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的改变中国命运的长征,是举世公认的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丰碑。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寻访到两位健在的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倾听他们珍藏的自己人生最宝贵的记忆,倾听他们属于个人更属于我们民族的那段生命史诗——
张靖武:当兵就要当红军
张靖武:1918年8 月生,霍山人,1930年加入县儿童团,成为儿童团大队长,1932年4月入伍,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
8月30日上午,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区北苑将军宿舍楼,89岁的张靖武老人与老伴在家中热情地接待了我的采访。
1934年11月16日,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省委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由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从此开始。
张老说,他当时只有16岁,编在225团一营营部当通信员,后又到团部当通信员。部队出发时,他刚好生病,全身浮肿。营教导员刘震见他病得厉害,担心跟不上队伍。便劝道:“小张,给你20块大洋、几匹布,你还是回家吧。”张靖武忙说:“我不能回去,在儿童团得罪了不少人,回家是死路一条,随部队能站岗、放哨也要跟着走,当兵就要当红军,就是死了也心甘。”这样,张靖武硬撑着跟着部队转移,不想几天下来,浮肿消了,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部队第一个目标是桐柏山区,可是这个意图被蒋介石看破,他命令追剿纵队5个支队和东北军115师跟踪追击,同时命令驻河南南阳的第40军和驻湖北老河口的第44师迎头堵截。由于敌情严重,遂根据徐海东的建议果断决定:向河南西部的伏牛山进军。
11月26 日,部队准备由方城县独树镇附近的七里岗向伏牛山前进。但敌军已抢先占领了七里岗东西一线阵地,部队首尾受敌,此时雨雪交加,战士们手指冻僵,拉不开枪栓。敌人从两面发起猛攻。险恶关头,吴焕先政委赶到张靖武所在的先头团,带领大家向敌人发起冲锋,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恰好徐海东带领的223团也跑步赶来,才稳住了局势。当天夜里,部队由地下党带路,趁着夜色穿过敌人空隙,突出重围。大家一天多没吃没睡,饥寒疲惫,都累倒在一片树林里睡着了。敌军正在追击,睡下去十分危险。徐海东发火了,只得抄起一根木棍边打边喊:“快起来行军!快起来行军!”
回忆当时的情景,张老感慨万千地道:“要不是那一顿棍子打得及时,那天夜里大家都睡着不起,我们肯定都不会有今天了。”
独树镇战斗之后,部队终于进入伏牛山区。但这里地域狭窄,人烟稀少,反动统治严密,红军难于立足。于是继续西进,直奔陕南。12月9日,部队翻越蟒岭,进至洛南县的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宿营。10日上午,突然敌军奔袭而来,夺占了东山坳口。正在开会的军领导立即组织部队英勇反击,殊死奋战,从中午血战到黄昏,反复冲杀20多次,连刺刀都拼弯了,最终夺回东山坳口,打退了敌人。这次激战,共毙伤敌800多人,可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都负了重伤,营以上干部大部分受伤,张靖武的双腿也多处挂彩。
进入陕南之后,红二十五军先后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蓝田,一路回旋,一路鏖战。1935年5月,鄂豫陕根据地初步形成。1935年7月,得知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正向松潘方向前进的消息后,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又西进甘肃、北上陕北,先后攻天水,战两当,克秦安,威逼静宁,切断西兰公路,成功地牵制了川、陕、甘边界的敌军。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在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谢子长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至此,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行程18000多里,胜利完成了长征。18日,合编为红十五军团,随后连续取得劳山战役和榆林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张老的老伴也在一旁补充说:“听他们战友后来聚会讲,当时张靖武年龄小,人机灵,走路快,跑前跑后,办事利索,都叫他这个通信员‘张快腿’;他曾念过两年私塾,算是有文化的战士,平时他一个人负责教5个人识字,有时白天打仗,晚上学文化,行军时还把字写在背包上,边走边学;他在家学会打草鞋,部队休息时,他就积极帮战友打草鞋,有时轮到他站岗、放哨,战友们抢着来替他,好让他多打草鞋。因此,他人缘特别好。”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会师后,编入了红一方面军。11月下旬,红十五军团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巩固了陕甘苏区,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张靖武老人至今记忆犹新的是,1935年11月直罗镇大捷后,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检阅张老所在的团“团、营进攻军事演习”。当时,毛主席检阅到团部通信排时,队伍十分整齐威武,40多人每人肩上挎着一支步枪,腰间插着一支驳壳枪,一手牵着战马,一手提着马刀。可能是毛主席见张靖武这个小战士样子神气可爱,便禁不住停下来叫他:“小鬼!”张靖武听叫自己“小鬼”,撇着嘴道:“你怎么叫我‘小鬼’呀?”主席笑道:“那叫你娃娃!”“我都17岁了,打了几年仗了,还叫娃娃,好丑好丑!”张靖武不好意思。“那就叫你小同志!”毛主席又道。张靖武听了露出微笑。“你是哪里人?”“安徽人。”“你是安徽人到这里干什么呀?”“我打小蒋(指蒋介石)!”“打了小蒋以后干什么?”“回家打牛屁股(指种庄稼)!”“哦,回家打牛屁股!好啊好啊! ”
1946年张靖武随中原突围到延安,不想看戏时毛主席认出他,又笑着问道:“你就是那个打完仗就回去打牛屁股的小同志吧!”张靖武握着主席的手,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我现在也不小了,27岁了。”
张泰升:历尽艰险壮志雄
张泰升:1918年4月生,金寨人,1931年7月参加红四方面军,在后勤部财务科当勤务员,1935年5月初开始长征。
经金寨县党史部门同志的介绍,9月7日上午,我依约来到省体委家属院张泰升老人的家中进行采访。
1932年9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从皖西转移,12月进入川陕地区。不久,部队传达了进军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命令,并决定立即翻越大巴山,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
张老说,这一进军路线是入川的捷径,但十分险峻。大巴山又高又大,上山70里,山上70里,下山70里。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行走分外困难。因此,在准备过大巴山时,每人背二斤稻草。翻越大巴山时,大家顶风冒雪,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攀登,山陡路滑,张泰升是拉着财务科长的马尾巴跟着上山的。有的地方坡度太大,一踏上去就要滑倒。这时,就把稻草垫在路上,脚踏稻草向上爬。上到山顶天色已黑,露营在山上,把稻草铺在雪地上,大家背靠背席地而坐。一座大巴山,整整走了两天一夜。晚上又宿停在山脚下,12师有几个战士烧火取暖时,不小心把老百姓的房子烧着了,视纪律如铁的师长倪志亮竟然硬是把那几个战士都给枪毙了。
下了大巴山就进入了通南巴地区,经过一段艰苦的工作,到1933年2月,通南巴根据地建立起来了。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后,准备在泸州上游北渡长江。为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1935年3月底开始,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1935年4月下旬,蒋介石为了防止红军在嘉陵江与涪江之间建立根据地,企图围歼红四方面军。为摆脱不利处境,红四方面军继续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争取与中央红军会师。5月初,红四方面军分数路向岷江地区西进,开始了长征。
张靖武:当兵就要当红军
张靖武:1918年8 月生,霍山人,1930年加入县儿童团,成为儿童团大队长,1932年4月入伍,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
8月30日上午,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区北苑将军宿舍楼,89岁的张靖武老人与老伴在家中热情地接待了我的采访。
1934年11月16日,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省委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由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从此开始。
张老说,他当时只有16岁,编在225团一营营部当通信员,后又到团部当通信员。部队出发时,他刚好生病,全身浮肿。营教导员刘震见他病得厉害,担心跟不上队伍。便劝道:“小张,给你20块大洋、几匹布,你还是回家吧。”张靖武忙说:“我不能回去,在儿童团得罪了不少人,回家是死路一条,随部队能站岗、放哨也要跟着走,当兵就要当红军,就是死了也心甘。”这样,张靖武硬撑着跟着部队转移,不想几天下来,浮肿消了,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部队第一个目标是桐柏山区,可是这个意图被蒋介石看破,他命令追剿纵队5个支队和东北军115师跟踪追击,同时命令驻河南南阳的第40军和驻湖北老河口的第44师迎头堵截。由于敌情严重,遂根据徐海东的建议果断决定:向河南西部的伏牛山进军。
11月26 日,部队准备由方城县独树镇附近的七里岗向伏牛山前进。但敌军已抢先占领了七里岗东西一线阵地,部队首尾受敌,此时雨雪交加,战士们手指冻僵,拉不开枪栓。敌人从两面发起猛攻。险恶关头,吴焕先政委赶到张靖武所在的先头团,带领大家向敌人发起冲锋,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恰好徐海东带领的223团也跑步赶来,才稳住了局势。当天夜里,部队由地下党带路,趁着夜色穿过敌人空隙,突出重围。大家一天多没吃没睡,饥寒疲惫,都累倒在一片树林里睡着了。敌军正在追击,睡下去十分危险。徐海东发火了,只得抄起一根木棍边打边喊:“快起来行军!快起来行军!”
回忆当时的情景,张老感慨万千地道:“要不是那一顿棍子打得及时,那天夜里大家都睡着不起,我们肯定都不会有今天了。”
独树镇战斗之后,部队终于进入伏牛山区。但这里地域狭窄,人烟稀少,反动统治严密,红军难于立足。于是继续西进,直奔陕南。12月9日,部队翻越蟒岭,进至洛南县的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宿营。10日上午,突然敌军奔袭而来,夺占了东山坳口。正在开会的军领导立即组织部队英勇反击,殊死奋战,从中午血战到黄昏,反复冲杀20多次,连刺刀都拼弯了,最终夺回东山坳口,打退了敌人。这次激战,共毙伤敌800多人,可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都负了重伤,营以上干部大部分受伤,张靖武的双腿也多处挂彩。
进入陕南之后,红二十五军先后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蓝田,一路回旋,一路鏖战。1935年5月,鄂豫陕根据地初步形成。1935年7月,得知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正向松潘方向前进的消息后,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又西进甘肃、北上陕北,先后攻天水,战两当,克秦安,威逼静宁,切断西兰公路,成功地牵制了川、陕、甘边界的敌军。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在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谢子长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至此,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行程18000多里,胜利完成了长征。18日,合编为红十五军团,随后连续取得劳山战役和榆林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张老的老伴也在一旁补充说:“听他们战友后来聚会讲,当时张靖武年龄小,人机灵,走路快,跑前跑后,办事利索,都叫他这个通信员‘张快腿’;他曾念过两年私塾,算是有文化的战士,平时他一个人负责教5个人识字,有时白天打仗,晚上学文化,行军时还把字写在背包上,边走边学;他在家学会打草鞋,部队休息时,他就积极帮战友打草鞋,有时轮到他站岗、放哨,战友们抢着来替他,好让他多打草鞋。因此,他人缘特别好。”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会师后,编入了红一方面军。11月下旬,红十五军团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巩固了陕甘苏区,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张靖武老人至今记忆犹新的是,1935年11月直罗镇大捷后,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检阅张老所在的团“团、营进攻军事演习”。当时,毛主席检阅到团部通信排时,队伍十分整齐威武,40多人每人肩上挎着一支步枪,腰间插着一支驳壳枪,一手牵着战马,一手提着马刀。可能是毛主席见张靖武这个小战士样子神气可爱,便禁不住停下来叫他:“小鬼!”张靖武听叫自己“小鬼”,撇着嘴道:“你怎么叫我‘小鬼’呀?”主席笑道:“那叫你娃娃!”“我都17岁了,打了几年仗了,还叫娃娃,好丑好丑!”张靖武不好意思。“那就叫你小同志!”毛主席又道。张靖武听了露出微笑。“你是哪里人?”“安徽人。”“你是安徽人到这里干什么呀?”“我打小蒋(指蒋介石)!”“打了小蒋以后干什么?”“回家打牛屁股(指种庄稼)!”“哦,回家打牛屁股!好啊好啊! ”
1946年张靖武随中原突围到延安,不想看戏时毛主席认出他,又笑着问道:“你就是那个打完仗就回去打牛屁股的小同志吧!”张靖武握着主席的手,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我现在也不小了,27岁了。”
张泰升:历尽艰险壮志雄
张泰升:1918年4月生,金寨人,1931年7月参加红四方面军,在后勤部财务科当勤务员,1935年5月初开始长征。
经金寨县党史部门同志的介绍,9月7日上午,我依约来到省体委家属院张泰升老人的家中进行采访。
1932年9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从皖西转移,12月进入川陕地区。不久,部队传达了进军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命令,并决定立即翻越大巴山,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
张老说,这一进军路线是入川的捷径,但十分险峻。大巴山又高又大,上山70里,山上70里,下山70里。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行走分外困难。因此,在准备过大巴山时,每人背二斤稻草。翻越大巴山时,大家顶风冒雪,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攀登,山陡路滑,张泰升是拉着财务科长的马尾巴跟着上山的。有的地方坡度太大,一踏上去就要滑倒。这时,就把稻草垫在路上,脚踏稻草向上爬。上到山顶天色已黑,露营在山上,把稻草铺在雪地上,大家背靠背席地而坐。一座大巴山,整整走了两天一夜。晚上又宿停在山脚下,12师有几个战士烧火取暖时,不小心把老百姓的房子烧着了,视纪律如铁的师长倪志亮竟然硬是把那几个战士都给枪毙了。
下了大巴山就进入了通南巴地区,经过一段艰苦的工作,到1933年2月,通南巴根据地建立起来了。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后,准备在泸州上游北渡长江。为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1935年3月底开始,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1935年4月下旬,蒋介石为了防止红军在嘉陵江与涪江之间建立根据地,企图围歼红四方面军。为摆脱不利处境,红四方面军继续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争取与中央红军会师。5月初,红四方面军分数路向岷江地区西进,开始了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