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突出情感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 课堂管理 自主探究
在国家出台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让我们认识到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改革更是对教师一种挑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计算机职业培训,如何在实施新课改中,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一年来自己对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一 新课改下教学理论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由过去的对计算机的技能要求提升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从教材内容上看涉及课程与知识,课程与文化,课程与社会等方面的关联。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理论首先必须在知识、文化和社会三个维度去解决课程建构的理论大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学生以后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黑板报、统计成绩、进行美术创作、制作网页,等等。学校应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二 新课改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资源的载体,责无旁贷地成了架起教育资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培养具有高信息素质的人才,是素质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一项新的任务,同时,也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
定向自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先学后教,以学为主”。让学生先自学实践,这样,学生既可以使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有机会迁移运用,提高自学能力,又可以为下一步“以教导学”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讲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
2、分组讨论
学生之间的语言更贴近、更易沟通,因此,采用让教师做导演,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的方式,可以收到更佳效果,例如:把学生分为三人或多人一小组,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互助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边讨论边操作中,领悟了学法,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教师注意巡视指导,掌握学生在讨论中仍不能解决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下面以《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假期桂林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桂林往返车次、桂林景点、住宿酒店。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以上三种教学法加强了学法指导,重视了自学能力培养,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 新课改下的课堂管理
以往上课时会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与学生交流,要随机应变,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 新课改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下载”时,我是以文字的下载,图片为示范,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网页上都有漂亮的flash动画,这些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flash动画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保存下来的。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 课堂管理 自主探究
在国家出台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让我们认识到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改革更是对教师一种挑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计算机职业培训,如何在实施新课改中,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一年来自己对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一 新课改下教学理论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由过去的对计算机的技能要求提升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从教材内容上看涉及课程与知识,课程与文化,课程与社会等方面的关联。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理论首先必须在知识、文化和社会三个维度去解决课程建构的理论大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学生以后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黑板报、统计成绩、进行美术创作、制作网页,等等。学校应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二 新课改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资源的载体,责无旁贷地成了架起教育资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培养具有高信息素质的人才,是素质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一项新的任务,同时,也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
定向自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先学后教,以学为主”。让学生先自学实践,这样,学生既可以使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有机会迁移运用,提高自学能力,又可以为下一步“以教导学”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讲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
2、分组讨论
学生之间的语言更贴近、更易沟通,因此,采用让教师做导演,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的方式,可以收到更佳效果,例如:把学生分为三人或多人一小组,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互助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边讨论边操作中,领悟了学法,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教师注意巡视指导,掌握学生在讨论中仍不能解决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下面以《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假期桂林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桂林往返车次、桂林景点、住宿酒店。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以上三种教学法加强了学法指导,重视了自学能力培养,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 新课改下的课堂管理
以往上课时会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与学生交流,要随机应变,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 新课改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下载”时,我是以文字的下载,图片为示范,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网页上都有漂亮的flash动画,这些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flash动画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保存下来的。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