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on2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发展趋势上逐渐呈现出“史学化”倾向,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发展趋势也持肯定态度,甚至指出文学研究只有向文学史方向发展,才会使文学著作更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感。在进行文学研究的同时,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关系延伸至小说映射出的时代现象,才能让文学著作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使其能够更广泛地为文学界所接受和认可。我国在文学研究的态度上一向是百家争鸣的,在研究的方向和方式上有所差异也是正常的,虽然有着不同意见和争论,但对于文学研究来说,只有存在学术上的不统一和进行适当的学术争论,才能更进一步地推进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史学化 趋势
  经过专家学者的反复探讨不难发现,文学史中的“史”和“历史”是息息相关、同根同源的,但不像“史学”那样学术化,也显得不是那么正统。文学史涵盖的内容很多,写进文学著作当中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文学发展的进程上来看,其代表着大的环境和背景,任何对人物、情节及社会的描述脱离了这个时代和历史总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进行文学研究的时候,如果不对相应的历史环境进行阐述,便无法显现出作家在写作时的初衷和思想,那么整个小说的精神主体就会坍塌。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和问题
  我国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支持“史学化”发展趋势流派和反对“史学化”发展趋势流派。对文学理论研究而言,学者持有不同的态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各种新的学术理论在不断地萌发,也会有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在“史学化”论点“正确性”的辩论场上,折射出了中国文坛的一些问题。[1]其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学研究究竟是由文向文学发展,还是由文向文史发展。这样的辩论正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根本是无休止且无结论的。从字面意思来看,文学的主旨当然在“文”而不在于“史”,如果过分宣扬“史学化”,就会偏离文学发展的正常轨道。虽然一些学者对“史学化”趋势论弃之如敝屣,觉得文学只有单纯地存在,才能彰显出高水平和学术化。但不可否认,文史不分家,在研究文学的同时就要对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剖析,毕竟文学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的,没有哪一篇文学名著是架空时代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仅依靠文学是不能够兼顾小说对社会和历史的解读的,没有了对文史的研究,便失去了對文学著作研究的意义。
  二、从文史关系推断“史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文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向来是文史不分家的,一篇小说的文学史是对整个文学著作当中包括作家生平、作品以及创作背景的一个综合概述。从这些综合概述当中可以交代给读者关于小说的基本资料,让读者通过对历史和时代的了解,加深对小说情节的理解,所以说小说是不可能脱离背景而单独存在的。作者往往会把自己对时代的思考融入文学作品当中。这些“外因”促进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因”,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2]文学作品表现出的精神和灵魂恰恰反映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这些文学作品正是作者对现实状态的一种描绘或者控诉。作者通过笔下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对其所处的环境有切身的体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有血有泪、有哭有笑的时代氛围。文史关系的密不可分让我们看到文学史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学创作和作者的,而文学史的主体却又并非作者,其主体是写作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作者的描写只能是顺应这些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而绝非脱离历史而进行的凭空臆想。尤其是针对现当代作家而言,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都会有着千变万化的差异,如何对这些差异进行深刻的描绘,让读者产生共鸣,这需要作者渗透思想、参透时代,从而加上合情合理的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作者对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学、历史学有充分的认识。当然,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不顾文学研究的特点,过分强调文学非“史学化”发展是有悖于文学自身特性的,是使文学作品与实际社会脱离的一种标新立异的理论。文学研究“史学化”并不会使“文学”成为“历史”的附庸,也不会让“历史”占据了“文学”研究的主体位置,而是从文学作品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出发,为了促进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风向。所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呈现“史学化”的趋势是必然的,而非偶然的。
  三、结语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会不断地涌现出新的问题与新的思潮,每一种新观念的产生都代表一种新理论的萌生。正如面对文学研究“史学化”趋势的不同立场一样,始终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去进行讨论和辩证,学科交叉、观点借鉴本身就是学术研究过程当中的一种进步,只有产生分歧、存在问题、论证分析,才能够推进文学研究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怡.文史对话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6(03).
  [2]钱文亮.“史学化”还是“历史化”: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02).
  (作者简介:王理香,女,本科,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性别研究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视角。在王蒙的长篇小说之中有不同的女性人物形象,反映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两性关系。探讨女性在文学作品及当下生活环境中的生存窘境,并指出女性在向历史妥协的过程中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出王蒙独特的思考和智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王蒙文本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王蒙 文学作品 女性形象  王蒙创作的长篇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具有极其强大的艺术张力,既能体现生活的复杂
摘要: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都是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产生的,但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又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将从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比较与神话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神话 神灵形象 文化背景 民族心理  神话是人类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自然界未知现象的解释,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
摘要:朱彝尊的“求醇”诗学观念是其整个文学创作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求醇”就是对诗歌纯正、精纯不杂的探索。这种观念包括“醇正”“醇真”“醇雅”三部分,是对“诗言志”“诗缘情”“温柔敦厚”的传统儒家诗教观念的回归与重申,也是朱彝尊结合自身经历所进行的一种再创造。  关键词:朱彝尊 “求醇” 诗学观念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生长于明清易代之际,精通诗、词和文章创作,在
你的注意力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某种事物之上吗?还是做一道题,来测试一下你注意力的稳定性吧!
期刊
摘要:爱是给予,爱是奉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之爱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有效载体。用教育之爱立德树人,就是要用教育者身上的知识、信仰、情感、仁爱等激发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使每一个学生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关键词:教育之爱 高等院校 立德树人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般。教育之爱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师生之间
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不同教育理论中加以借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自我,克服自身在专业技能上的不足与缺陷,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认知与评价,通过专业素养的培养标准,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状况,进而更加系统、全面地提升大学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不同诱导剂量的米库氯铵在耳鼻喉手术麻醉中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本研究将择期全身麻醉下耳鼻喉科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即:一组为2~9岁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