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课程賦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纵深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我们懂得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着眼于有利于聋生的参与,要有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要区别于“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要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 以人为本 成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62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获得了新的启示。校本课程开发与推行成为热门话题,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在国家本位课程规定的时间内,留出一小部分时间给学校,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个性潜能优势,着重解决学校、学生特殊的需要与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学校按新课程改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自主开发出具有强烈的针对性、独特性、实用性的,能鲜明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是办出特色、高质量学校的重要环节。 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多样,实施复杂,不但要培植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还要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同时,靠的是教师的观念和行为,靠的是教师的文化底蕴、理想信念、智慧和能力。
几年来通过参加我校 “感而教育”与“美丽的东营,可爱的家乡” 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东营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有着独特的地域特点。而我们的聋生由于失聪的原因,获得的信息资源短缺,对自己所生活学习的城市一无所知,针对这一事实,我校确立了“美丽的东营,可爱的家乡”校本课程计划。这一课程结合我市实际由全校的语文老师分工负责,制定了计划、确立的课程目标,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有意义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处处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补偿学生的生理缺陷,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独立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的缝纫课程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劳动实践,为毕业后参加服装厂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的丝网花制作车间,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了场所,通过学习实践,既使学生的劳动意识得到了提高,也为同学们走上社会打下了基础。
三、校本课程要着眼于有利于聋生的参与。
聋生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师生间的互动很难形成,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师从头讲到尾而学生只是瞪大眼睛看情况,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所学内容的喜好与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关注他们情绪的变化、所思所需。校本课程由于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是他们与教师都比较熟悉的内容,更容易被他们所理解,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喜好,也就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中来,例如我校的校本课程“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使每个聋生都参与进来,融入了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方面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深受感染、父母深受感动。
四、校本课程注重在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中传授知识,与老师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不是不是教学过程的领导者,学生不是课程的工具,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校本课程是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学到对自身最有用,最需要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其潜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发展。在我们的“美丽的东营,可爱的家乡”活动中,师生通过回家乡调查、上网,去图书室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然后交流发言、出手抄报、参加知识竞赛、作文竞赛等形式,全员参与,师生共同讨论整理资料,完全是一种平等学习互助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五、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有着区别于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根据国情设定的,强调了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办学理念与实际自主开发设计的选修课,它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来考虑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校本课程是对原来的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却与校本课程相差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重要的是把“课”“学科”意识提升到课程意识上来是课程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自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而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的采用活动形式以及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与指南。
六、校本课程的选题应着立足于学校现有资源,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及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的发展。
我校通过“感恩教育”“丝网花制作”“美丽东营,可爱的家乡”等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原来迷信书本、教参转变为即依托于课本又脱离课本的教学模式,每位老师都会依据课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改着教,也就是说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强了,教学的思路开阔了,教师的研究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学意识增强了,收益的是这些聋生,他们无论是先天聪慧还是愚笨,都在各自的水平上有了提高、获得了知识,使自身得到了发展。学生发展了、教师发展了,相应的学校也就发展了。
参考文献: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
关键词:校本课程 以人为本 成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62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获得了新的启示。校本课程开发与推行成为热门话题,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在国家本位课程规定的时间内,留出一小部分时间给学校,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个性潜能优势,着重解决学校、学生特殊的需要与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学校按新课程改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自主开发出具有强烈的针对性、独特性、实用性的,能鲜明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是办出特色、高质量学校的重要环节。 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多样,实施复杂,不但要培植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还要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同时,靠的是教师的观念和行为,靠的是教师的文化底蕴、理想信念、智慧和能力。
几年来通过参加我校 “感而教育”与“美丽的东营,可爱的家乡” 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东营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有着独特的地域特点。而我们的聋生由于失聪的原因,获得的信息资源短缺,对自己所生活学习的城市一无所知,针对这一事实,我校确立了“美丽的东营,可爱的家乡”校本课程计划。这一课程结合我市实际由全校的语文老师分工负责,制定了计划、确立的课程目标,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有意义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处处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补偿学生的生理缺陷,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独立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的缝纫课程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劳动实践,为毕业后参加服装厂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的丝网花制作车间,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了场所,通过学习实践,既使学生的劳动意识得到了提高,也为同学们走上社会打下了基础。
三、校本课程要着眼于有利于聋生的参与。
聋生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师生间的互动很难形成,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师从头讲到尾而学生只是瞪大眼睛看情况,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所学内容的喜好与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关注他们情绪的变化、所思所需。校本课程由于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是他们与教师都比较熟悉的内容,更容易被他们所理解,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喜好,也就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中来,例如我校的校本课程“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使每个聋生都参与进来,融入了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方面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深受感染、父母深受感动。
四、校本课程注重在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中传授知识,与老师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不是不是教学过程的领导者,学生不是课程的工具,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校本课程是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学到对自身最有用,最需要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其潜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发展。在我们的“美丽的东营,可爱的家乡”活动中,师生通过回家乡调查、上网,去图书室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然后交流发言、出手抄报、参加知识竞赛、作文竞赛等形式,全员参与,师生共同讨论整理资料,完全是一种平等学习互助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五、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有着区别于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根据国情设定的,强调了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办学理念与实际自主开发设计的选修课,它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来考虑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校本课程是对原来的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却与校本课程相差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重要的是把“课”“学科”意识提升到课程意识上来是课程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自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而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的采用活动形式以及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与指南。
六、校本课程的选题应着立足于学校现有资源,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及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的发展。
我校通过“感恩教育”“丝网花制作”“美丽东营,可爱的家乡”等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原来迷信书本、教参转变为即依托于课本又脱离课本的教学模式,每位老师都会依据课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改着教,也就是说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强了,教学的思路开阔了,教师的研究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学意识增强了,收益的是这些聋生,他们无论是先天聪慧还是愚笨,都在各自的水平上有了提高、获得了知识,使自身得到了发展。学生发展了、教师发展了,相应的学校也就发展了。
参考文献: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