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阿奇那根来治疗脑梗塞病人并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以期为后续用药提供依据,并分析腔隙性梗塞病因。方法:收集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病人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判断疗效。结果:针对病人进行临床指标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经两样本间均数比较得出结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试验组治疗腔隙性梗塞效果不够显著,应继续临床研究。结论:临床指标有所改善患者自诉有好转。
关键词:阿妈齐根;松龄血脉康;腔隙性脑梗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58-01
腔隙性梗塞[1]是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性变,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加之中老年的机体发生变化而发生腔隙性脑梗塞。为此此次试验研究课题便是进行一项维药临床预实验,试验药物是阿那齐根,是美国药典中一个家庭必备草药,适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对部分患者还具有醒脑清脑功效,此药治疗脑梗塞病人并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以期为后续用药提供依据。
1 研究治疗腔隙性脑梗方法
1.1 选择治疗受试患者标准
1.1.1 临床资料: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2名腔梗病人,男13人,女9人;实际纳入20名,两名患者因个人原因并非不良反应原因退出试验。总共纳入20位脑梗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指定的标准,脑CT或MRI影像学给予证实,男12例,女8例,病例年龄在42-78岁,平均年龄65岁,均具有高血压病史及症状,动脉粥样硬化15例,20位患者均具有颈动脉系统脑梗塞:表现为偏侧肢体障碍12例,头痛头晕16例。
1.1.2 纳入标准:
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无特殊药物过敏史,脑脊液不含血,年龄在40-78岁之间,无意识障碍,
1.1.3 排除标准:
排除严重意识障碍,可疑心源性栓塞/急性心肌梗塞梗塞;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消化道溃疡,血小板较少症;过敏体质及糖尿病患者。
1.1.4 剔除标准:
严重药物副作用,被迫停止用药,无法评价疗效,但需记录不良反应,并进行评价,需计入统计计算;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服药;中途要求退出试验或不接受治疗患者。
1.1.5 随机分组方法:
依据收治顺序将患者编号,之后参照制定随机数字表抽签将患者随机分别纳入试验组、对照组。记录患者住院编号及用药情况。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阿奇那根和松岭血脉康胶囊,阿奇那根一天2次,一次1粒,松岭血脉康一日2次,一次3粒。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医院常用药松岭血脉康胶囊一日2次,一次3粒。
全部患者均给予醒脑静针20ml/日,营养脑细胞;红花黄色素针100mg静点/日,活血化瘀扩血管;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日抗血小板聚集;颈部血管CT提示粥样硬化形成的患者给予辛伐他丁片20mg口服1次/日稳定斑块;调整血压等治疗。2组持续一周,避免使用其他抗栓药、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每天观察用药后情况。
1.3 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入院时检验报告单及CT或MRI影响报告单并进行记录;一周期用药完毕后停歇两天,观察用药后情况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下一周期用药,如条件不允许,进行治疗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判断疗效。
1.4 评价指标:
由于考虑到患者费用问题,只对患者进行入院前后血常规和凝血五项指标检查,针对血小板分布宽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评价。入院时做大生化检查中血脂等指标给予辅助诊断与评价。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2]拟定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可下地行走,生活能自理;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患者肌力恢复二级以上,言语、吞咽障碍显著进步;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肌力提高。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肌力无改善。
2.2 临床观察结果:
患者自诉感觉比先前良好,头痛头晕症状好转,睡眠质量得到提高,肢体麻木状态得到轻微改善;患者精神气色逐渐好转,证实联合用药效果较佳,试验组疗效改善显著。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影像学检查未见颅内出血,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均正常。
2.3 统计资料分析 用PEMS医学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甲组为试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2.3.1 对年龄、性别做医学统计处理: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3.8198, 自由度v1=9,v2=9, P=0.0587)
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 自由度v1=10,v2=10, P=1.0000)
统计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P>0.0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2.3.2 通过针对两个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和凝血部分指标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
2.3.2.1 血小板分布:两组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不齐。(F=10.5786, 自由度v1=9,v2=9, P=0.0017)
两组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3.684, 自由度v1=9,v2=9, P=0.0654)
2.3.2.2 平均血小板体积: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不齐。(F=10.5786, 自由度v1=9,v2=9, P=0.0017) 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3.684, 自由度v1=9,v2=9, P=0.0654)
2.3.2.3 血小板压积:两组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1905, 自由度v1=9,v2=9, P=0.7993)
两组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2.8652, 自由度v1=9,v2=9, P=0.1328)
2.3.2.4 纤维蛋白原Fib:
两组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不齐。(F=6.9012, 自由度v1=9,v2=9, P=0.0083)
两组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2598, 自由度v1=9,v2=9, P=0.7365)
2.3.2.5 凝血酶时间:
两组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1895, 自由度v1=9,v2=9, P=0.8003)
两组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5354, 自由度v1=9,v2=9, P=0.5331)
2.3.2.6 PT活动度:
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8781, 自由度v1=9,v2=9, P=0.3616)
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2.0824, 自由度v1=9,v2=9, P=0.2897)
2.4 统计结果显示:针对病人进行临床指标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经两样本间均数比较,得出结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试验组治疗腔隙性梗塞效果不够显著,应继续临床研究。
3 讨论
通过对20例腔梗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临床指标分析,认为腔隙性梗塞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3.1 感染: 患者血常规检查普遍显示白细胞数降低、平均血红蛋白量数量升高等都反映出有炎症、有轻微贫血症状,这些因素可能是患者头痛头晕危险因素之一,起病前后近期感染可以作为腔梗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尤其病后感染往往加重脑血管病病情,影响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然而试验组用药后反映显示对炎症、贫血无统计学意义,需联合其他抗炎药对症治疗。
3.2 血脂: 从以上病例中可发现腔梗病人多数血脂较高,总胆固醇,脂蛋白,甘油三酯等指标有明显异常状态,血液过于黏稠,从而引起血液淤滞。药物降脂易出现“反跳现象[3]”,所以要结合饮食降脂。由于本次试验患者服药时间短,考虑到病人住院费用的问题,没有进行大生化指标进一步完善,有待继续观察。
3.3 血压: 患者多数患有高血压病史很多年,高血压作为危险因素在女性作用是男性1.68倍。长期高血压可直接作用于脑基底部穿通动脉及基底动脉旁中央支,使小血管发生透明脂肪样变,致微梗塞或动脉瘤形成[4],女性患者更应该注意控制血压,所以降压药选择很重要,通过本次临床试验表明,试验组对血压控制有良好效果,通过每天病人血压值和患者自诉,可证实联合用药具有缓和降压效果。
3.4 精神因素: 患者多为孤独老人,忧虑情绪、精神紧张因素都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痉挛,从而引起颅内供血减少,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加重病情。通过每天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医务人员的耐心询问、关心呵护也是治愈患者一大因素。
3.5 性别:患者中男性居多,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习惯高于女性,因此诱发此类病变,有调查表明,35岁吸烟者发生脑梗塞危险者是不吸烟3倍,所以吸烟是脑梗塞肯定危险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朴海.中西联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81例临床疗效观察[J],哈尔滨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04.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80.
[3]吕星.药物反跳现象不可小视[N].保健时报.2005,10:13.
[4]Fisher CM.Lacunar strokes and infarcts A:review.Neurology.2004,32(8):871-872.
目的:阿奇那根来治疗脑梗塞病人并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以期为后续用药提供依据,并分析腔隙性梗塞病因。方法:收集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病人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判断疗效。结果:针对病人进行临床指标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经两样本间均数比较得出结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试验组治疗腔隙性梗塞效果不够显著,应继续临床研究。结论:临床指标有所改善患者自诉有好转。
关键词:阿妈齐根;松龄血脉康;腔隙性脑梗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58-01
腔隙性梗塞[1]是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性变,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加之中老年的机体发生变化而发生腔隙性脑梗塞。为此此次试验研究课题便是进行一项维药临床预实验,试验药物是阿那齐根,是美国药典中一个家庭必备草药,适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对部分患者还具有醒脑清脑功效,此药治疗脑梗塞病人并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以期为后续用药提供依据。
1 研究治疗腔隙性脑梗方法
1.1 选择治疗受试患者标准
1.1.1 临床资料: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2名腔梗病人,男13人,女9人;实际纳入20名,两名患者因个人原因并非不良反应原因退出试验。总共纳入20位脑梗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指定的标准,脑CT或MRI影像学给予证实,男12例,女8例,病例年龄在42-78岁,平均年龄65岁,均具有高血压病史及症状,动脉粥样硬化15例,20位患者均具有颈动脉系统脑梗塞:表现为偏侧肢体障碍12例,头痛头晕16例。
1.1.2 纳入标准:
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无特殊药物过敏史,脑脊液不含血,年龄在40-78岁之间,无意识障碍,
1.1.3 排除标准:
排除严重意识障碍,可疑心源性栓塞/急性心肌梗塞梗塞;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消化道溃疡,血小板较少症;过敏体质及糖尿病患者。
1.1.4 剔除标准:
严重药物副作用,被迫停止用药,无法评价疗效,但需记录不良反应,并进行评价,需计入统计计算;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服药;中途要求退出试验或不接受治疗患者。
1.1.5 随机分组方法:
依据收治顺序将患者编号,之后参照制定随机数字表抽签将患者随机分别纳入试验组、对照组。记录患者住院编号及用药情况。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阿奇那根和松岭血脉康胶囊,阿奇那根一天2次,一次1粒,松岭血脉康一日2次,一次3粒。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医院常用药松岭血脉康胶囊一日2次,一次3粒。
全部患者均给予醒脑静针20ml/日,营养脑细胞;红花黄色素针100mg静点/日,活血化瘀扩血管;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日抗血小板聚集;颈部血管CT提示粥样硬化形成的患者给予辛伐他丁片20mg口服1次/日稳定斑块;调整血压等治疗。2组持续一周,避免使用其他抗栓药、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每天观察用药后情况。
1.3 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入院时检验报告单及CT或MRI影响报告单并进行记录;一周期用药完毕后停歇两天,观察用药后情况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下一周期用药,如条件不允许,进行治疗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判断疗效。
1.4 评价指标:
由于考虑到患者费用问题,只对患者进行入院前后血常规和凝血五项指标检查,针对血小板分布宽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评价。入院时做大生化检查中血脂等指标给予辅助诊断与评价。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2]拟定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可下地行走,生活能自理;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患者肌力恢复二级以上,言语、吞咽障碍显著进步;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肌力提高。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肌力无改善。
2.2 临床观察结果:
患者自诉感觉比先前良好,头痛头晕症状好转,睡眠质量得到提高,肢体麻木状态得到轻微改善;患者精神气色逐渐好转,证实联合用药效果较佳,试验组疗效改善显著。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影像学检查未见颅内出血,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均正常。
2.3 统计资料分析 用PEMS医学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甲组为试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2.3.1 对年龄、性别做医学统计处理: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3.8198, 自由度v1=9,v2=9, P=0.0587)
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 自由度v1=10,v2=10, P=1.0000)
统计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P>0.0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2.3.2 通过针对两个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和凝血部分指标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
2.3.2.1 血小板分布:两组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不齐。(F=10.5786, 自由度v1=9,v2=9, P=0.0017)
两组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3.684, 自由度v1=9,v2=9, P=0.0654)
2.3.2.2 平均血小板体积: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不齐。(F=10.5786, 自由度v1=9,v2=9, P=0.0017) 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3.684, 自由度v1=9,v2=9, P=0.0654)
2.3.2.3 血小板压积:两组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1905, 自由度v1=9,v2=9, P=0.7993)
两组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2.8652, 自由度v1=9,v2=9, P=0.1328)
2.3.2.4 纤维蛋白原Fib:
两组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不齐。(F=6.9012, 自由度v1=9,v2=9, P=0.0083)
两组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2598, 自由度v1=9,v2=9, P=0.7365)
2.3.2.5 凝血酶时间:
两组治疗前,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1895, 自由度v1=9,v2=9, P=0.8003)
两组治疗后,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5354, 自由度v1=9,v2=9, P=0.5331)
2.3.2.6 PT活动度:
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1.8781, 自由度v1=9,v2=9, P=0.3616)
经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方差齐。(F=2.0824, 自由度v1=9,v2=9, P=0.2897)
2.4 统计结果显示:针对病人进行临床指标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经两样本间均数比较,得出结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试验组治疗腔隙性梗塞效果不够显著,应继续临床研究。
3 讨论
通过对20例腔梗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临床指标分析,认为腔隙性梗塞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3.1 感染: 患者血常规检查普遍显示白细胞数降低、平均血红蛋白量数量升高等都反映出有炎症、有轻微贫血症状,这些因素可能是患者头痛头晕危险因素之一,起病前后近期感染可以作为腔梗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尤其病后感染往往加重脑血管病病情,影响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然而试验组用药后反映显示对炎症、贫血无统计学意义,需联合其他抗炎药对症治疗。
3.2 血脂: 从以上病例中可发现腔梗病人多数血脂较高,总胆固醇,脂蛋白,甘油三酯等指标有明显异常状态,血液过于黏稠,从而引起血液淤滞。药物降脂易出现“反跳现象[3]”,所以要结合饮食降脂。由于本次试验患者服药时间短,考虑到病人住院费用的问题,没有进行大生化指标进一步完善,有待继续观察。
3.3 血压: 患者多数患有高血压病史很多年,高血压作为危险因素在女性作用是男性1.68倍。长期高血压可直接作用于脑基底部穿通动脉及基底动脉旁中央支,使小血管发生透明脂肪样变,致微梗塞或动脉瘤形成[4],女性患者更应该注意控制血压,所以降压药选择很重要,通过本次临床试验表明,试验组对血压控制有良好效果,通过每天病人血压值和患者自诉,可证实联合用药具有缓和降压效果。
3.4 精神因素: 患者多为孤独老人,忧虑情绪、精神紧张因素都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痉挛,从而引起颅内供血减少,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加重病情。通过每天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医务人员的耐心询问、关心呵护也是治愈患者一大因素。
3.5 性别:患者中男性居多,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习惯高于女性,因此诱发此类病变,有调查表明,35岁吸烟者发生脑梗塞危险者是不吸烟3倍,所以吸烟是脑梗塞肯定危险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朴海.中西联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81例临床疗效观察[J],哈尔滨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04.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80.
[3]吕星.药物反跳现象不可小视[N].保健时报.2005,10:13.
[4]Fisher CM.Lacunar strokes and infarcts A:review.Neurology.2004,32(8):871-872.