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葡萄我的儿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k797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一文被编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人与物的对话”这一专题。编者按是这样写的:“当我们面对一样东西——物的时候,我们其实都是天真的孩子,在不可遏止的好奇心驱动下,看之,看不够,琢磨之,琢磨不够,拆解之,拆解不够,描摹之,描摹不够;以至欢呼,以至雀跃。物和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互助、亲善的关系。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的确,《葡萄月令》是一篇非常别致的文章,全篇以12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来组织文字。在介绍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月令知识”的背后沉潜着别样的情趣与情调。在汪先生笔下,葡萄是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个可爱的小孩,而汪先生的《葡萄月令》,更像是孩子的成长日记,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滴,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父亲的爱与呵护。
  一、细致记录显至爱之情
  《葡萄月令》是经过汪先生全程参与、细心观察而写成的。他为葡萄的每一次成长而欣喜,为他遭遇天敌而担忧,他就是一个年轻父亲,细致体贴地观察婴儿成长,是葡萄成长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一月,“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这是小孩在母体孕育的生命特征,他是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周围一片昏暗,没有天,没有云,没有阳光,安静极了,葡萄躺在一个宁静而又柔软的地窖中,静静的等待出生的那一刻。二月,“葡萄出窖”,葡萄出生了,“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这是葡萄刚刚出生的照片,父亲仔仔细细地把小孩抱在怀里,战战兢兢,怀着好奇心,充满爱意的记录着,连每一个细节都没放过。“它已经等不及了”,不,哪里是葡萄等不及,这分明是父亲等不及了,等不及看到他长大后的模样,等不及他一点一点的成长。“不大一会儿,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儿,绿了”,小孩一天一个变化,父亲也在变化中一天天感受着不同。三月,“葡萄上架”,这是葡萄的婴儿期,“先得备料”,“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这是爸爸在给宝贝精心制作婴儿床,每一块木料都精心选择,“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每一个步骤都精准严谨。“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看到小孩在享用,爸爸满心的欣慰。“‘起!——起!’哎,它起来了”,哪个父亲看到自己的小孩学会走路不欣喜若狂,欢呼雀跃呢?四月,是葡萄的幼儿期,“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它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对自己孩子的关切和自豪。五月,是葡萄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一生中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葡萄努力地吸取养分,不停地长大长大,“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这是葡萄的花落满地的青涩年华。六月七月,是葡萄的青年时期,他不断地汲取养料,积蓄力量,为自己的成熟期而努力坚定地生长。八月,是葡萄的青壮年时期,是葡萄的成熟期,“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小孩,他的爸爸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去吧,儿子,到社会上去大干一场吧。”这是一个父亲最朴实的自豪感,儿子长大了,成熟了,可以融入社会大展拳脚了。九月十月,是葡萄的中年时期,这个时候的葡萄更加稳重而成熟,但是父亲仍然少不了关爱,仍然操碎了心,“下了果子,就不管了” ?不,不是这样的,仍然要“喷一次波尔多液”,哪怕是多大年纪的人,可是在父母眼里仍然是小孩子。然而孩子总归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无论多大遗憾,也会说“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吧”,无奈中仍然带着深深的不舍与期盼。十一月十二月,看着葡萄离开了,父亲只能整理葡萄的生命痕迹,“把葡萄架拆下来”,再把“葡萄条入窖”。在整理收纳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父亲,手拿一本儿子的成长日记,带着幸福感与自豪感甜蜜地回忆着。
  二、平淡话语显至朴之情
  汪先生曾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确,《葡萄月令》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人为的雕饰,他用最平淡、最朴素、最洁净的文字,记录着对儿子葡萄最质朴的深情。“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汪先生仿佛在与儿子葡萄对话,儿子孩童时,理解力跟不上来,他就用单字、短语、短句来表达,模拟孩童的语言特点来对话,不啰嗦,简练有物,力求让小孩子能够听得明白,理解准确。“雪化了,土地是黑的。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听听这话语,因为多用短语,充满了韵律感,像是爸爸在饱含深情地为儿子朗诵诗歌,又仿佛是在给儿子哼唱一首首动听的童谣。虽然文字看似平淡,但汪老实际上用字相当讲究,很准确,句子虽不长,但力量全在字词上,往往一个词,就把许多意思都表达出来了,“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一个“睡”字,不仅写出了姿势,而且写出了入窖过冬的葡萄的状态与生命特征。“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汪先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感悟力,同时还具有虔诚的情感与诗人的禀赋。一个“软”字,不仅写出有了汁液的树枝的生物,很有质感,还使整个句子充满了诗意。他文字老到、朴素,锤炼字词,很见功力,相比起那些追求渲染、华丽的文字,自成一种风格。汪先生曾说过:“性善的标准是保持孩子一样的童心。”而著名作家林超然也曾这样评价汪曾祺的作品,说“汪曾祺的文字里常常忽闪着一双永远对一次充满好奇的孩子的眼睛”。所以,有时为了让儿子葡萄能够听懂,汪老也会适度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形象化,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度。“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这组博喻,将葡萄的形态、色泽、质感之美逼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个自豪的父亲,在如数家珍,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家的葡萄是最美的。他的语言时而俏皮可爱,“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这句话写出了调皮的葡萄喝水时的贪婪相,充满童真,突出了葡萄生长的势头,在这句背后,不难看出一个父亲看到儿子健康成长而露出欣慰的笑容,满满的亲昵、疼爱、揶揄。汪先生就是这样独具匠心,用这种恬淡自由的行文风格,将儿子葡萄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塑造人格显至真之情
  透过这本葡萄的成长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培育葡萄,汪先生可谓煞费苦心。首先,他给儿子营造了一个恬静和谐的家园,在这个至真至纯的环境中,葡萄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从一月到十二月,整个葡萄园的内核始终充满活力,在激烈地动着,但12个月的每个月景却是处在一个非常和谐恬静的环境中。如本文开头一月的“听不到一点声音”的境是何等的迷人,这样的境可以称得上是圣境,这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情趣,即以静为本,崇尚静趣。其次,为了养育葡萄,汪先生博览育儿经,进行广泛的知识储备,其中关于时令、农学、博物学和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俯拾皆是,也正是因为此,读《葡萄月令》,不免让人想起《齐民要术》等农学书籍。科学的养育葡萄,是葡萄健康成长的保障。再次,汪先生对于抚养葡萄,不仅关注健康因素,还更关注的是葡萄人格的塑造。“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开花期很短”,写出了葡萄一心一意只为结出硕果供人品尝的淳朴而美好的品格。“但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这写出了葡萄通人性、好养活、不烦人的性格。不仅如此,他还以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养育葡萄时,汪先生正处于“文革”下放劳动期间,种植葡萄成了作者的生活的寄托,使他忘记了生活中的坎坷,平和而充实,豁达而开朗。他也仿佛变身为一颗葡萄藤,下放到异乡,不是拒绝发芽、成长、结果的理由,只要有阳光、水分和土壤,那就顺应自然,自然而然的生长吧,这是乐天知命的人生,这也是随遇而安的人生。也正是这种感情与人生体验的融入,让葡萄有了人间的气息,有了人的情怀,而变得灵动起来。
  一部育儿经,一部儿子的成长日记,葡萄就这样在父亲汪曾祺的关爱与呵护下,在汪曾祺的笔下,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的“诗化”指的是“语文教育的诗意化”,它最高的关注指向学生生命世界的灵性召唤、诗意栖居、内在体验和全面生成。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如同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语文教师要具有诗人的素养和情感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
阅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构建学习任务群的一个重要基石。语文学科18个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贯穿始终,它既是组织课程学习的综合方法,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高中学生要“读整本书”,高中三年阅读量要达到200万字。“整本书阅读”居学习任务群之首,占1学分,贯穿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整个教学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爱因斯坦说,“关于世界的知识不能单纯从观察的结果,或独立于经验的理性视角获得,而只有通过可以经验性验证的‘建构性假设’而获得。”这种认识论立场被认为是一种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综合。因而,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在经验总结、理性关照、实证检验的基础上,通过“语文课程学科化、语文学科学习化、语文学习学力化、语文学力发展化”的“四个转化”建构出“课程课堂目的──多元学
点评:  这一课讲得有特点,没有像一般课堂上那样在文本的文句上辨析,而是从思想境界上拓展。这样的讲法,本来是很冒险的,最大的险处就是散漫,然而文勇将之集中在孔夫子的一个铭言中。这样,在思想境界上放得开,在课堂思维上又收得拢,这就叫做开合自如。这首先得力于文勇的学识;其次,也得力于他成功地激起学生的想象。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敢于把这么丰富的思想,放在本来毫不相干的故事中,他的工夫全在不着痕迹地串连,这
决定知识宽广度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因为有这种能力,才能摒弃固有的思维,不人云亦云,在某一知识领域画上有着自己标识的思维足迹。但是,学生常常不愿意进行思维的冒险,只钻营于语文当中某一权威的答案,思考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终将被钉在“标准答案”的十字架上,这将使学生缺失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一、用学生驭“思”兴趣之钥匙,启学生自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上好阅读课,文本解读是第一步。但就当前阅读课现状而言,这第一步的迈出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从笔者对一线教学的接触来看,至少这些情况是普遍存在的:(1)阅读过程倒置——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解读文本价值和解读教学价值。本文就第二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思考。   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语文课的教学只停留在弄清楚这篇课文的内容上,有的教师只是将教师用书上的内容搬到学生的笔记上而已。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或最高目标,是对言语智慧的理解和掌握。   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是以解读文本价值为基础的,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深入解读只
徐林祥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一书是在教师教育发展新形势下,语文學科领域较早出版的一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材,在理念、内容、体例、形式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特色。  一、新思维: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  问题意识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开展学术研究,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
王家伦先生《预设课堂与课堂预设,课堂生成与生成课堂——从三国时蜀汉帝国的兴亡说起》①一文,以三国故事为喻,认为“蜀汉帝国兴衰”和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甚是密切,厘清了“预设课堂与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与生成课堂”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指导课堂形态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感佩先生熟读《三国》并以大喻小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但先生观点“语文教师为了‘生成课堂’而‘课堂预设’,甚不实际”,并把原因
上学期高中语文所授教材是苏教版的必修三和必修四,这两本教材中议论文的比重比较大,尤其是古代议论文。学生在解读古代文学文本上有一定困难,加之是议论文,因而在后期议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明显不如先期。我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在两个班级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个班级,我采用传统的议论文教学的框架来构建课堂,用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