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有听觉尊严的习作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n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题为《为了听觉的尊严》的文章。文章说日本千叶县新一届市政府为了改造旧城市容,决定将原来的老树全部更换。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一个叫松川的老人的反对。他认为,本地生活的几千只鸟儿都是依靠现存绿化树的果实过冬的,换掉这些树,这个地区成千上万的鸟儿就会饿死或者迁徙。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天清晨和黄昏聆听那些鸟儿鸣叫的这一听觉享受被剥夺了,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听觉的最起码尊严都丧失了。松川老人的观点得到了市民代表的认同,市政府最终放弃了更换绿化树的计划。
  把以松川老人为代表的日本千叶人作为一个参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人熟“听”无“闻”,不太在意“大地上的事情”;大地之声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可有可无的,遥远得等同于外星球上的音讯。由此,我就想到了我们的儿童是否听到了大地的声音。我把自己收集的近五年的学生佳作复印件翻出来浏览了一番,猛然发现,整百篇文章中竟没有一篇是写鸟语之类的自然乐声的,写大自然声音的词句也极少,即使是普通的象声词也寥寥无几。我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学生陷入了“无声”的世界。看了他们的作文,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无声作文”。
  学生出现“自然无声”现象是不良的现实教育环境所致。如何在学生的生活中,在他们的作文中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声响,语文教育应该做出自己的回答,因为小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也是童年生活的教育。关注自然之声、书写大地之音,是生命语文、生命化作文教学的题中之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从声音入手去了解大地上的事情,再现大自然演奏的美妙音乐。
  一、倾听古人的倾听。我们的祖先是爱大地的,他们大多有聆听大自然乐声的雅兴,尤其是那些听风录音的诗人。“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鸟的欢唱;“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这是叶的低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春天的交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泉水的小夜曲;“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雄鸡的晨曲。这些可爱的诗人,都是自然之子。他们用心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心跳与絮语,从中听出了音乐,听出了诗篇。从古人的诗歌中,我们仍能倾听到大自然的声音。语文教师还可以发挥古诗含古音的特殊功能,指导学生定向诵读那些“有声古诗”,倾听古人的倾听,运用间接的手段,来丰富当下儿童观于自然之声的体验。
  二、找寻现代的音响。现代优秀作家写过不少关于自然音乐的诗文。例如,叶圣陶的《瀑布》,尤其是郭枫的《空山鸟语》,简直就是一部绿色的音乐剧。“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滴落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这种绿色轻音乐多么悦耳动听;“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这种雄浑的交响乐多么酣畅淋漓;“‘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这种朦胧的诗韵多么耐人回味。有了作家文字版的乐声碟片,我们何不循着那自然地图去找寻神秘的鸟语,验听一下空山鸟语是否像作家所写的那样空灵、浑厚与缥缈?像这样的有声散文,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如《鸟语》就是一篇专写鸟的叫声的散文。我们可以多找些描写大自然声音的现代优秀散文,顺应时岁季节去寻找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三、凝听实时的乐音。大自然的声音一年四季、四面八方都有,关键是学生要有一双凝听的耳朵,实时捕捉自然乐音的耳朵。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带着学生去发现自然之声的观察点和声部层次,怀着一颗诗心去实地欣赏大自然即兴演奏的天籁之音的美妙。作文教学中的观察,不能只关注活动的热闹,也要关注自然的声响;既要有嬉乐的生活,也要有静听的生活。因此,在作文观察活动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聆听式的活动甚至可以作为晨读或课外作业的常规项目。在清晨或黄昏,从春天到秋日,我们要经常带领学生去倾听蟋蟀的哨响,蝈蝈和蚂蚱掠过草尖的“扑扑”声,河水的“哗哗哗”声,公鸡打鸣的“喔喔”声……只要学生养成了倾听周围动静的好习惯,时刻保持听觉的尊严,那美妙的声音就会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流进他们的耳朵,大地上的声音就会像他们的手指一般让人觉得熟识。
  四、积累模拟的声音。生活不能没有声音,作文里也不能没有音响。在倾听了四时八方的声音之后,我们该如何表现这些声音?准确地说,我们如何让小学生有自然声音的记忆,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在这方面,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象声词,从而把各种象声词与它们的“元声音”链接起来。我们可以进行象声词的归类,做一做象声词与自然声音之间的互猜游戏,鼓励学生适当地写一些“有声作文”,用上合适的象声词,让他们的生活有声有色,让他们的作文有色有声。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充分运用课外阅读这块土壤,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亲近我们的母语,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课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学生积淀的古诗句为抓手,充分让学生吟诵、感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江南的魅力,从而达到言意共升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而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文化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它甚至代表了中国人对
现在,语文课的味道为何越来越淡了?我想,是因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淡化语言文字训练,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了防止语文课的缺失,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建构教学框架,转移教学重点”,对语文教学的重心做一些必要的调整。   第一,切勿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大家知道,“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语言的感知,
“写什么” 和“怎么写”,历来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两个重点。作文“写什么”,更是令小学生写作时头疼的问题,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缺乏和对生活缺少感悟而造成习作材料的困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如何化解学生写作材料的缺失,使作文指导更有效?我们扣住广阔的生活空间,挖掘写作资源,做了一些探索。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写一篇观察作文。要求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到秋天的公园、田野、山林或名胜古迹等处走一走、看一看,并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把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最有特色的景物写成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文字。    【训练目标】    1 创设宽松、愉悦的参观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实践中,调动多种感官,触摸写作素材,积累写作情愫。  2 熟练掌握观察作文的写作方法,将最具特色的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懂得详略得当的好处。  4.感受游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内蕴世界,品词悟情,放飞想象。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强调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
儿童文学家金波说:“今天的语文阅读既要重视理性的阅读,更要重视感性的阅读。”由此可见,教会儿童感性阅读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以感性阅读为先。    一、从文本语言出发。引领学生感性阅读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天然存在于每一节语文课中。清代桐城派大师刘大槐说:“凡行文多寡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一、选用教材可取之处,理解古诗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调用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展开精细入微的品读,进行独特的理解与思考,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那么,如何实现文本细读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实现高层次的融合呢?笔者试以《黄河的主人》教学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沉入词语,品味精微的意蕴  词语是语言最
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生本对话的主要途径,又是阅读教学的归宿。于是,读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朗读声、引读声、表演读声,声声悦耳。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误读现象难免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将“误读”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化“险”为“夷”,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变得更加美丽。    一、让理解在“误读”中深刻    教学《村居》这首诗,在初读的基础上,一位学生将诗中“草长(zh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国文学的市场化和网络化趋势日益显著,传统的文学生产机制受到网络文学的冲击,新世纪文学呈现传统精英文学、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并存的局面。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虽然在读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仍然处于边缘。《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重构》一书提出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网络文学的研究范式,重构了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版图,是一部颇具创新性的学术专著。  笔者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