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所接受的知识大部分为间接知识,间接知识大多数又来源于书本。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生活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学习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离不开生活的。而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生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一、在生活情境中实施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强化训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活的负担之一。
1.在认知生活中学习语文
因作者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不同,教材中描述的一些人和事物与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认识难以很全面,甚至会有一定的偏差。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进行调查访问,引领学生加深对教材中描述生活的理解。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互联网上了解长征的前因后果和过程,去图书馆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一些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去走访一些老红军、老党员。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恶劣环境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彭德怀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充实,学习也会劲头十足。
2.在再现生活中学习语文
每篇课文都是把一定的生活信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记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把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新还原为客观事物,并获得主观上的感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课本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在学生面前展现,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我们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把美穗子40年后带着3个孩子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全体学生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表演,进一步加深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使者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完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3.在体验生活中学习语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课文内容的感悟亦是如此。如,在《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语言非常优美,但是如果简单地去感受语言文字,学生难以有较大的感触;如果给学生一点碧螺春,让他们回家后邀请几个好友,对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行重现,他们的感受将会很深。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无需多费口舌,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就会像品茶一样,愈品愈香,回味无穷。
二、在生活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
生活中有无数的学问,社会生活就是知识的海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寻找社会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教材。
1.将学习语文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社会是一本综合性的书本,也是学习语文知识一片广阔天地。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广告词,如“步步金心”“衣生追随”等这些利用谐音、同音故意偷换概念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举行“啄木鸟行动”,做规范文字的小卫士,让他们走向社会去纠正这些现象。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培养他们写规范字、说文明话的好习惯,还训练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能力。
2.将学习语文与学校生活紧密相连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舞台,我们可以将学校中发生的许多故事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如,我们班级有一位很腼腆的女学生,不会游泳,但却奋力将一名落水的小朋友救上岸来。于是,我将那一周作文的主题改为“身边的英雄”,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同学们,英雄有许许多多,但是,我们身边英雄最适合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班小燕同学不会游泳,却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救起了一名落水的小朋友。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为班级中有她这样的小英雄感到自豪,她是我们班的骄傲。你们想知道她救人事情的经过吗?想了解她当时心里的想法吗?请大家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然后根据她的事迹写一篇通讯报道。我将选出优秀的稿件送到学校广播室。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班级的好人好事,号召全校同学都向她学习!”学生的情绪和写作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趁机介绍如何采访他人、如何写好通讯报道。那节作文课,学生学得是轻松愉快,小记者当得是有板有眼,报道也写得很精彩。
3.将学习语文与家庭生活紧密连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教给了孩子们很多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抓住不同学生的家庭特点,设计不同的语文教学活动。如,让家中开服装店的学生设计服装的广告语,让家中开水果店的学生写介绍水果方面的文章等。
生活是水,语文是鱼,鱼离开水必然难以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将语文学习根植在生活之中。
(责编 韦 雄)
一、在生活情境中实施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强化训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活的负担之一。
1.在认知生活中学习语文
因作者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不同,教材中描述的一些人和事物与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认识难以很全面,甚至会有一定的偏差。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进行调查访问,引领学生加深对教材中描述生活的理解。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互联网上了解长征的前因后果和过程,去图书馆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一些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去走访一些老红军、老党员。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恶劣环境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彭德怀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充实,学习也会劲头十足。
2.在再现生活中学习语文
每篇课文都是把一定的生活信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记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把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新还原为客观事物,并获得主观上的感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课本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在学生面前展现,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我们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把美穗子40年后带着3个孩子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全体学生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表演,进一步加深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使者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完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3.在体验生活中学习语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课文内容的感悟亦是如此。如,在《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语言非常优美,但是如果简单地去感受语言文字,学生难以有较大的感触;如果给学生一点碧螺春,让他们回家后邀请几个好友,对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行重现,他们的感受将会很深。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无需多费口舌,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就会像品茶一样,愈品愈香,回味无穷。
二、在生活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
生活中有无数的学问,社会生活就是知识的海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寻找社会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教材。
1.将学习语文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社会是一本综合性的书本,也是学习语文知识一片广阔天地。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广告词,如“步步金心”“衣生追随”等这些利用谐音、同音故意偷换概念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举行“啄木鸟行动”,做规范文字的小卫士,让他们走向社会去纠正这些现象。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培养他们写规范字、说文明话的好习惯,还训练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能力。
2.将学习语文与学校生活紧密相连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舞台,我们可以将学校中发生的许多故事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如,我们班级有一位很腼腆的女学生,不会游泳,但却奋力将一名落水的小朋友救上岸来。于是,我将那一周作文的主题改为“身边的英雄”,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同学们,英雄有许许多多,但是,我们身边英雄最适合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班小燕同学不会游泳,却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救起了一名落水的小朋友。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为班级中有她这样的小英雄感到自豪,她是我们班的骄傲。你们想知道她救人事情的经过吗?想了解她当时心里的想法吗?请大家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然后根据她的事迹写一篇通讯报道。我将选出优秀的稿件送到学校广播室。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班级的好人好事,号召全校同学都向她学习!”学生的情绪和写作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趁机介绍如何采访他人、如何写好通讯报道。那节作文课,学生学得是轻松愉快,小记者当得是有板有眼,报道也写得很精彩。
3.将学习语文与家庭生活紧密连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教给了孩子们很多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抓住不同学生的家庭特点,设计不同的语文教学活动。如,让家中开服装店的学生设计服装的广告语,让家中开水果店的学生写介绍水果方面的文章等。
生活是水,语文是鱼,鱼离开水必然难以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将语文学习根植在生活之中。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