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交心的友谊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年纪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我们似乎变得更难信任他人,“交朋友”的难度也更高了。
   “觉得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这件事,可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无法结交新的朋友;第二,不知如何加深和维系既有的友情。针对这两点,这里有一些建议。
   首先,如何和周围的熟人变成朋友?
   1.积极“发射”和回应友好信号
   心理学家提出人际关系中的“投标”概念,指的是以建立联结为目的的小要求——一个微笑,一句搭讪,一个小小的请求,都是“投标”。研究指出,朋友之间越常向对方发出和回应那些“投标”,两个人的关系就越深厚。
   因此,到了新环境中,你可以多向周围人发出善意的“投标”。“中午要一起点外卖吗”就可以成为一个简单有效的“投标”。同时,观察那些时常向你“投标”或回应你善意的人,他们可能正是想与你成为朋友的人。
   2.主动要求扩展你们见面的场合
   我们想發展成朋友的熟人,大多是每天会在同一固定场合见面的人,比如笑点相近的同学,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事,经常光顾的咖啡店的老板……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要求在那个固定场合之外见面。比如,约一个关系不错的同事一起喝咖啡,当你们在咖啡厅单独相处时,就能够看出是不是真的可以好好聊天,还是除了一起吐槽“今天又要加班”之外,就没有别的可聊。
   3.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
   友情真正开始建立还有一个关键的元素,就是自我暴露。当你们保持经常的见面后,有一方会先冒着暴露个人信息的危险,去“测试”对方是否会有相应的同应。如果双方都愿意进行自我暴露,这就像是一把打开友情的钥匙。
   加拿大温尼伯大学开发出一个在短时间内最容易交到朋友的问题模型,其中包括三组问题,每组12个。第一组问题有点私人性质,比如“打电话之前,你会预先练习将要说出的话吗”“你上一次对自己唱歌是什么时候”等;第二组则更私人,比如“你最恐怖的记忆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以来想做的吗”等;最后一组则是最私人的,比如“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在你的家庭中,谁的去世会让你最难过”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们打开心扉,成为朋友。
   其次,如何维系和加深现有的友情?
   1.主动联系朋友
   很多不常与朋友联系的人都陷入两种误区:第一,真正的好朋友无论多久不联系都不会破坏我们的关系;第二,“Ta都没找我,那我也不找Ta”。抱有第二种误解的人可能是假设朋友已经忘记自己,所以负气般地“那我也不联系Ta”;也可能是为朋友或自己找借口——“Ta肯定是太忙了”“我找不到什么好的由头给Ta发微信”。
   但实际上,联系朋友并不需要想那么多,你只要去做这件事就好了。至于联系朋友的理由,可以简单到“我今天买了一束你以前最喜欢的花”,再附上一张花的图片。
   2.建立你们之间更多的关联点
   心理学家指出,两个人之间的关联点越多,他们潜在的产生交集的可能也越多,因此他们之间的联结就会越深厚。
   比如,你的朋友最近参加了油画班,而你刚好也想学画画;或是你看见Ta的朋友圈下面有另一个朋友的评论,才发现原来这两个人也认识。这些都能成为增加或重建你们之间关联的契机。而这一切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就是你愿意关注对方的生活,同时也能偶尔分享自己的生活,让Ta看到。
   3.给你们的友谊一些仪式感
   每月一次的视频,每年一起去旅行一次。每一次在对方生日时送Ta手作礼物……这些穿插在日常生洛中的、变成习惯的小小仪式,都能让你们更多地将对方和这段友情放在心上。
其他文献
我最近在刷《都挺好》,氣得睡不着觉!剧中的核心角色是一个家庭中的三兄妹,虽然本是同根生,但是父母的一碗水在三个子女间永远端不平:母亲为了支持大儿子留学和二儿子就业,卖掉了女儿的房间,为了省钱还让本有希望考入清华的女儿去读免费师范……  这样的情节,是否让你想起了自己或者周围人的亲身经历?对于父母而言,同样都是子女,分配的资源却是不一样的。每个子女能够获取的资源,一方面取决于父亲和母亲的经济基础,另
您是属于喜欢说话的人呢,还是不太爱说话?  我呢,应该算不爱说话的。虽然视情况看对手,有时会变得口若悬河,不过平常却是闷葫芦一个。也害怕详尽地说明什么,尽量不做这类事情。哪怕话说得不透彻,招致周围的误解(这种事屡屡发生),也照样坦然自若:没办法,人生就是这么回事。不是自吹,这方面我倒是做得很高明。  接电话是苦差一桩,在派对上跟别人交谈也是弱项,回答采访同样令我心力交瘁,甚至连回封邮件都觉得疲惫不
王庭筠(1151-1202年),金代文學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米芾之甥。辽宁熊岳(今辽宁复县)人。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登进士第,官恩州军事判官、翰林修撰等职。王庭筠善诗文,“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元好问《中训集》称他“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其书法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以书法成名家,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其书行笔疾速,气韵萧散,富于变化。
昨天,乡下的母亲来电话说东京这里怕是用不着棉外褂了,让送回乡下去。正赶上管电话的妻子出门了,是大女儿接了电话转告给我的。  “什么棉外褂?”女儿问。  大女儿和几个妹妹不同,她是在乡下而不是在东京的医院出生的。许是母亲抱着带大的缘故,母亲的一口家乡话大体都能听懂。但有时也会遇上不懂的词,就给难住了。母亲说的“棉外褂”就是厚厚地絮了很多棉花、不带翻领的棉袄。每年到了秋季,母亲都亲手做好,寄到东京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读书量7.86本,但数据并没有告诉你的是,这7.86本书中,成功学、心灵鸡汤、营销文以及通俗小说占了绝大部分,严肃阅读仍旧非常欠缺。  何为严肃阅读?这是与消遣式阅读相对的概念。严肃阅读的前提是严肃的写作。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利维斯认为严肃文学有以下几种追求:对人性足够深刻而又充满同情的理解;对现代性的警觉;语言须能精致准确表达出想要表
鲜于枢(1246-130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密云)人,元代著名书法家。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官任太常典簿。好诗歌,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新元史》有传。   元代书法家中能与赵孟頫相提并论的,只有鲜于枢和康里子山。鲜于枢与赵孟頫交游极深,是一对惺惺相惜的艺术知己。鲜于枢早年学书自愧不能尽如人意,因而发奋闭门勤学,号困学山
和朋友说起镜子。   朋友说每次面对镜子,他的心里都会想,人就是这样通过镜子来认识自己的面目的。随着人的成熟长大,开始工作和生活,他会寻找更多的镜子,更多各种各样的镜子,来确定自己的长处短处。但是,就是那些镜子,有的时候,也会使人迷茫,恍惚,不知哪个更是自己。这个时候,你就处在镜子的荒原之中了。   我喜欢他的这个表述——镜子荒原,白晃晃的,我觉得眼前白晃晃的。我不知道这个词他是从哪里看来的。
钱勰(1034-1097年),杭州人,字穆父。为吴越武肃王六世孙。官至朝议大夫,熏上柱国,爵会稽郡开国侯。其文章雄深雅健,作诗清新遒丽。文章宗师初唐欧阳询等。工书法,行草书上追王献之笔法,风格劲險,笔力刚健。钱勰对自己的书法十分爱重,从不轻易与人,其墨迹传世稀少。  王诜(1036-?年),字晋卿,太原人,驸马都尉,官至利州防御史。工书画,名重一时,正、行、草、隶无所不能。草法有王献之、张旭笔意。
跟沐浴有關的世界名画
期刊
1  晚上,到了10点,我正准备睡觉的时候,我妈突然破门而入,喜形于色地说道:“差点忘了!妈妈上次逛街给你买了一件衣服!”  她麻利地在我的床前跪蹲下来,打开我床下的柜子,在里面翻找,一阵塑料包装摩擦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之后,她拿出来一件粉色的卫衣——樱花粉,精致的刺绣图案,以及,那个经典的娇憨可爱的小熊logo。  “咚”,一颗石子投入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了朵朵涟漪……  脱下睡衣,我小心虔诚地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