原因在于系统的用户信息化水平。与ERP系统相比,GRP系统主要应用于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系统涉及到的用户普遍信息化水平较低,这种情况对于 GRP系统提供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者在系统需求方面的区别如表2所示:

3.支撑体系:ERP和GRP在支撑体系上具有“同构”关系,具体表现在:(1)政务流程再造(GRP)与商务流程再造(BPR)。企业为了在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运作,要求对以前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造。这就是商务流程再造。同样,政府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办事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也要对传统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造,这就是政务流程再造。(2)企业信息门户(EIP)与政府信息门户(GIP)。企业为了方便与外界的互动式信息交流,以便快速获取外界信息以及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需要建立企业信息的门户网站,这就是企业信息门户。同样,政府为了方便与外界的互动式信息交流,以便快速获取外界信息以及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要建立政务信息的门户网站,这就是政府信息门户。(3)协同商务(CC)与协同政务(CG)。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相关企业就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联合起来开展电子商务,这就是协同商务。由于企业或个人要办理的许多事情要与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传统政务方式是让企业或个人串行式地跑腿,现在政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办公,企业或个人只要在一个网络入口填写一份电子表格就行了,剩下的事情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同办公处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而且可以减少企业或个人的开销,这就是协同政务。
三、GRP的结构体系
政府资源规划的结构体系要充分体现政府的行政职能,在政府资源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公共服务。GRP在行政环境下,主要分为政务层、规划层和技术层三个层次:
1.政务层: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层是政务活动的操作层,履行政府的行政职能。GRP最终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2.规划层:政府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优化。在规划层上,要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各级政府决策层的支持,认真研究现行体制和行政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的政府部门和不同性质的国家机关的业务特点进行分类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形成规格化的GRP解决方案。
3.技术层:IT技术的应用与实现。在技术层面上,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GRP要求在规划层的基础上,集成行政业务各种功能,对政府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提高数据共享,减少冗余数据的重复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当前电子政务基本上属于GRP的技术层,是GRP的技术表现形态。GRP取材于政务层,通过规划层的优化,利用技术层的制作,反过来服务于政务层。
四、GRP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GRP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1.流程重组:电子政务的过程是将先进的政府管理服务流程在计算机中固化的过程,先进的政府管理流程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和政府机构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流程重组是电子政务的先导工程,而GRI正实现了政府资源的流程重组。
2.整合资源: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水平还较低,主要问题就在于政府资源的管理信息化上未能有持续推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政府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将有助于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资源的垄断和封闭,通过有效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强化对其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使政府资源充分服务于社会,从而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数据共享: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和开发中心,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和信息增值是网络社会政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管理的归宿。我国电子政务的构建,也正在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资源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转移。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革命,GRP是政府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途径,是从信息化的角度提升政府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实现电子政务的内部支撑和坚实基础。目前,GRP理念已经在金财工程、金审工程等国家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是没有终点的,只要社会环境在变、信息技术在变,电子政务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展,GRP作为政府信息化的新理念必然会推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GRP概念层次
政府资源规划(GRP),由财政部科研所安易公司于2001年正式提出。广义上的GRP概念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优化管理、合理配置政府资源为目标的管理系统。具体而言,GRP是指在特定的行政环境下,根据行政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政府环境、优化政府结构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管理系统工程。GRP的概念来源于ERP,参照ERP的定义方法,从管理思想、应用软件和管理系统三个层次对GRP概念进行定义。
在管理思想层次上,GRP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政务流程管理和政府资源集成。流程化是政务工作中一个显著的特点。GRP中的政府流程是一个端到端的请求响应链条。端到端是指任何一个政府流程都会有开始节点和结束节点,也即政府流程在运作过程中肯定会终止;请求响应链条是指在任何一个政府流程中,无论是主动的方式还是被动的方式,无论是基于事件驱动的方式还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该流程都将通过请求响应的方式进行运作,并最终到达结束节点。在请求响应链条的每一个节点中,都将对政府资源进行整合,并附加或限定政府资源所进行的操作或者对于这些资源所进行的操作。因此,政府流程管理就是以政府资源合理配置、理论流程不断优化为目标,通过政府流程对政府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或公众的自身迭代过程。至于政府资源集成,在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政府资源集成主要表现在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集成、电子政务信息的集成和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方面。
在应用软件层次上,GRP应用软件是以GRP管理思想为灵魂,综合使用C/S或B/S架构、数据库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网络通信技术、商业智能理论和工具、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等,面向电子政务领域提供的采集、整理、管理、交换、查询、统计、汇总、分析、报表或相关智能应用的软件工具。
在管理系统层次上,GRP管理系统则是整合GRP应用软件,面向政府领域,利用政府机构基础设施提供的区域性电子政务应用或者行业性电子政务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从覆盖范围角度看,GRP管理系统涵盖了政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相关GRP应用软件、政府各项工作流程、政府各种资源以及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各种计算机硬件、软件、工具等。
二、GRP和ERP的比较
GRP的概念来源于ERP,即面向政府领域,提供政府资源规划,有些人为了强调GRP与ERP的紧密关系,甚至将GRP称为GERP。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GRP与ERP之间的关系。
1.概念及管理思想:ERP包含了两个重要思想:供应链管理和信息集成。ERP从供应链的概念出发,着眼于供应链上物料的增值过程,保持信息、物料和资金的快速流动,处理各个环节的供需矛盾,以企业有限的资源来应对市场竞争和机遇,要求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最短的生产周期产生最大的市场价值和利润。信息集成体现为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就是要集成供应链上所有流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信息集成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要集成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这也是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的主要精神。信息集成也有助于供应链的动态变化以及企业信息实时响应的需求。

GRP也包含两个重要思想:政务流程管理和信息集成。政务流程管理不但需要涵盖政府机构内部的政务工作流程,还需要包括本单位的上下级管理机构的相关流程,在这点上,与ERP的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思想是非常类似的。信息集成包括了应用集成、数据共享、资源整合。首先,GRP需要集成政府部门已经经存在的应用系统,消除应用碎片和信息孤岛。其次,GRP也要求在整个政务流程中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政务工作复杂度,同时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和信息增值。最后,资源整合是指要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强化政府资源酌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使政府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的概念比较如表1所示:
2.系统需求:系统需求可分为两个方面: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其中,功能性需求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实际业务功能的需要,比如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仓储管理、物料管理等,非功能性需求叫主要是为系统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特性而设计的,比如系统应具有的安全性、易用性、完整性、扩展性等。ERP系统和GRP系统在功能性需求方面是基本相同的,都需要满足跨平台运行、应用集成、数据集中、系统模块化、分布式业务应用、支持多语种、个性化、流程管理、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多方位接入等。但是从非功能性需求角度看,ERP系统和GRP系统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从性能、安全性、扩展性和标准化、可用性、易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作如下分析:在性能、效率和可维护性方面,ERP与GRP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是二者的相同点。在安全性方面,GRP比ERP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要求,因为GRP系统涉及到的数据大部分为政务、财务和金融等关键数据,因此要求更高的安全性。在扩展性和标准化方面,GRP系统对于标准接口更为严格。在易用性方面,GRP系统比ERP系统要求更高,主要原因在于系统的用户信息化水平。与ERP系统相比,GRP系统主要应用于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系统涉及到的用户普遍信息化水平较低,这种情况对于 GRP系统提供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者在系统需求方面的区别如表2所示:

3.支撑体系:ERP和GRP在支撑体系上具有“同构”关系,具体表现在:(1)政务流程再造(GRP)与商务流程再造(BPR)。企业为了在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运作,要求对以前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造。这就是商务流程再造。同样,政府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办事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也要对传统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造,这就是政务流程再造。(2)企业信息门户(EIP)与政府信息门户(GIP)。企业为了方便与外界的互动式信息交流,以便快速获取外界信息以及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需要建立企业信息的门户网站,这就是企业信息门户。同样,政府为了方便与外界的互动式信息交流,以便快速获取外界信息以及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要建立政务信息的门户网站,这就是政府信息门户。(3)协同商务(CC)与协同政务(CG)。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相关企业就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联合起来开展电子商务,这就是协同商务。由于企业或个人要办理的许多事情要与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传统政务方式是让企业或个人串行式地跑腿,现在政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办公,企业或个人只要在一个网络入口填写一份电子表格就行了,剩下的事情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同办公处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而且可以减少企业或个人的开销,这就是协同政务。
三、GRP的结构体系
政府资源规划的结构体系要充分体现政府的行政职能,在政府资源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公共服务。GRP在行政环境下,主要分为政务层、规划层和技术层三个层次:
1.政务层: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层是政务活动的操作层,履行政府的行政职能。GRP最终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2.规划层:政府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优化。在规划层上,要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各级政府决策层的支持,认真研究现行体制和行政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的政府部门和不同性质的国家机关的业务特点进行分类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形成规格化的GRP解决方案。
3.技术层:IT技术的应用与实现。在技术层面上,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GRP要求在规划层的基础上,集成行政业务各种功能,对政府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提高数据共享,减少冗余数据的重复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当前电子政务基本上属于GRP的技术层,是GRP的技术表现形态。GRP取材于政务层,通过规划层的优化,利用技术层的制作,反过来服务于政务层。
四、GRP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GRP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1.流程重组:电子政务的过程是将先进的政府管理服务流程在计算机中固化的过程,先进的政府管理流程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和政府机构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流程重组是电子政务的先导工程,而GRI正实现了政府资源的流程重组。
2.整合资源: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水平还较低,主要问题就在于政府资源的管理信息化上未能有持续推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政府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将有助于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资源的垄断和封闭,通过有效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强化对其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使政府资源充分服务于社会,从而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数据共享: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和开发中心,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和信息增值是网络社会政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管理的归宿。我国电子政务的构建,也正在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资源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转移。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革命,GRP是政府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途径,是从信息化的角度提升政府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实现电子政务的内部支撑和坚实基础。目前,GRP理念已经在金财工程、金审工程等国家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是没有终点的,只要社会环境在变、信息技术在变,电子政务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展,GRP作为政府信息化的新理念必然会推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