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对心理弹性相关文献的回顾,提出对高三学生教育的启示。结论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环境的改善,学校教育的完善提高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
[关键词]心理韧性 高三学生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10-02
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定义最早是来源于物理学的启发,Lazarus认为心理对某些事件的弹性与金属的弹性相似,也能够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生变化。在心理学上,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目前已经成为心理、教育、医学等各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是近年来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1]本文将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高三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新视角。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
目前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总结,一般分为三类:能力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
第一,能力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人们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能发展出适当的应对策略的某种特质或能力,它强调心理弹性的本质。Wagnild GM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能促使个体在压力和挫折情况下积极应对的人格特质。[2]
第二,结果性定义,强调把心理弹性看作个人在遭受威胁或创伤后依然能保持积极的适应性的一种结果。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良好适应的良好现象。[3]
第三,过程性定义,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Kathleen T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根据环境和自身进行动态调节的适应过程。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能够使个体在面临压力和危险时运用动态交互作用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4]
二、心理弹性的理论
第一,系统模型。该模型指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影响心理弹性的主要原因。[5]生物因素、心理因素构成内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构成外部因素。两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当内部因素减少时,如果外部因素能构及时补偿,也会表现出较好的心理弹性水平,达到积极的适应效果。[6]
第二,动态模型。该模型认为,心理弹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个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各种类型的心理需要,而人们能够从外部资源中满足这些心理需要。如果外部资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提供了满足,个体就会发展出一些良好的特征品质,这些特征品质构成了内部资源。而这些内部资源会保护个体使其不会受危险因素的干扰影响,在健康、学业和社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現,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7]
第三,挑战模型。该模型认为,只有中等程度的危险因子才能对应最好的发展结果,危险因子太少或者太多都会带来消极的发展结果,它们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8]该模型认为,儿童只有在适当的逆境中,才能学会使用各种资源,有机会去学习和锻炼社会技能,才能更好地成长。
第四,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以下三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包括较好的社交能力、智力,自信心、较高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温馨、有结构、较高期望值的权威教育,与父母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并注意维护父母的形象等。社会因素包括参加亲社会组织;和家庭外亲社会成人之间的联系;安全的学校氛围等。
三、心理弹性的测评
由于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心理弹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于心理弹性的测量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的测评方法有以下几种: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9]由Kathryn M,Connor M.D进行编制,目前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该量表的中国版是由我国学者肖楠和张建新修订的。[10]
Jack Block编制的自我心理弹性量表(ER89),此量表是一个较精确的人格特质测量量表。该量表是自陈量表,由14条目组成,分四级记分。适用于成人群体。[11]
加州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主要是测量保护性因素的得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越好。[12]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的中文版是由我国学者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修订的,主要测量个体外部保护因素和本身的心理弹性特质,可以很好地测查青少年的心理弹性。[13]
中学生弹性量表是由我国学者陈建文和黄希庭编制的。该量表主要测量个体对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意志激发、认知期望等方面内容,并通过反应的自控性、灵活性、挑战性、乐观倾向性四个方面的情况来预测心理弹性水平。[11]
四、心理弹性对高三学生教育的启示
增强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就是在面对高考这样的重大应激源事件时,培养高三学生自行产生积极情感的应对能力,使高三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为提高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提出几点建议:①加强个人能力素质培养。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只是要求学习成绩,更多的是注重综合能力。学生能否正确认识挫折,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通过压力事件。因此,同学们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增加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尽最大可能通过自我暗示等方式适当夸大保护性因素的作用。②加强亲子间的沟通。父母对于这一处于特殊时期的学生们也要给予极大的支持。家庭环境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们提高心理弹性,从而更好地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③注重学校的心理培养。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很多的学校都设有心理健康的课程,但是大多数高中生对于心理的专业性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更加规范,运用多种方式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张丽娣,李乐之.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感知控制、焦虑及抑郁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 [2]Wagnild GM,Collins JA.Assessing resilience.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2009,47(12):28-33.
[3]Masten,Ann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Americal Psychologist,2001,56(03):227-238.
[4]Kathleen T,Janyce D.Resilience: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2004,18(01):3-8.
[5]许书萍,心理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社会工作,2012(12):10-13.
[6]Luthar S S,Cicchetti D,
[关键词]心理韧性 高三学生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10-02
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定义最早是来源于物理学的启发,Lazarus认为心理对某些事件的弹性与金属的弹性相似,也能够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生变化。在心理学上,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目前已经成为心理、教育、医学等各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是近年来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1]本文将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高三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新视角。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
目前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总结,一般分为三类:能力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
第一,能力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人们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能发展出适当的应对策略的某种特质或能力,它强调心理弹性的本质。Wagnild GM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能促使个体在压力和挫折情况下积极应对的人格特质。[2]
第二,结果性定义,强调把心理弹性看作个人在遭受威胁或创伤后依然能保持积极的适应性的一种结果。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良好适应的良好现象。[3]
第三,过程性定义,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Kathleen T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根据环境和自身进行动态调节的适应过程。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能够使个体在面临压力和危险时运用动态交互作用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4]
二、心理弹性的理论
第一,系统模型。该模型指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影响心理弹性的主要原因。[5]生物因素、心理因素构成内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构成外部因素。两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当内部因素减少时,如果外部因素能构及时补偿,也会表现出较好的心理弹性水平,达到积极的适应效果。[6]
第二,动态模型。该模型认为,心理弹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个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各种类型的心理需要,而人们能够从外部资源中满足这些心理需要。如果外部资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提供了满足,个体就会发展出一些良好的特征品质,这些特征品质构成了内部资源。而这些内部资源会保护个体使其不会受危险因素的干扰影响,在健康、学业和社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現,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7]
第三,挑战模型。该模型认为,只有中等程度的危险因子才能对应最好的发展结果,危险因子太少或者太多都会带来消极的发展结果,它们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8]该模型认为,儿童只有在适当的逆境中,才能学会使用各种资源,有机会去学习和锻炼社会技能,才能更好地成长。
第四,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以下三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包括较好的社交能力、智力,自信心、较高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温馨、有结构、较高期望值的权威教育,与父母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并注意维护父母的形象等。社会因素包括参加亲社会组织;和家庭外亲社会成人之间的联系;安全的学校氛围等。
三、心理弹性的测评
由于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心理弹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于心理弹性的测量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的测评方法有以下几种: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9]由Kathryn M,Connor M.D进行编制,目前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该量表的中国版是由我国学者肖楠和张建新修订的。[10]
Jack Block编制的自我心理弹性量表(ER89),此量表是一个较精确的人格特质测量量表。该量表是自陈量表,由14条目组成,分四级记分。适用于成人群体。[11]
加州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主要是测量保护性因素的得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越好。[12]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的中文版是由我国学者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修订的,主要测量个体外部保护因素和本身的心理弹性特质,可以很好地测查青少年的心理弹性。[13]
中学生弹性量表是由我国学者陈建文和黄希庭编制的。该量表主要测量个体对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意志激发、认知期望等方面内容,并通过反应的自控性、灵活性、挑战性、乐观倾向性四个方面的情况来预测心理弹性水平。[11]
四、心理弹性对高三学生教育的启示
增强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就是在面对高考这样的重大应激源事件时,培养高三学生自行产生积极情感的应对能力,使高三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为提高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提出几点建议:①加强个人能力素质培养。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只是要求学习成绩,更多的是注重综合能力。学生能否正确认识挫折,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通过压力事件。因此,同学们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增加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尽最大可能通过自我暗示等方式适当夸大保护性因素的作用。②加强亲子间的沟通。父母对于这一处于特殊时期的学生们也要给予极大的支持。家庭环境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们提高心理弹性,从而更好地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③注重学校的心理培养。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很多的学校都设有心理健康的课程,但是大多数高中生对于心理的专业性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更加规范,运用多种方式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张丽娣,李乐之.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感知控制、焦虑及抑郁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 [2]Wagnild GM,Collins JA.Assessing resilience.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2009,47(12):28-33.
[3]Masten,Ann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Americal Psychologist,2001,56(03):227-238.
[4]Kathleen T,Janyce D.Resilience: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2004,18(01):3-8.
[5]许书萍,心理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社会工作,2012(12):10-13.
[6]Luthar S S,Cicchetti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